第4章 (3)五行無色與髒腑:中醫養生的秘密武器

字數:4922   加入書籤

A+A-




    “五髒應四時,各有悠受乎”這句話出自中醫的“天人相應”理論,指的是人體的五髒與自然界中的四季變化相互對應,相互影響。這裏所說的“悠受”,可以理解為“承受”或“適應”之意。

    在中醫理論中,春季屬木,與肝髒相應,肝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鬱。春季萬物複蘇,生機勃勃,肝氣亦應疏泄條達,以應春氣之生發。若肝氣鬱結,則會導致一係列疾病的發生。

    夏季屬火,與心髒相應,心主血脈,藏神。夏季天氣炎熱,人體代謝旺盛,心陽亦應旺盛,以推動血脈運行,滋養全身。若心陽不足,則會導致血脈不暢,神失所養。

    秋季屬金,與肺髒相應,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秋季氣候幹燥,肺亦應順應秋氣之收斂,以滋養陰液,保持肺氣清肅。若肺氣宣降失常,則會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

    冬季屬水,與腎髒相應,腎主藏精,主水液代謝。冬季天寒地凍,萬物收藏,腎亦應藏精納氣,以滋養五髒六腑。若腎精不足,則會導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五髒應四時,各有悠受乎”這句話揭示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密切聯係,強調了順應四時變化,養護五髒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四季變化的特點,調整飲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維護身體健康。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這句話出自中醫的五行理論,它描述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對應關係,特別是肝髒與東方青色、目、筋等元素的聯係。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肝髒屬於木,與東方青色相對應。木性生長、條達,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所以與東方青色的生長、發育的特性相吻合。肝髒開竅於目,意味著肝髒的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到眼睛的功能。如果肝髒出現問題,比如肝氣鬱結,就可能導致眼睛幹澀、視物模糊等症狀。

    “藏精於肝”表明肝髒在人體內扮演了儲藏精氣的角色。這裏的“精”指的是人體內的生命精華,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肝髒通過疏泄和儲藏的功能,維持著人體內精氣的平衡。

    “其音角,其數八”是中醫五音、五數理論的體現。角音屬於木音,與肝髒相應,具有舒暢、條達的特性。而八則是與木相應的數字,也與肝髒有密切關係。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進一步闡述了肝髒與筋、臭的關係。肝主筋,肝血充盈則筋得所養,運動靈活而有力。如果肝髒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等症狀。而“其臭臊”則是指肝髒病變時,可能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類似於臊味。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這句話揭示了肝髒在人體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與自然界中東方青色、目、筋等元素的密切聯係。通過了解和掌握這些中醫理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調理肝髒的健康狀況。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髒”這一說法,其實我們需要對其進行一些辨析和澄清。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是中醫五行理論中的一部分。在五行理論中,南方對應火,火色為赤,而心髒則與火相應。這一說法強調了心髒與南方、赤色的關聯,意味著心髒的健康與火、南方的能量場有關聯。

    “開竅於耳”這一說法在中醫理論中並不常見。通常,我們聽說的是“心開竅於舌”,這是因為心的經脈與舌相連,心的氣血上通於舌,所以心的功能可以從舌的色澤及言語流利與否等方麵反映出來。所以,“開竅於耳”可能是個誤傳或者特定的流派觀點。

    “藏精於心”這一說法也值得探討。在中醫理論中,心確實與“神”有密切關係,心主血脈,而血脈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心藏神。但“藏精”通常與腎相關,因為腎主藏精,是生命的根基。不過,從廣義上說,心作為“君主之官”,也的確有“藏”的功能,這裏的“精”可以理解為“心神”、“心氣”等。

    至於“故病在五髒”這一結論,雖然有些籠統,但也並非完全無據。因為中醫強調“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脈,而血脈又遍布全身,聯係著五髒六腑。所以,心髒的功能異常確實可能影響到其他髒腑的功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五髒的疾病都源於心,而是說心髒的健康狀態對其他髒腑有重要影響。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應為舌),藏精於心(廣義理解),故病在五髒”這一說法在中醫理論中有其依據,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澄清和探討的地方。在理解和應用中醫理論時,我們需要保持審慎和開放的態度,既要尊重傳統,又要勇於創新。

    在中醫的五行理論中,“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是描述脾髒與自然環境、人體部位之間的密切聯係的經典說法。下麵我將逐一解釋這些概念。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是指在五行學說中,土對應黃色,也對應人體的脾髒。土具有生長、化育的特性,而脾髒則是人體中主管運化水穀精微的重要髒腑,它們之間的關聯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天人相應”的觀點。

    “開竅於口”意味著脾髒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口的狀況來反映。脾主運化,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輸送到全身各處。如果脾髒功能正常,則口能正常感知食物的味道,人的食欲也會旺盛。反之,如果脾髒功能失調,就可能出現食欲不振、口味異常等症狀。

    “藏精於脾”,這裏的“精”指的是人體內的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脾髒具有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可以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精氣,並儲存起來以備人體所需。因此,可以說脾髒是儲存精氣的倉庫。

    “故病在脊”這句話在傳統的中醫文獻中並不常見,可能是對脾髒功能失調時可能出現的症狀的一種描述。在中醫理論中,脊柱被認為是“督脈”所過之處,而督脈與腎髒功能密切相關。然而,由於脾髒與腎髒在五行中都屬於土,且脾髒的功能狀態也會影響到腎髒的功能,因此當脾髒功能失調時,也可能會間接影響到脊柱的健康。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脊柱的問題都源於脾髒,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脊”這句話揭示了中醫五行學說中脾髒與自然環境、人體部位之間的密切聯係,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護脾髒的健康。

    “西方為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顧病在背”這一說法,體現了五行學說中金屬性與肺髒的密切聯係。

    我們來看“西方為白色”。在五行學說中,西方與金屬性相對應,而白色則是金屬性的代表色。這種對應關係不僅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天人相應”的觀點,也為我們理解肺髒的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入通於肺”指的是金屬性對人體肺髒的影響。在中醫看來,肺髒是呼吸係統的核心,負責呼吸運動,吸入清氣,排出濁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肺髒還具有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等功能,這些功能都與金屬性的特性相契合。

    “開竅於鼻”。在中醫理論中,鼻是肺髒的外部表現之一,也是肺髒與外界聯係的通道。通過鼻子,我們可以感知外界的氣味,而氣味的刺激也會影響到肺髒的功能。因此,鼻子的健康狀況可以反映出肺髒的功能狀態。

    “藏精於肺”則是指肺髒具有儲存精氣的功能。在中醫看來,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肺髒則是儲存和輸布精氣的重要器官。通過呼吸運動,肺髒將自然界的清氣吸入體內,與體內的精氣相結合,形成宗氣,再輸布到全身各處,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顧病在背”則是指當肺髒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影響到背部的健康狀況。在中醫理論中,背部被認為是“陽脈之海”,與肺髒的功能密切相關。當肺髒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導致背部氣血不暢,出現疼痛、僵硬等症狀。

    “西方為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顧病在背”這一說法,不僅體現了中醫五行學說中金屬性與肺髒的密切聯係,也為我們理解肺髒的功能和病理變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保護肺髒的健康,避免吸入有害氣體和粉塵等物質,同時加強鍛煉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維護肺髒的正常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學說與人體髒腑功能緊密相連,其中“北方為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病在谿”這一說法,便深刻體現了這種聯係。

    “北方為黑色”是指在五行學說中,北方與水的屬性相對應,而水的顏色即為黑色。這一說法不僅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思想,也為我們理解腎髒的屬性和功能提供了參考。

    “入通於腎”意味著腎髒與北方的水屬性相通。在中醫看來,腎髒主水,司二便,開竅於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者指尿道,後者指肛門),與水的代謝和排泄密切相關。因此,腎髒的功能與北方的水屬性相契合,也體現了中醫“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

    “藏精於腎”則是指腎髒具有儲存精氣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腎髒則是儲存和封藏精氣的主要器官。腎髒通過其封藏作用,將精氣儲存於體內,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至於“病在谿”,這裏的“谿”通常指的是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或穴位,與腎髒功能失調相關的症狀可能在這些部位表現出來。在中醫理論中,腎髒功能失調可能導致腰膝酸軟、水腫、尿頻、遺尿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與“谿”這一部位或穴位有關。

    “北方為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病在谿”這一說法,不僅體現了中醫五行學說與人體髒腑功能的緊密聯係,也為我們理解腎髒的屬性和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保護腎髒的健康,避免過度勞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對腎髒造成損害。同時,對於腎髒功能失調引起的相關症狀,也應該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的治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