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了解嗎?

字數:3041   加入書籤

A+A-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這一表述源自中醫的陰陽理論,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基本觀念,用以描述人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

    在中醫看來,人體內的各種生命活動可以被歸納為陰陽兩個方麵。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但又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陰盛則陽病”意味著當體內的陰氣過於強盛時,陽氣就會相對不足,從而導致陽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係列陽虛的症狀,如畏寒、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

    “陽盛則陰病”則是指當體內的陽氣過於強盛時,陰氣就會相對不足,導致陰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係列陰虛的症狀,如口幹、咽幹、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

    “陽盛則熱”和“陰盛則寒”則進一步解釋了陰陽失衡時,人體所表現出的寒熱症狀。當陽氣過盛時,人體會表現出熱的症狀,如發熱、麵紅目赤、口渴等;而當陰氣過盛時,人體則會表現出寒的症狀,如畏寒、四肢不溫、腹痛腹瀉等。

    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判斷其陰陽失衡的具體情況,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恢複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在中醫理論中有所體現,它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重寒則熱”。在中醫看來,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寒冷刺激,導致體內寒氣過重,人體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製,試圖通過產生熱量來驅寒。這種過度的寒冷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係列熱的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等。這種現象可以用“物極必反”的原理來解釋,即過度的寒冷刺激會導致體內產生與之相反的熱性反應。

    接下來是“重熱則寒”。同樣地,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熱性刺激,如高溫環境、辛辣食物等,導致體內熱氣過重,人體也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製,試圖通過散熱來降溫。過度的熱性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係列寒的症狀,如四肢不溫、畏寒、出汗減少等。這也是人體為了維持內環境穩定而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至於“寒傷形熱傷氣”,這裏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氣”則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寒邪主要損傷人體的形態結構,如導致肌肉僵硬、關節疼痛等;而熱邪則主要損傷人體的生理功能,如影響氣血運行、損傷髒腑功能等。

    綜上所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及其相互轉化的關係。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來調和寒熱,恢複人體的陰陽平衡。

    關於“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這一觀點,它源自中醫的傷科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在受傷後出現的疼痛與腫脹現象。

    首先,讓我們來理解“氣傷痛”這一說法。在中醫理論中,“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功能。當人體受到外力傷害時,如果首先傷及“氣”,則會出現疼痛現象。這是因為“氣”的流動受阻,氣血不暢,導致疼痛的產生。

    接下來是“形傷腫”。這裏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包括肌肉、骨骼、皮膚等。當這些形態結構受到外力傷害時,局部會出現腫脹現象。這是因為組織受到損傷後,毛細血管破裂,血液、組織液等滲出到組織間隙中,導致腫脹。

    “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意味著如果受傷後首先出現疼痛,隨後出現腫脹,那麽可以判斷是“氣”先受傷,然後影響到了“形”。這種情況下,疼痛是由於“氣”的流動受阻所致,而腫脹則是由於“形”受到損傷後,血液、組織液等滲出所致。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則是指如果受傷後首先出現腫脹,隨後才出現疼痛,那麽可以判斷是“形”先受傷,然後影響到了“氣”。這種情況下,腫脹是由於組織受到損傷後,血液、組織液等滲出所致,而疼痛則是由於“氣”的流動受阻,氣血不暢所致。

    總的來說,這一觀點揭示了人體在受傷後疼痛和腫脹現象的產生機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在中醫傷科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判斷是“氣”受傷還是“形”受傷,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調和氣血,恢複人體的正常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不同邪氣侵襲人體時所產生的特定病理變化。

    首“風勝則動”意味著當風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表現以“動”為主。這種“動”不僅體現在外在的肢體動搖不定,如抽搐、震顫等,還包括內在髒腑經絡之氣的動蕩不安,如肝風內動等。

    “熱勝則腫”指出,當熱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局部或全身會出現腫脹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煎灼津液,使血液和津液運行不暢,積聚於局部,從而導致腫脹。

    “燥勝則幹”描述了燥邪侵襲人體時,會導致各種幹燥的症狀。這是因為燥邪會消耗人體的津液,使組織器官失去滋潤,從而出現皮膚幹燥、毛發幹枯、口唇幹裂等現象。

    “寒勝則浮”則是說,當寒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氣血會向上浮散,出現一係列浮越於外的表現。例如,寒邪侵襲肌表時,會使皮膚毛孔收縮,氣血不能外達,從而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等症狀。

    “濕勝則濡瀉”則是指當濕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腸道會出現濕邪過盛、水濕內停的情況,從而導致大便溏泄、稀水便等症狀。濕邪還會導致人體的氣機不暢,出現胸悶、腹脹等症狀。

    這一表述揭示了不同邪氣侵襲人體時所產生的特定病理變化,為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判斷是哪種邪氣為主要致病因素,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祛除邪氣、恢複人體的陰陽平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