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2)脈象解碼:如何根據脈象變化識別潛在疾病

字數:2228   加入書籤

A+A-




    脈象宏大,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確實被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脈象特征,但它並不是簡單地由“陰精不足而陽有餘”這一說法所能完全涵蓋的。脈象宏大通常指的是脈搏的幅度較大,力度較強,給人一種充盈有力的感覺。

    在中醫理論中,脈象宏大可能與多種病因病機相關,而不僅僅局限於“陰精不足而陽有餘”這一點。例如,脈象宏大可能是氣血充盛的表現,也可能是實熱證的體現。在氣血充盛的情況下,人體正氣旺盛,脈象自然宏大有力;而在實熱證中,由於熱邪內盛,正邪相爭激烈,脈象也會表現出宏大而有力。

    如果脈象宏大確實與“陰精不足而陽有餘”有關,那麽這通常是因為陰虛不能製陽,導致陽熱亢盛。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係列熱象症狀,如發熱、口渴、麵紅目赤等。僅憑脈象宏大這一點並不能完全確定病因病機,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舌象等其他信息來進行綜合分析。

    脈象來時迅疾而去時緩,這種脈象特征在中醫理論中確實有其特定的含義。通常,這種脈象被稱為“浮大無力”或“來盛去衰”,它可能暗示著患者體內存在上部實而下部虛的病理狀態。

    具體來說,脈象來時迅疾可能反映了患者上焦(包括心、肺)的實證,如熱邪壅盛、氣血瘀滯等,導致脈象快速有力。而去時緩則可能意味著下焦(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等)的虛證,如陰精不足、氣血虧虛等,使得脈象在逐漸減弱時顯得無力。

    這種脈象特征的出現,往往與體內氣血運行的紊亂有關,可能導致一係列疾病,如絕逆(指氣血逆亂導致的昏厥)、癲仆(指精神錯亂導致的跌倒)等。在中醫治療中,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方法來調理身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脈象來時緩而去時疾,這種脈象特征在中醫理論中確實有其獨特的解釋。它通常被認為是由於上部(包括心、肺)虛弱而下部(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等)實證所致。

    在中醫看來,上部虛可能導致氣血不能上行以濡養,從而使得脈象在開始時顯得較為緩慢;而下部實則可能由於邪氣內盛,氣血瘀滯,導致脈象在結束時顯得較為急促。這種脈象特征可能反映了人體內部氣血運行的紊亂,以及陰陽失衡的狀態。

    至於這種脈象容易引發的“厲風”類疾病,通常是指一些與風邪相關的疾病,如頭痛、眩暈、抽搐等。由於上部虛而下部實,氣血運行不暢,風邪容易乘虛而入,侵襲人體,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關於兩手脈都沉細而數的現象,在中醫脈學中,這通常被認為是少陰經經氣逆亂的脈象特征。少陰經,即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這兩條經脈的經氣逆亂,確實可能導致一係列疾病。

    具體來說,脈象沉細可能反映了陰血不足或陽氣內陷的病理狀態,而數脈則可能表示有熱邪內擾。當這兩種脈象特征同時出現時,往往意味著體內陰血虧損,陽氣相對亢盛,從而容易引發陰虛陽亢的虛勞寒熱病。

    這種虛勞寒熱病在中醫理論中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病證,它可能表現為低熱不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咽幹口渴等症狀。由於陰血虧損,體內陰液不足以製約陽熱,導致陽熱相對亢盛,從而出現寒熱交替、虛實夾雜的病理表現。

    脈浮而散亂,在中醫脈學中,這種脈象特征通常被看作是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具體來說,脈浮可能意味著邪氣在表,正氣與之相爭,而散亂則可能反映了氣血的紊亂和不穩定。

    當人體出現這種脈象時,往往意味著體內正氣不足,邪氣相對亢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容易引發眩暈仆倒的疾病。眩暈仆倒,即指患者突然感到頭暈目眩,甚至失去平衡而跌倒,這通常與腦部供血不足或神經功能紊亂有關。

    在中醫理論中,眩暈仆倒的病因病機可能涉及多個方麵,如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痰濁內阻等。而脈浮而散亂作為其中的一種脈象特征,可能提示了患者體內正氣不足,邪氣內擾的病理狀態。

    對於這種情況,中醫通常會采用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通過補益氣血、調和陰陽、化痰通絡等方法來調理患者身體,增強體內正氣,抑製邪氣,從而改善脈象和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眩暈仆倒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患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規律,增強體質,也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眩暈仆倒等疾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