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四時五行調和五髒之氣,疾病不再是難題

字數:6901   加入書籤

A+A-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髒之器的具體情況,運用四時五行的深刻製化規律來進行疾病的治療,怎樣是從怎樣是逆呢?我想了解一下。

    岐伯說,實際上揭示了中國古代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五行學說。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更是代表了宇宙間萬物運動變化的五種基本動力。當五行與時令氣候相結合時,便呈現出了一種周期性的衰旺克製變化,這種變化在醫學領域裏,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行與時令氣候的變化相對應,與人體內的五髒六腑、氣血津液等也都有密切的聯係。比如,金對應秋季,與肺相應;木對應春季,與肝相應;水對應冬季,與腎相應;火對應夏季,與心相應;土對應長夏(夏末秋初),與脾相應。當五行與時令氣候的衰旺克製變化不平衡時,便可能導致人體內相應的髒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疾病。

    岐伯所說的“從這些變化中可以預測,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療的成敗,確定五髒之氣的盛衰,疾病變輕變重的時間以及生死的日期”,正是基於五行與時令氣候的這種變化規律。通過觀察和分析五行與時令氣候的變化,醫生可以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判斷治療的成敗,從而製定出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

    黃帝說,我想聽您詳盡的講一講。

    岐伯說肝與木相對應,木象征著生長、升發和條達,這與肝的疏泄功能不謀而合。春季是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季節,與肝的疏泄功能相呼應,因此說“肝屬木旺於春”。此時,肝氣最為舒暢,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最為旺盛。

    “肝與膽互為表裏”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髒腑之間往往存在著表裏關係,即一髒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肝與膽就是這樣的一對髒腑,肝主疏泄,膽主決斷,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當肝的疏泄功能出現異常時,往往也會影響到膽的功能。

    “春天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膽經主治的時間”。人體的經絡係統與髒腑、五行等理論密切相關。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膽經分別對應著肝和膽,它們在春季時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因此主治時間也集中在春季。此時,通過刺激這兩條經絡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調節肝和膽的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甲乙屬木足少陽膽經為甲木足,厥陰肝經為乙木,所以肝膽在甲乙日最為旺盛”的說法。這是根據中醫的幹支理論與五行、髒腑經絡理論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在幹支理論中,甲乙屬於木,而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分別對應著甲木和乙木。因此,在甲乙日這兩天,肝膽的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對於調節肝膽功能、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具有特殊的意義。

    肝與情誌中的“怒”確實有著密切的關係。肝主疏泄,具有調暢氣機和調節情誌的功能。當人體處於憤怒狀態時,肝氣容易鬱結,導致氣機不暢,出現氣急等症狀。

    而甘味食物在中醫裏被認為具有緩和、補益的作用。甘味入脾,能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當肝氣鬱結導致氣急時,適當進食甘味食物,可以調和肝脾,緩解氣急的症狀。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甘味食物能緩解氣急,但並非所有甘味食物都適合肝病患者食用。因為甘味食物往往含糖量較高,過量攝入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對肝髒造成負擔。因此,在選擇甘味食物時,應盡量選擇低糖、高營養的食物,如紅棗、山藥等。

    此外,對於肝病患者來說,調節情誌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過度憤怒、焦慮等負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肝氣的疏泄和調節。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也有助於肝髒的健康。

    心與火相對應,火象征著熱烈、活躍和上升。夏季則是火的季節,天氣熱烈,萬物生長旺盛,人體的陽氣也最為旺盛,心陽也隨之旺盛。因此,夏季是心陽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人們往往感到精神飽滿、活力四射。

    接下來,我們談談“心與小腸互為表裏”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髒腑之間往往存在著表裏關係,即一髒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心與小腸就是這樣的一對髒腑,心主血脈,小腸主分清泌濁,兩者通過經脈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裏關係。當心髒功能正常時,小腸的消化功能也會得到保障;反之,當小腸功能異常時,也會影響到心髒的功能。

    再來說說“夏天是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主治時間”。在中醫經絡理論中,人體的經絡係統與髒腑、五行等理論密切相關。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分別對應著心和小腸,它們在夏季時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因此主治時間也集中在夏季。此時,通過刺激這兩條經絡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調節心和小腸的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丙丁屬火,手少陰心經為丁火,手太陽小腸經為丙火,所以心與小腸在丙丁日最為旺盛”的說法。這是根據中醫的幹支理論與五行、髒腑經絡理論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在幹支理論中,丙丁屬於火,而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分別對應著丁火和丙火。因此,在丙丁日這兩天,心和小腸的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對於調節心和小腸功能、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中醫理論中,心與五種情誌中的“喜”相對應,當喜悅過度時,確實可能導致心氣過緩,進而出現心氣虛而散的情況。而酸味食物具有收斂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收斂心氣,從而緩解這種情況。

    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醫對“心”與“喜”情誌的解讀。中醫認為,心主血脈,主神明,與人的情誌變化密切相關。當人體處於喜悅狀態時,心氣會相應地旺盛,從而推動血液循環,使人體感到舒適和愉悅。但是,如果喜悅過度,超過了人體的正常調節範圍,就會導致心氣過緩,出現心悸、氣短、失眠等症狀。

    我們來看看酸味食物如何發揮作用。酸味食物在中醫中具有收斂的作用,可以收斂過度外散的氣機。當心氣過緩時,進食酸味食物可以幫助收斂心氣,使其回歸正常狀態。同時,酸味食物還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酸味食物具有收斂作用,但並非所有心氣虛的患者都適合食用。因為酸味食物也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果食用過量或者不當,可能會加重心血瘀阻等症狀。因此,在食用酸味食物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量調整。

    脾與土、長夏、胃等概念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來看“脾土旺於長夏六月”這一觀點。在五行學說中,脾與土相對應,土象征著生長、承載和運化。長夏是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天氣開始由熱轉涼,濕度逐漸增加,這種環境特點與土的性質相呼應。因此,長夏時節是脾土最為旺盛的時候,人體的脾胃功能也相應地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談談“脾與胃互為表裏”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髒腑之間往往存在著表裏關係,即一髒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脾與胃就是這樣的一對髒腑,脾主運化水穀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當脾胃功能正常時,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得以保障;反之,當脾胃功能失調時,則會導致各種消化係統疾病的發生。

    “長夏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主治的時間”。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分別對應著脾和胃,它們在長夏時節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因此主治時間也集中在長夏。此時,通過刺激這兩條經絡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調節脾胃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戊己屬土,足太陰脾經是己土,足陽明胃經是戊土,所以脾與胃在戊己日最為旺盛”的說法。這是根據中醫的幹支理論與五行、髒腑經絡理論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在幹支理論中,戊己屬於土,而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分別對應著己土和戊土。因此,在戊己日這兩天,脾胃的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對於調節脾胃功能、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具有特殊的意義。

    脾與濕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濕邪也是脾的一大敵人。當濕邪過盛時,確實會對脾的功能造成損傷,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出現一係列的症狀,如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等。

    針對濕邪傷脾的問題,中醫提出了“燥濕”的治療方法。而苦味食物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燥濕的作用,可以幫助脾祛除體內的濕邪,從而恢複脾的正常功能。

    具體來說,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心、茶葉等,可以通過清熱燥濕的方式,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減輕濕邪對脾的傷害。同時,這些食物還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苦味食物具有燥濕的作用,但並非所有脾濕的病人都適合食用。因為苦味食物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食用過量或者不當,可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在食用苦味食物時,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適量調整,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除了飲食調理外,中醫還提倡通過其他方式來燥濕健脾,如針灸、拔罐、艾灸等物理療法,以及適當的運動鍛煉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改善脾濕的症狀,恢複脾的正常功能。

    肺與大腸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聯係,即“肺與大腸相表裏”。這種理論基於五行學說,其中肺屬金,而大腸則是與肺在功能上相互關聯的髒腑。同時,中醫還將天幹與五行、髒腑相聯係,庚辛屬金,因此與肺和大腸有著特殊的關聯。

    具體來說,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分別對應著肺和大腸。手太陰肺經是辛經,而手陽明大腸經是庚經。在中醫的天幹地支理論中,庚辛日屬於金,因此肺與大腸在庚辛日會表現出更為旺盛的生理狀態。

    這種旺盛狀態不僅體現在生理功能上,還表現在病理變化上。例如,在庚辛日,如果肺和大腸的功能出現異常,其症狀可能會更加明顯,如咳嗽、氣喘、便秘等。因此,對於存在肺或大腸疾病的患者,在庚辛日可能需要更加注意自身的病情變化,並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中醫理論中的這種聯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並不能完全替代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在麵臨具體的健康問題時,我們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和建議。

    肺為主管氣的髒腑,其性質清肅,有宣發和肅降的功能。當肺氣出現上逆的情況時,可能會導致一係列肺部疾病的症狀,如咳嗽、氣喘等。針對這種情況,中醫理論提出了“苦能瀉”的觀點,即苦味食物或藥物具有宣泄、降逆的作用。

    具體來說,苦味食物或藥物能夠清熱燥濕,有助於降低體內熱氣,從而減輕肺部的熱象。同時,苦味還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氣和痰飲,從而減輕肺部的負擔。當肺氣上逆時,適當進食苦味食物或藥物,可以幫助肺氣宣發,降逆止咳,緩解肺部不適。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苦味食物或藥物具有宣泄、降逆的作用,但並非所有肺部疾病都適合食用苦味。因為苦味還具有燥濕的作用,如果肺部疾病是由於燥邪引起的,那麽過多食用苦味可能會加重燥邪,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在食用苦味食物或藥物時,需要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適量調整。

    此外,對於肺部疾病的治療,中醫還注重辨證施治,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在麵臨肺部疾病時,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和建議,以便得到更為準確和有效的治療。

    腎與水、冬季、膀胱等元素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首先,我們來看“腎主水旺於冬”這一觀點。腎在五行中屬水,水是生命之源,有滋潤、濡養的作用,這與腎的功能相吻合。腎主藏精,主水液代謝,能夠滋養全身髒腑器官,並調節體內水液平衡。冬季則是水的季節,天氣寒冷,萬物收藏,人體的陽氣也內藏,與腎的藏精功能相呼應。

    我們談談“腎與膀胱互為表裏”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髒腑之間往往存在著表裏關係,即一髒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腎與膀胱就是這樣的一對髒腑,腎主水液代謝,膀胱則負責儲存和排泄尿液,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當腎功能正常時,膀胱的排尿功能也會得到保障;反之,當膀胱功能異常時,也會影響到腎的功能。

    “冬天是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主治時間”。在中醫經絡理論中,人體的經絡係統與髒腑、五行等理論密切相關。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分別對應著腎和膀胱,它們在冬季時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因此主治時間也集中在冬季。此時,通過刺激這兩條經絡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調節腎和膀胱的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壬癸屬水,足少陰腎經是癸水,所以腎與膀胱在壬癸日最為旺盛”的說法。這是根據中醫的幹支理論與五行、髒腑經絡理論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在幹支理論中,壬癸屬於水,而足少陰腎經對應著癸水。因此,在壬癸日這兩天,腎和膀胱的氣血運行最為旺盛,對於調節腎和膀胱功能、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具有特殊的意義。

    腎確實被稱為“水髒”,其性質喜潤而惡燥。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液代謝,同時還與骨、髓、腦等器官有密切關係。當腎的功能正常時,它能夠潤澤全身,保持體內水液平衡,使五髒六腑得以正常運作。

    “進食辛味來潤澤”這一點,實際上在中醫理論中,辛味食物或藥物具有發散、行氣的特性,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然而,對於腎來說,雖然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疏通氣血,但並不能直接起到潤澤腎水的作用。

    為了潤澤腎水,通常建議病人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或藥物,如枸杞、桑葚、黑芝麻、核桃等。這些食物或藥物能夠補充腎陰,增強腎的藏精功能,從而起到潤澤腎水的作用。

    “開發奏禮,輸布津液,疏通五髒之氣”,這其實是中醫對於人體髒腑功能協調運作的一種描述。在中醫理論中,五髒六腑之間的功能相互協調,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當腎的功能正常時,它能夠潤澤全身,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有助於五髒六腑的功能協調運作。

    因此,對於腎為水髒,喜潤而惡燥的病人來說,除了注意飲食調理外,還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以維護腎的健康和功能的正常運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