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7)四季養生:五髒發病部位與季節變化的科學解讀

字數:2392   加入書籤

A+A-




    五髒在中醫理論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與自然界季節的對應關係。腎為陰髒而主骨,腎在中醫中被視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謝,主納氣,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在五行中屬水,為陰中之陰髒。腎主骨,是因為腎精能生髓,而髓能養骨,所以骨的生長發育和修複,均依賴於腎精的滋養。

    陰病多發生於骨骼,這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一方麵,由於腎主骨,當腎陰不足時,骨骼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就容易出現骨骼方麵的問題,如骨質疏鬆、骨折等。另一方麵,從陰陽的互根互用角度來看,陰和陽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當陰液不足,無法製約陽熱時,陽熱就會相對偏亢,形成陰虛火旺的病理狀態。這種病理狀態也會影響到骨骼,因為骨骼需要陰液的滋養來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中醫還認為,人體的五髒與自然界的季節有著密切的聯係。腎與冬季相應,因為冬季是自然界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季節,而腎作為陰中之陰髒,其生理功能在冬季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冬季更需要注意保護腎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等因素對腎髒造成損傷。

    心被視為“陽中之陽髒”,因為它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且其功能與“火”相對應,象征著熱量和活力。而“心主血脈”則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心氣來實現的。

    “陽病多發生於血液”,我們可以從中醫的陰陽理論進行解析。陽病,通常是指陽氣亢盛或者陽氣受損所導致的病理狀態。由於心主血脈,當心的陽氣亢盛時,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加速,血壓升高等症狀,從而影響血液的健康狀態。同樣,當心的陽氣受損時,其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減弱,可能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出現血瘀、血虛等病理變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陽病可能多發生於血液,但並非所有血液問題都與心的陽氣有關。中醫理論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因此,在診斷和治療血液問題時,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髒腑的功能狀態以及陰陽、氣血、虛實等因素。

    脾主運化,負責將飲食中的營養轉化為氣血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以滋養身體。如果飲食不當,五味偏嗜,就可能對脾造成傷害,進而引發一係列病症。

    “飲食五味傷脾病症多為肌肉萎縮無力”,我們可以從中醫的角度進行解析。當脾受到損傷時,其運化功能減弱,無法將飲食中的營養充分轉化為氣血精微物質,導致身體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在這種情況下,肌肉作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營養供應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萎縮無力的症狀。

    具體來說,如果飲食中長期偏嗜某一味,比如過食酸味食物,可能導致肝氣過盛而克製脾土,使得脾的運化功能受損;過食苦味食物,則可能損傷心陽,進而影響脾的運化;過食甘味食物,則可能使脾氣壅滯,運化功能減弱;過食辛味食物,可能耗散氣血,影響脾的生化之源;過食鹹味食物,則可能使腎氣受損,而脾土無腎火溫煦則無以健運。

    因此,為了保持脾的健康狀態,我們應該注意飲食的均衡和適度,避免五味偏嗜。同時,在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等症狀時,也應該及時就醫,查明原因並進行治療。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調和五髒六腑的功能狀態,恢複脾的運化功能,從而改善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

    “陽虛而病,陽病多發生在冬季;陰虛而病,陰病多發生夏季”。這實際上是中醫關於人體陰陽平衡與季節變化關係的理解。

    我們要明白中醫中的“陰陽”概念。陰陽是中醫理論中用來描述宇宙中兩種對立而又統一的氣或原理。在人體中,陰陽代表著人體內的兩種基本物質和能量狀態,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維持著人體的動態平衡。

    我們來看“陽虛而病,陽病多發生在冬季”。冬季是自然界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季節。如果人體內的陽氣不足(即陽虛),那麽在冬季時,由於自然界的陽氣也較弱,人體的陽氣就更加難以抵抗外界的寒冷,容易出現各種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病症,如畏寒、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

    同樣地,“陰虛而病,陰病多發生夏季”也是基於中醫的陰陽理論。夏季是自然界中陽氣最盛、陰氣最弱的季節。如果人體內的陰氣不足(即陰虛),那麽在夏季時,由於自然界的陽氣過盛,人體的陰氣就更加難以平衡體內的陽氣,容易出現各種因陰虛而導致的病症,如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口幹舌燥等。

    總之,“陽虛而病,陽病多發生在冬季;陰虛而病,陰病多發生夏季”這一觀點是中醫關於人體陰陽平衡與季節變化關係的理論體現。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保持陰陽平衡,根據季節變化適當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預防和治療各種因陰陽失衡而導致的疾病。

    看黃帝內經的這些理論,大家感覺是不是很有意思?其實黃帝內經越學,你會感覺越有意思,越學越感覺好玩,大家跟著我的步伐,我們一路向前,我在前方等著你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