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範成大:這樣的考驗......我頂不住啊。

字數:5322   加入書籤

A+A-


    朕的翰林學士喲,你怎麽還自稱學生呢?

    聽見劉禪這句話,範成大整個人都懵逼了。

    大宋的翰林學士,隻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便是科舉考試的前幾名。

    但就算是前幾名,也得通過館閣選拔之後,才能進入翰林院。

    而且進入翰林院,距離成為翰林學士還有很遠的距離。

    剛進翰林院的學子,一般會授個校書郎之類的職位,然後一步步升職,混到頂點才能成為翰林學士。

    第二個來源,便是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員,經重臣推薦,皇帝批準之後,才能進入翰林院。

    然後同樣要一步步的晉升,最後才能成為翰林學士。

    而第三個來源,便是皇帝特召。

    這種情況極少,一般是名揚天下的神童,而且還要通過專門的神童試,才有可能會被皇帝特召。

    比如名揚大宋的婉約詞宗師晏殊,但是從這個渠道進入翰林院,並最終成為翰林學士。

    範成大認真在心裏對比了一下,然後,更懵逼了。

    我是科舉的前幾名嗎?

    是個屁!

    非但不是前幾名,甚至都快成倒數了。

    我是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員嗎?

    是個屁!

    我特麽一天班沒上呢。

    那我是名揚大宋的神童嗎?

    勉強.......也算不上。

    自己確實從小被誇神童,但也就是在老家一帶有點兒名氣而已。

    放在整個大宋,還真排不上名號。

    比如有個叫虞允文的,蘇大學士的老鄉。

    人家的神童之名,可比自己響得多。

    所以,自己特麽的到底是怎麽在一個條件都不符合的情況下,直接原地起飛,一步跨到別人奮鬥的終點,成為翰林學士的?

    哦,懂了。

    官家是要讓我找到那個叫大秦的地方,然後給他們傳教。

    可是官家,我再怎麽說也是讀了幾十年聖賢書的人。

    你拿翰林學士來考驗我,我......根本經不住考驗啊。

    一想到這個,範成大幹脆也不扭捏了。

    “微臣謹遵聖諭,定不讓官家失望。”

    聽見這句話,劉禪一下子樂了。

    然後,從袖子裏拿出來一塊牌子就遞到了他跟前。

    “官家,這是什麽?”

    “這是采風使的令牌。

    你離開大宋以後,除了你帶去的護衛之外,朕會另外安排人暗中保護你。

    這些人平時不會幹涉你的任何作為,當然也不會給你提供什麽幫助。

    但如果你在外麵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困難或應對不了的危險,就根據約定的暗號把這塊令牌拿出來,他們自然會獻身。”

    聽到這個,範成大激動的淚都下來了。

    “臣拜謝官家隆恩。”

    但他剛謝完抬起頭,就見劉禪又拎了一塊令牌舉在了他麵前。

    “還......還有?”

    “那當然。

    這個是皇家商行的令牌。

    拿著這個令牌,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拿到你需要的經費。

    你的經費無人審計,也沒有上限。

    隻要你覺得需要,憑著這個令牌拿錢便是。”

    一聽這個,範成大哭的更凶了。

    “官家您放心,臣就算是死在外麵,也絕對不辜負您的期望。”

    他這麽一說,劉禪那是相當的滿意。

    但是,他正準備好好勉勵對方幾句呢,卻見範成大眼巴巴的抬起了頭。

    “官家,還有啥福利沒有?”

    聽到這話,劉禪頓時愣在了原地。

    然後,在他的注視之下,轉到了他身後。

    再然後,一腳踹在了對方屁股上。

    “滾!

    翰林學士的俸祿,會定時送到你家裏。

    你的一家老小,朕也會親自派人照顧。

    至於你的爵位,朕也給你準備好了。

    但是,在你配得上這個爵位之前,不要讓朕看到你。”

    被劉禪一腳從禦書房踹出來之後,範成大樂的是牙不見眼。

    但其他人的心情,可就複雜了。

    這次科舉錄取的人數,達到了三千九百八十六人。

    而技術科那邊則更誇張,達到了六千三百二十八人。

    兩個考試加起來錄取的人數,達到了大宋立國以來,錄取人數的一半兒。

    比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時間錄取的人數,還要多三四千人。

    毫不誇張的說,此次錄取的規模創下了科舉製度興起以來的絕對記錄。

    等榜單出來那一刻,京城裏的鞭炮聲就沒停過。

    就算那些沒考上的人,此時也是相當的激動。

    雖然他們這次沒考上,但如此大規模的錄取,他們隻要勤學不輟,早晚有中舉的那一天。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國家開疆拓土帶給他們的好處。

    如果換成以前的話,他們就算想破腦袋,也不敢想國家能在一次考試之中,就錄取這麽多人。

    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有了新的煩惱。

    隨著榜單公布,前幾名的答卷也慢慢流傳了出來。

    通過對這些答卷的分析,再對比自己的答卷,他們敏銳的發現了一個問題。

    凡是名次靠前的答卷,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幾乎都是在朝廷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延伸。

    延伸的越合理,可行性越高,各次就越靠前。

    想做到這一點,除了基本功要紮實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朝廷的政策相當的了解。

    他們犯難的地方,就在這裏。

    正常來說,想要了解朝廷的政策,有兩個渠道。

    一是在學習之餘,多收集多觀察多分析。

    但這種方法,一般隻能收集到施行於自己本地的政策。

    如果想要收集其他地方,尤其是邊境地區的政策,則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甚至,還有金錢。

    但就算這三樣全都具備,收集的東西也不一定齊全。

    除了這個途徑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途徑,便是謄抄朝廷的邸報。

    按理說,大宋朝的學子們,在這一方麵要比其他年代的學子幸福的多。

    因為大宋朝原則上,是允許學子們謄抄非機密的邸報的。

    但允許歸允許,到了執行層麵,就又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

    畢竟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也不隻是一時一地的特例。

    所以,也不知道是誰突然間冒出來的想法。

    要是朝廷能把各地的政策匯編成冊公開發行,方便學子們隨時查閱,那該省多少事啊。

    甚至,就算要我們出點兒錢購買,我們也願意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