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都城:北京

字數:3077   加入書籤

A+A-




    歡騰之後,首先大明朝野,有一個問題,便迫在眉睫,那便是將大明都城定在何處。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未來發展方向。因此,朝堂之上,眾臣議論紛紛,爭論不休。支持南京的認為,南京地處江南水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支持北京的則覺得,北京乃是北方要地,地勢險要,且曾為明成祖朱棣所選定的都城。此外,還有人提議遷都至西安或其他地方。

    朱慈煊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按理來說,在這個大航海時代,南京作為都城,最為合適。但北京在大明所有人心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永樂大帝於永樂十九年(1421 年)將都城遷至北京後,這裏一直是大明的政治中心,有著深厚的底蘊。

    對於是否應實行雙京製,朱慈煊直接予以否定。他認為,這種製度早已被曆史證明是失敗的,沒必要再去嚐試。

    然而,到底該如何選擇呢?這讓朱慈煊陷入了沉思……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朱慈煊最終做出了決定:京都依然定在北京!自今日起,各部門立刻著手準備遷移事宜,將所有朝廷機構遷至北京。

    這樣規模龐大的遷徙行動,如果放在過去,恐怕需要數年乃至十幾年才能完成。然而如今的大明擁有發達的海運以及四通八達、便捷的水泥官道。有了這些便利條件,朝廷的搬遷工作便變得輕鬆了許多。

    由於京城和皇宮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翻新修繕,永樂皇帝的禦駕將於一年後啟程。

    在此之前,朱慈煊將率領六部的大部分官員率先抵達北京,確保朝廷體係能夠正常運轉。此外,朱慈煊選擇提前前往北京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明軍即將出關作戰,徹底消滅滿清最後的殘餘勢力。

    此次作戰必將引發與北方羅刹國的衝突。朱慈煊親臨北京,可以為前線首次與羅刹人交戰的將士們注入信心和勇氣,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北京城內外,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無數的民夫在明軍工兵營的指揮下,正熱火朝天地開展著京城的修繕工作。一艘艘裝滿了水泥等建築材料的船隻源源不斷地從廣西駛向天津碼頭。這些貨物抵達目的地後,便迅速轉運至京城。而天津通往北京的官道,如今已鋪上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麵,使得運輸物資的馬車得以順暢通行。

    原本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們,現在被官府招募為民夫。他們不僅得到了溫飽的保障,還能拿到工錢,這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與盼頭。

    因此,每個人都充滿幹勁兒,幹活時格外賣力。在官民齊心協力之下,整個北直隸地區每天都呈現出新的麵貌。尤其是京城,更是日新月異。

    那些被毀的房屋經過重新規劃和建設,變得煥然一新;原本破舊不堪的街道也恢複了整潔和平坦。

    朱慈煊來到北京後,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京城的修繕工作之中。他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地指揮著每一項工程的進展。在這過程中,一個曾經被忽視的問題——排水問題,成為了他關注的焦點。

    朱慈煊深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人口的增長,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京城將會陷入一片混亂與髒亂之中。排水不暢,汙水長時間的堵塞,會導致各種疫病的爆發,對以後人口密集的京城會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他將排水係統列為了建設的重中之重。

    工部的官員們對於朱慈煊的決定並不完全理解,但他們仍然盡職盡責地執行著他的要求。在朱慈煊的指導下,他們對整個京城的排水係統進行了全麵的改造和重建。這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朱慈煊心裏卻是十分明白,隻有這樣做才能確保京城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半年多的共同努力,京城的排水係統終於煥然一新。然而,直到一場傾盆大雨過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朱慈煊決策的英明之處。

    雨停之後,京城的街道竟然沒有一絲積水,雨水被京城完善的排水係統順利排出了城外,整個京城的街道依然保持著幹淨整潔。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這與以前一下雨便汙水橫流,無處下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場大雨成為了京城曆修繕完畢後的一次重大考驗,而朱慈煊的遠見卓識也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北方這些對他的決策還心存疑慮的官員和民眾,對朱慈煊出眾的能力和學識十分的欽佩。他們最後發現,朱慈煊的眼光超越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著眼於以後的長遠發展。

    在這場暴雨之後,京城的建設成為了整個大明其他城市學習的典範。接著這件事,大明太子朱慈煊的各種事跡傳遍大江南北,百姓們交口稱讚。

    朱慈煊在得知此事後,一笑置之,這些可以讓別人得意一輩子的稱頌,並未在他的心中引起什麽波瀾,在他的眼前,還有許多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完成。

    有過了半年,永曆皇帝的禦駕抵達北京,標誌著大明正統,再次統治華夏大地。

    “太子,朕有一事與商量!”還都第一次大朝會後,永曆皇帝便在禦書房召見了朱慈煊。看著自己這個長高了許多的兒子,永曆皇帝滿臉慈愛。

    “父皇請示下!”朱慈煊禮節周全,恭恭敬敬地向永曆皇帝行禮。

    永曆皇帝滿意的點點頭,語氣十分輕柔:“太子,朕想退位,將皇位傳於你,可否?”

    退位這個想法永曆皇帝由來已久,他對自己有著清楚的認識。以前軍政大事,他說了不算,從磨盤山之戰後,那些對他的意見基本無視的文武官員,卻不知為何,對自己的這個兒子言聽計從。

    當初他想不明白,後來在滇京的這幾年裏,他已經羞愧的發現,自己的兒子,比自己更像是一國之君,從那時開始,永曆皇帝便一直想把皇位讓給朱慈煊,讓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不必再束手束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