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章 命運齒輪(二)
字數:3551 加入書籤
這一年港島貿易總額280.9億港元,進口為148.93億港元,出口為105.18億港元,轉口26.79億港元。
進出港島60噸以上船隻6810艘,載重2228萬噸(港島四大船王和陳家的油輪並不通過港島,畢竟港島的石油需求沒那麽大),年處理標準集裝箱1萬個。
對於集裝箱,在1966年的時候,英港府有見貨櫃運輸在國際間愈見盛行,遂成立一個專責委員會,評估港島應否增建貨櫃處理設施。盡管委員會同意興建貨櫃碼頭的建議,但由於早期投資資金龐大,以及麵對未來需求不明朗的因素,計劃待至貨櫃船數量於持續上升過萬數量才啟動
現在港島每年處理上萬個集裝箱,港督會同行政局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和工務局提供的詳細工程可行性研究,決定將來由私人發展商在葵湧地段發展貨櫃碼頭。也就是明年葵湧碼頭招標了
尖沙咀疏利土巴利通道公開拍賣,成交價每平方尺2661港元,創地價最高紀錄,自此港島地產漸步**。
隔月,英港府也是趁熱打鐵,效率非常高,2.7億合約簽訂沒多久,紅磡海底隧道工程舉行動土及奠基禮。該隧道橫越維多利亞港,貫通九龍紅磡和港島銅鑼灣,全長1.9公裏,采用沉管方式建造,由15節沉箱組成。預計在3年後,也就是72年管道全部裝設完成。
同年,會德豐洋行收購連卡佛公司,四大洋行之一的會德豐洋行,自從老馬登的兒子:約翰馬登當上主席之後,大舉擴張(好像二代接任後都喜歡幹這事),高峰期全公司擁有附屬及聯營公司200多家(現階段:美怡發展屬於怡和的聯營公司)
這種擴張法是稀釋掉自家股份擴大規模的,就有了後來的隱藏富豪張玉良成為會德豐最大個人股東,因為張玉良聯邦地產公司在之後幾年借殼上市,然後並入會德豐,成為會德豐的聯營公司,而張玉良的股份也變成會德豐股份。
連卡佛公司創建於1850年(英語:lane crafor)是一間港資的英式百貨公司,以售賣高級歐洲時裝精品著稱。連卡佛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海公共租界南京路,當時叫泰興百貨,由英國人開設,在同時期的有福利,惠羅,匯司被稱為老四大公司。
連卡佛公司在中環皇後大道中有座總部大廈,連卡佛大廈,建築總麵積19.55萬平方尺,(建於1977年24層的大廈在2014年以26.88億港元發生產權變更,平均13000港元/平方尺。參考2022年廣州珠江新城,總麵積74.27萬平方尺38層甲級寫字樓,賣34.9億,平均5000/平方尺)
港島金融市場火熱起來,也撩動著一個人的火熱的心,那就是港島股壇教父李大福,這個人可不簡單,據說6歲時就已經懂得炒股。
陳易峰6歲時被他父親趕著去讀書,股市別想了。李佳誠的大兒子李擇巨64年的,現在5歲,他爸忙著事業,天天加班,對其父親非常敬畏,什麽都聽其父的,挺不開心的樣子。小兒子67年李擇凱,非常靈動,能跑能講,7分的口才,3分的人格魅力。長大後凱哥牛逼轟轟(疼訊的事,不說也罷)。
回歸李大福,在港島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並取得會計師資格。60年代回到港島之後,一直沉迷於金融市場,而且對【美怡發展】這支股票頗有興趣,上市之初,還參與認購,因為數額太小,沒人關注到而已。
再說他的家族背景,是港島名門李氏家族後人,李氏家族與何東家族(何澳王那一家族)、利希慎家族、羅文錦家族,並稱港島“四大世家”(當然是1920年代的四大家族,老牌豪門了)
李大福可是見過大世麵的,他美國讀書時就玩轉納斯達克,裏麵的技巧,他學以致用,現在港島這邊的股市,這些洋人設置門檻自己人玩而已,根本就沒給港島華資企業的機會。
根據這幾年的了解,港島華資企業何其多,而且數量持續增長,這些企業要是能招股上市,將是龐大的體量,雖然沒洋行那麽有實力,貴在數量多啊!
上市公司的數目,明顯不能反映港島經濟整體力量的增長。但工廠的數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至於進出口金額更由1947年的12.16億港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億港元……
而目前上市公司的數目呢,一直都維持在65家左右。多數都是英資企業和英資的聯營企業。
其中31支成分股,按上市時間排:1.聯合企業,2.中華電力,3.均益倉,4.城市酒店,5.牛奶公司,6.青洲英坭(美怡私有化退市),7.香港中華煤氣,8.大酒店,9.匯豐銀行,10.黃埔船塢,11.香港電燈,12.香港置地,13.香港信託’a'',14.電話公司,15.電車公司,16.九龍倉集團,17.香港油麻地,18.和記企業,19.怡和企業,20.怡和証券,21.九龍巴士,22.連卡佛''a''(會德豐收購),23.南洋紗廠,24.生力啤酒,25.南海紗廠,26.天星小輪,27.太古洋行''a'',28.會德豐''a'',29.會德豐船務a,30.屈臣氏(和記企業收購),31.美怡發展。
自從有了搭建交易所的想法後,心思活躍起來,開始四處奔波,牽頭拉有實力的夥伴籌備屬於華人的“交易所”
港島證券交易所(以後簡稱“港島會”)的會員們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反對成立新交易所,但因港島乃自由經濟體係,法律上既沒規定他人不能開辦股票交易所,之前又有各自開辦的先例,政府也不敢貿然幹預。
針對李大福遠東證券交易所的籌劃,《南華早報》訪問了一些經紀及商人,了解他們對新交易所的看法。
從報紙報道上看,大部分受訪者的態度都頗為保守。有不願透露身份的受訪者指出,股票市場充滿變數,人們不應以當時股市蓬勃而貿然成立交易所,應該想到股市淡靜時又如何維持的問題。
有些則直截了當地指出當時社會沒有成立新交易所的必要,又說如果新交易所沒法吸引新的資金和新的投資者,隻會給市場帶來負麵衝擊。
也有受訪者質疑那些帶頭創立新交易所人士的動機,認為他們隻是為著個人利益,沒有考慮社會實際情況。不過他們隻能嘴上說說了。
李大福激動的開啟(遠東會),這是港島第一個專門以華人為服務對象的證券交易所,打破了外資壟斷港島股市的格局。後來還引起其他人的效法,紛紛成立證券交易所,使港島股票市場出現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也就是四會時代。
也就是1969年“遠東會”遠東證券交易所,1971年的“金銀會”(即金銀證券交易所),1972年的“九龍會”(即九龍證券交易所)以及原來英資主導的“港島會”港島證券交易所。
年末,李大福創立的遠東交易所在華人行開業。是年股市成交額達25.46億港元,恒生指數(年底收市數)報115.47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