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徐孝德在驪山的收獲

字數:7922   加入書籤

A+A-




    大唐人生張陽李玥!
    李玥聽著女兒的話,又笑了,“它也將你當作自己的孩子。”
    小清清抿著嘴,就怕娘不要自己的,要自己跟著這頭熊。
    王公公帶著車駕與護送隊伍,一路從玄武門進入皇宮。
    從玄武門穿過,進了皇宮孩子們便徑直朝著立政殿。
    長樂公主帶著年幼的皇子與公主們走得整齊,王公公發現沒有自己的事了,便讓侍衛與宮女都退下了。
    他一個人坐在玄武門的宮牆邊上,歇著腳,享受著此刻秋日裏的溫暖。
    在宮中的內侍太監中,王公公的年紀是最大的,也是最能服眾的,更深得陛下的信任。
    在其他的太監與宮女眼裏,王公公這樣的人早晚要去守皇陵,說著將他陪葬在皇陵中,死後也同樣侍奉在皇帝的身邊。
    更不要說是去驪山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對王公公來說待他老死之後,就會被送去帝陵,先一步葬下。
    在宮中閑言碎語很多,不少宮女和太監都知道,張陽一直在招攬著這位王公公。
    希望他能夠去驪山養老。
    李麗質帶著弟弟妹妹來到了立政殿,長孫皇後看著孩子們身上都穿著新衣裳,滿臉的笑容。
    尤其是李治,在驪山三個月,整個人也胖了不少。
    “玥兒也真是的,送的東西來也就罷了,還給她們都做了一身新衣裳。”
    李麗質也穿著皇姐做的新衣裳,她解釋道“其實皇姐很早就開始準備了,隻是現在正巧都做出來了,才給弟弟妹妹們。”
    能夠感受到玥兒對這些孩子的照顧。
    長孫皇後看著在殿內嬉鬧的孩子,又問道“玥兒還囑咐了不少事吧。”
    “嗯。”李麗質點頭道“皇姐知曉孔穎達夫子對驪山的學派有諸多偏見,讓女兒得閑去看看孔老夫子,說清楚驪山學派的態度,為避免以後有太多的誤會。”
    長孫皇後思量著,這確實是玥兒的做派。
    倒不像是張陽的決定,驪山學派會在外界的風評如何,他這人的秉性來看根本不在乎。
    反倒是玥兒對此很上心,也會未雨綢繆。
    就算是以後的驪山的學派會遇到許多的非議,先給安撫孔穎達老夫子也是沒錯的。
    “還有一事。”李麗質拿出一個小陶罐,“這是小慧讓送來的梅子,這是她家鄉的吃食,驪山有多得吃不完,就讓女兒帶來了。”
    長孫皇後收下這個小陶罐,“玥兒有心了。”
    這兩年宮中倒沒有公主出嫁,貞觀初年的時候有出嫁的公主。
    這些公主嫁給駙馬之後,很少會往宮中送這些。
    就算是送禮來也都是金銀玉石,來時不過是多問幾句話,作為皇後想要關心又無從說起。
    也隻有玥兒與她丈夫會時刻記得弟弟妹妹們。
    宮裏的壓力也因此少了許多。
    在宮中發生的事情瞞不住,但凡宮裏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宗室中好事之人的議論。
    李唐一朝自立國以來,李淵嫁出去不少的女兒。
    而這些駙馬與公主就快被驪山那一家給卷死了。
    大家都是公主,都是駙馬,可人家驪山家底豐厚,銀錢堆積如山,家大業大。
    其他公主駙馬呢,日子尚且吃喝不愁,就算是名貴之物也都是陛下賞賜的。
    更不要說是拿東西給宮裏了。
    對比之下,大家的差距甚大。
    其實早在張陽還沒發跡,還沒在驪山有這麽大的家業之前,就已經開始照顧宮裏的弟弟妹妹們了,不論是鹹鴨蛋還是稻米,又或者是新收的麥子。
    隻要家裏有多的一份就會往宮裏送。
    更有魏王李泰也時常孝敬父皇母後,眾所周知這個魏王從小就跟著張陽廝混。
    別人廝混不是闖禍,就是酒池肉林。
    但人家的廝混不一樣,魏王跟著張陽越廝混越有錢了,甚至有傳言,驪山已經富可敵國了。
    魏王一定也很富裕。
    嫁出去的公主,還是皇子宗室中人,又或者是李世民堂弟。
    在獲得陛下信任與皇後照拂上,就算所有嫁出去的公主與宗室中人聯起手來,也卷不過驪山那一家。
    光是張陽掌管著朝中用度,宗室子弟們現在還能每年去宗正寺領錢拿來花用,那還要看人家中書省度支郎兼駙馬,張陽的臉色。
    而且人家還是禮部尚書。
    如此,大唐立國以來,駙馬,公主,宗室三方勢力拿什麽和驪山去卷。
    長安城的風聲吹不動驪山。
    張陽離開長安城入住新家之後,從年初大朝會之後就再也沒有來過長安城。
    陛下也沒有過多追究。
    足以可見其信任。
    據說在銀錢用度上,陛下時常與張陽大發雷霆,也不知道陛下是如何想的,到底是天可汗愛賢才,才會留張陽的性命到如今。
    此刻甘露殿內,李世民正看著徐孝德在驪山送來的奏章,這人送來奏章很多,其中就有許多對驪山治理之策的記錄。
    李世民看了一眼匆匆回來的王公公,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水,低頭繼續看著奏章。
    “陛下,公主與皇子們都送到了,現在都在立政殿。”
    李世民緩緩點頭沒有講話。
    王公公躬身道“汝南公主給了公主與皇子們都換上新衣裳,皇後對此很滿意。”
    稟報完,見陛下還專心地看著奏章,王公公便安靜地站到一旁。
    正值秋季,張陽除了每天去看看酒水的釀造情況,還要繼續建設自家的溫室。
    來到村子的鐵匠坊,在鐵匠坊後方堆放了不少赤鐵礦和煤石,如小山一般,一堆堆的。
    與朝中用一換十的方式,來交換資源,這個夏天朝中送來的赤鐵礦不少。
    當然皇帝依舊沒有放鬆對驪山的監視。
    魏王的侍衛就算是繞遠路也要路過這裏,來看看最近鐵匠坊在打造什麽,生怕驪山大造兵器,起兵造反。
    其實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有這份顧慮,因為驪山不足百戶,也就二百號人,這麽點人能夠掀起什麽風浪。
    至於藍田縣的人口,雖說是一起發展,但治理上還是朝中的縣丞在管。
    驪山的發展要穩步前行,一下子不能邁步太大。
    藍田縣的縣民是改建溝渠還是興建房屋,那都是在藍田縣丞的主持下進行的。
    相對來說,驪山隻有食邑,沒有封地治理之權。
    想要這份權力也可以,隻要將藍田的縣丞招攬到自己麾下。
    可這麽做了,皇帝對驪山的限製隻會更嚴。
    對此並入藍田縣的事情,驪山眼下沒有朝著這方麵發展的打算。
    見張陽站在鐵匠坊外,江師傅也走了出來,最近他老人家挺閑的,魏王殿下的壓力鍋鑄造停下了。
    鐵匠坊平時幫助村民修個農具,或者修理流水線換下來的零件,也沒其他事情。
    江師傅得以清閑下來,時常守著這個鐵匠坊,看著村子的景色,與路過的村民閑聊。
    “也不知道縣侯要這麽多的煤石與赤鐵礦做什麽。”江師傅憂心道“該不是用來鑄造兵甲的吧。”
    張陽尷尬笑道“怎麽會呢?江師傅莫要多想。”
    被江師傅拉著走入鐵匠坊,他看了看四下又道“你該打算早點離開魏王,榮華富貴對你沒好處。”
    “這一點我很認同江師傅。”張陽坐下來搖著手中的蒲扇,“我最近修煉浩然正氣,為的就是把被榮華富貴蠱惑,堅守本心,自清貧而來,怎入富貴?”
    “是個懂事的孩子。”江師傅在一旁坐下,在那邊的一堆廢鐵料中拿出一個箱子,打開想著是一塊塊的琉璃。
    “這些琉璃都是老頭子我閑著沒事自己煆燒出來的,你且看看,這些琉璃魏王殿下可否會滿意。”
    琉璃一塊巴掌大小,倒是薄厚不是很勻稱。
    不過這並不重要,以後慢慢提高工藝就行了。
    張陽瞧著兩頭厚,中間薄的琉璃,將它對著陽光,透光度還不錯,勉強能用。
    江師傅一旁露出發黃的牙齒笑著。
    張陽收好琉璃,打眼一看有十餘塊,尺寸小一些也好,到時候用砂土固定。
    江師傅神色嚴肅了幾分,“幫魏王殿下辦完這件事,你就離開驪山,自立門戶吧。”
    張陽回頭瞧著江師傅,一時間又不知道該從何解釋,難道和他直說其實魏王殿下是給我辦事的?
    且不說他會不會信,就算是他知道了真相,會不會接受不了。
    在他身邊坐下,張陽拿出掛在腰間的水杯喝著。
    “怎麽?你難道真覺得魏王殿下給你榮華富貴就能出人頭地?老頭子雖說隻是一個打鐵的,靠著這門手藝也結識了不少權貴門第,見識了很多事情,巴結權貴的人,得罪權貴的人都沒有好結果。”
    江師傅的語氣越發嚴厲,他接著道“辦完這件事,你就離開魏王,好好帶著家裏的妻小自立門戶,老頭子攢了一些銀錢你帶去也夠花用。”
    張陽痛苦地扶著額頭,“江師傅,我會讓魏王殿下與你說明白的。”
    “怎麽?你還要給魏王賣命?”
    “這不是賣命的事情。”張陽咧嘴笑著,“我會帶妻小來見江師傅。”
    還沒等老江師傅對這番話回過味來,張陽便離開了。
    “這孩子現在想不明白,終究是年輕人,經曆得少了,看得也少了。”江師傅又獨自一個人坐在鐵這裏。
    “辦完這件事就讓他離開魏王,他不說老頭子與魏王殿下分說。”
    李泰並不知道,現在鐵匠坊內張陽與江師傅這一次談話。
    他帶著自己的人手,釀酒場轉悠,釀出來的酒水如今隻有十壇。
    每天能夠發酵出來的糧食並不多,釀造出來的糧食不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李泰手裏拿著一卷齊民要術,又喝了一口溫熱的酒水,問向一旁的侍衛,“姐夫當真是從這卷書中得到的釀酒之法?”
    侍衛回稟道“據卑職所知是這樣的。”
    齊民要術主要記錄的是當年齊地黃河兩岸的耕種。
    李泰換了一個坐姿,目光瞅著書卷中的一篇,這短短一篇講述的釀酒之法,寥寥數十字,記述籠統模糊,哪裏是釀酒之法?
    他收起書卷,頷首道“這不對。”
    在走到釀酒場的一處小屋中,上官儀正在這裏主持著釀酒之事。
    李泰快步走入,目光打量眼前的圖紙,“果然。”
    上官儀好奇道“魏王殿下,此話何意?”
    李泰指著圖紙,“姐夫的釀酒之法根本與齊名要術的不同,用大桶來蒸的方法書根本沒有記述,上當矣。”
    失落地走出房間,不想搭理還在房間中愣神的上官儀。
    此刻驪山上,張陽正在修繕溫室的圍牆,為了保證光照,溫室的圍牆要低,並且在上方搭建圓頂來補充光照,同時圓頂結構像是一個倒扣的竹簍。
    表麵有很多小孔洞,這些小孔洞用琉璃蓋好,方便透光。
    楊嬸帶著人前來,“縣侯,魏王殿下來了。”
    張陽招手道“幫我把磚石收拾一下。”
    李泰板著一張胖臉沒有動作。
    又給低矮的圍牆糊上泥,張陽又好奇道“魏王殿下,這是心情不好?”
    李泰鼻孔出氣,“姐夫的釀酒之法在齊民要術上沒有記錄。”
    張陽笑道“我從來沒有說過是從齊名要術中學來,我隻是得到了啟發。”
    還是幫著姐夫在圍牆之間搭建一個半圓形的拱頂。
    牆上掛著的是姐夫用炭筆所畫的圖,李泰皺眉看著這張圖。
    將三角木架固定好,張陽脫去自己的棉布手套,拿出腰間的炭筆,在圖紙上算著弧長公式與陽光照射的麵積。
    冬季的日頭很高,假設上可以用三角函數來推算。
    李泰費勁地放下一堆石料,“那個徐孝德一直盯著我們驪山,還要做記錄。”
    “他要做記錄就由著他,是你父皇的安排的,還能抗旨不成,又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
    “幸好本王提前讓人留意了他的奏章,每一次送出去都要看一遍。”
    “他沒寫我們壞話吧?”
    以徐孝德的性格多半是會寫的,張陽心中篤定,他肯定寫了不少壞話,而且都是彈劾我的。
    反正也不是一次兩次,都是習慣了。
    要是這家夥能夠改一改嘴碎的毛病,還是一個不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