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跑新聞和假大棚
字數:6219 加入書籤
1
齊副主任同意去蘭花鎮采訪,在意料之中。
三個人下了大堤,坐上雪佛萊大吉普,打聽好道路,一路上奔著安陽縣方向駛去。
一個采訪不成,一個新聞得不到認可,那就問問、跑跑。隻要能跑,就不愁沒有新聞。
蕭蕭常說,現在缺啥,就是不缺新聞,新聞就是跑出來的。如果想有,隨便去哪個鄉鎮,跑跑,新聞就出來了。
跑新聞,跑新聞。
沒有新聞,跑出新聞。新聞線索有了,把新聞做成好新聞,更需要跑。
那個時候,每到春天,部裏就會策劃“春天走基層”、“走入春天”等欄目策劃。
圍繞著這些主題策劃,農播時節,記者在農村裏一溜煙的跑著。
每當這個時候,一些缺少社會實踐的記者,為往哪跑發愁,到處打聽、交換著新聞線索。
蕭蕭則不然,看看哪地方窮、哪地方偏僻,就往哪跑。
去了也不帶車。先和當地宣傳部門打好招呼,電話中一定要強調,這是戰役報道。
宣傳部門都知道,每到季節,都會有這樣戰役性的報道。
這樣的報道,最後一定匯總成材料,通過宣傳部,向省裏領導班子做出匯報。
所以,這樣的采訪,當地宣傳部門會大力的配合。
多是把記者帶到一些關係較好的鄉鎮,做個典型宣傳報道,送個人情。
再就是要盯住了,不能讓記者隨意的去跑,防止做出負麵的報道來。這個時候,一些問題就說不清楚了。
2
那個時候,多的會走上十天半個月。
下來了,人家滿招待,整天由人陪著,鄉裏鄉下的,不辭辛苦,到處跑。
待的時間越長,理所當然的報道做的越多。報道多了,問題也就多了。
齊副主任從事新聞工作比較早,參加戰役報道比較多。每次部署工作,開完了會,就會講一些光榮的曆史。
講得最多的是一次去申城市一個郊區縣采訪。那次走得時間較長,待了十天。
采訪回來,人剛到家。政府部門的新聞幹事 就來電話了,詢問的問題是,這次下來,準備發幾篇稿子。
回答說11篇,書記的點六篇,區長的點五篇。
對方央求著說,能不能再多寫一篇,書記、區長各六篇。
問為什麽這樣?幹事也就實話實說,兩個人不是很和諧,如果一個六篇,一個五篇。縣長肯定會對自己有想法。說完了還一再的懇求著。
後來,經過向中心主任匯報,同意再增加一篇。好在廣播不像報紙,白紙黑字的,這事情就算處理圓滿了。
末了,齊副主任語氣很重的說,基層關係很複雜,特別是農村,一定要注意。至於注意什麽,這裏沒說。確實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著實的太多了。區、縣委、政府大院之間的關係,鄉鎮之間的關係,村與村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涉及到各種補助,一但報道中體現了分配的不均,立刻會引起強烈的反映。
3
戰役性報道,通常多是正麵的。
但這一年也有例外。上麵下來通知,要求結合農業生產,深入基層,發現問題,又加上一句,幫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接到通知後,蕭蕭二話沒說,和另一位同事,選擇了申城市北邊的鐵東縣,和北嶺市的北圖縣。兩個縣都是海寧省的貧困縣。
鐵東縣本是文化之鄉,地處平原地帶,曆史上出過六任宰相。
“三山一水六分田”,秀美的山水,豐富的人文文化,卻沒有讓這個地方富起來。行政轄區本來歸屬北嶺市,後從幫扶角度出發,又劃歸了省會申城市管轄。
初到鐵東市是幾年前的事了。一條國道南北穿過,縣城裏沒有什麽像樣的建築。
可開會的時候,鄉鎮長們乘坐的是齊齊的紅色桑塔納轎車。
蕭蕭對此很不理解的問道:“你們這是貧困縣。看這鄉鎮長的車子,也不窮啊。”
“你不知道,咱們這頭些年劃歸申城市,比以前好多了。這些車都是用扶貧款買的,去申城辦事務的,瞧著好看。”縣裏人直,說話也不避諱。另一方麵,這些年窮得麻木了,對什麽事情也就少了些許戒備心理。
縣裏領導說話更是直白:“媒體來了,表揚也好,批評也好,上邊能說啥。這地方誰愛來。我來是給上邊麵子,在這呆兩年,給扛點事就行了。就衝在這裏,這幾年吃的苦,回去也得給安排個地方。”
4
上一次來鐵東縣采訪,是接到反映。鐵東縣城西十公裏,鎮上和村子裏,建假塑料大棚,騙取上級農業大棚補助資金。
農民打來電話說,城裏、市裏給農村的大棚補助資金,根本分不到真正建大棚的農民手中。全被鎮裏和鄉裏修建假大棚給騙走了。
接到反映後,蕭蕭帶著車來到縣城西邊十公裏的村子裏。
早春的農村,一片荒蕪。道路邊上高大的防風林,枯枝隨風搖擺,“沙沙”作響。
道路邊溝上,胡桃枝、刺槐、細柳,迎風抖動。邊溝再往北,就是村民反映的大棚,一趟一趟的,倒是建了一大片。
走進大棚,其實這根本算不上大棚,也實在不能叫做大棚。
北側、東側、西側是用紡織袋子壘上一米多高,肯定不到兩米的厚厚的土牆,倒是像電影戰爭片中,臨時堆起的掩體。
大棚正麵,是細細的竹坯子搭的架子。架子上麵完全是空的,並沒有蒙上塑料麵膜。
當地知情的農民反映說,這些大棚是去年上秋的時候,收完苞米後建的。
建大棚的地是向當地農民租的,給些補助。驗收完了之後,把大棚拆了,再還給農民。
最讓人聽了來氣的是,這些竹坯子還要留著,留做下一批申報補助的時候去用。
鐵東縣的人精明,精明的人都集中到了鄉鎮和縣裏。
采訪完結束,準備前往縣裏做進一步的采訪時,縣裏的車已經等在了路口。
原來鎮上一聽記者來了,二話不說,趕緊往縣委宣傳部門打電話,匯報和請示。整個過程沒一個到現場露麵的。
車上下來的人,穿著夾克衫,普普實實的,滿是誠懇的笑容,自我介紹說是縣裏新聞科的科長。
聽說記者來了,特意從縣裏過來迎接,有事到縣裏說,說完又指指路邊等著的車輛,竟然是一輛當時被叫做“大發”的小麵包車,或者可以直接說是小破麵包車。車子已經曬得起了皮,表麵上滿是油汙。
對的人,加上可憐的車,難免不讓人為之所真誠所打動,自然也就沒再去鎮裏。
5
到了縣裏。縣裏特意安排了分管領導來接待,話說得很真實。就是縣裏、鎮裏實在是太窮了,當地的百姓也實在太窮了。
這大棚補助款,如果按照政策,一般的百姓人家建不起。有的腦瓜活的,偷工減料的建完了,補助到手了,就不管了,或者租出去給別人,兩三年不完蛋了,大家還是有意見。所以,縣裏和鄉鎮一研究,象征性的建建,把補助用於縣裏和鎮上。
說白了,就是一個窮。縣裏窮、鄉鎮窮,當地的農民窮。窮著窮著,就想起了這不正常的道道。
說起這些,縣裏的領導也不好意思起來,笑容中透露著尷尬和無奈。
蕭蕭聽了,心裏也不是滋味,也有三分來氣。畢竟,這是省、市同樣在財政困難情況下,落實支農、惠農,帶動農業發展,帶領農民走上致富之路的一個舉措。
可根據縣裏這般真實的介紹。在當地、當時的情況下,這大棚不建,補助得不到。建了,二三年光景,就成了爛尾大棚,當地農民恐怕拆的錢都拿不出來,接下來就是又荒廢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想到這裏,蕭蕭就又說了一件事,確切的說,是算了一筆賬。
“我了解了一下,建這樣一個大棚,需要二、三千塊錢。上級補助一個大棚,根據驗收情況,八千到一萬塊。這一來二去的,整個損失近三千元,雖然縣裏,鄉裏和鎮子裏,補助到手,能有個六、七千,但是損失也是國家的錢。”
顯然,當地的官員們,隻是算了能夠得到多錢,並沒有想到這三千元的損失,麵上多少有些慚愧之色,一個勁的說:“是啊,這筆損失,咱們確實沒想過。一切都是因為太窮了。”
最後,縣裏的領導又想起了什麽。特意強調說:這些事情,我們縣裏領導都知道。並且將情況向紀委、審計都做了說明。這裏我們可以保證,決沒有個人貪占的行為。
6
蕭蕭回去後,說服了主任,沒有將這篇報道公開播出去。而是寫了一份“內參”。
原因很簡單,這樣的報道,報出去了,實在讓當地政府難以為堪。而且,這樣的情況,對省、市有關單位都會造成極為不好的影響。是毫不知情,還是知情而不查的暗中默契。
其實,如果單純從了解到的情況,和考慮到的顧慮來講,就問題的“嚴重”性,寫“內參”都大可不必了。寫了,會讓很多人沒了麵子,甚至會引起紀委、檢察院等單位的介入。
可不寫,是因為害怕了,還是因為什麽其它原因。更重要的是,“王者”之氣又從何而來。
“內參”最終還是寫了。寫得十分的巧妙。
其中,寫了建假大棚,取得補貼的情況。記住這裏沒有用“騙取“補貼,而是“取得”補貼情況。
寫了在當地這種特殊貧困地區,當地農民實在沒有能力建設大棚,得到補貼的情況。
寫了縣、鄉、鎮,修建大棚,得到補貼同時,也造成損失的情況。
寫了縣、鄉、鎮修建大棚,不僅僅是要獲得補貼,而且還要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的情況。
當然,這裏還要把縣領導強調的,補貼絕對沒有被個人貪占。
“內參”妙就妙在,高就高在,能夠受到領導表揚之處就在於,還提了非常合理化的建議——根據當地的貧困狀況,與其均衡的將發展大棚的任務分配到各鄉鎮,不如將補貼資金,集中投入到幾個條件稍好,村上有幹勁的鄉鎮,建立示範產業基地。。。
喜歡記錄者的密碼碼(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