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 細致的現場勘察發現

字數:2880   加入書籤

A+A-


    池塘中央的勘查有了新發現。小楊的探杆在水下觸到硬物,“像是塊木板,” 他示意楊村幫忙,兩人合力將塊長 1.2 米的鬆木板拖上岸,板麵上有處 3×4 厘米的凹陷,邊緣沾著深藍色的布料纖維,“木板兩端有鑽孔,間距 30 厘米,像是用來固定重物的。”
    李明盯著木板上的凹陷:“測量深度和角度,比對屍體背部是否有對應損傷。” 他轉向小王,“查張木匠的社會關係,特別是和二柱子有沒有矛盾。另外,通知水文隊測池塘水深和水流方向,看看屍體可能是從哪個方向漂來的。”
    楊村在距屍體三米的水下,用金屬探測器掃到異常信號。“深度 60 厘米,” 他撥開淤泥,露出半截生鏽的鐵鉤,鉤尖掛著片灰色毛衣碎片,“紋理是粗毛線編織,和屍體身上的藍布褂子不是同一種材質。” 鐵鉤的彎曲角度呈 120 度,內側有明顯的磨損痕跡,像是長期拖拽重物形成的。
    小王的筆錄本已經記滿半頁,老李還在絮絮叨叨:“這塘是俺承包的,去年清淤時挖出過民國時期的銅錢,當時就有人說底下埋著東西。” 他突然壓低聲音,“前陣子村東頭的趙寡婦哭著說,她男人外出打工三個月沒音訊了,穿的就是件藍布褂子……”
    水麵的霧氣漸漸散去,小楊正指揮隊員用浮筒劃分打撈區域。“屍體暫時不要移動,” 他對李明說,“等潛水員檢查完水下環境再說。木板上的纖維和鐵鉤上的毛衣碎片,需要帶回實驗室做成分比對。” 他的勘查箱裏,已經整齊碼放著三個證物袋:分別裝著藍色布料、尼龍繩結和帶鏽的鐵鉤。
    李明望著池塘對岸的玉米地,晨風吹過葉尖的聲音裏,混著遠處警犬的吠叫。“小王,去核實趙寡婦男人的身份信息,” 他的手指在木板凹陷處比劃著,“重點查他的身高體重,還有是否穿藍布褂子。小楊,把木板和鐵鉤的照片發給技術科,看看能不能複原受力軌跡。”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在水麵時,楊村突然在淤泥裏踩到個硬物。他小心翼翼地刨開泥土,露出隻黑色膠鞋的鞋尖,42 碼的鞋底紋裏嵌著紅褐色的黏土 —— 與塘埂上的壓痕完全吻合。“鞋跟處有塊磨損的橡膠,” 他用標尺測量,“和拖拽擦痕的寬度一致,應該是作案人留下的。”
    小王合上筆錄本時,老李的白酒已經見了底。“趙寡婦男人叫孫老四,是個瓦匠,” 他在村民名單上圈出名字,“去年在張木匠家蓋房時摔斷過腿,走路有點跛 —— 和塘埂壓痕顯示的步態特征吻合。” 遠處傳來潛水員下水的撲通聲,小王知道,隨著屍體的打撈上岸,更多的秘密將浮出水麵,但此刻,這些散落在池塘周圍的線索,已經在晨霧中勾勒出模糊的輪廓。
    李明的皮鞋陷進池塘邊的淤泥裏,留下半掌深的鞋印。他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指著岸邊叢生的蘆葦:“小楊,帶技術組沿池塘外延五十米拉警戒帶,重點排查蘆葦蕩和堤壩斜坡。小孫跟我去看中心現場,注意保護可能的足跡和拖拽痕跡。” 雨絲斜斜地打在水麵上,泛起的漣漪正一點點吞噬著那具漂浮的屍體邊緣。
    小楊蹲在蘆葦叢邊,手裏的多波段光源發出藍紫色的光。“森子,過來看看這個,” 他用鑷子夾起一綹灰黑色纖維,纖維表麵附著著細小的泥粒,“長度約 8 厘米,單根直徑 15 微米,在 450 納米波長下有明顯熒光反應,像是某種合成纖維。” 他把纖維放進證物袋,標簽上寫下 “樣本 A01,距屍體發現點東 3.2 米,蘆葦莖附著”。
    小孫正用激光測距儀測量屍體位置:“屍體呈俯臥位,頭部距北岸堤壩 1.7 米,腳部朝向東南,水麵以上可見部分穿著深色外套,衣擺有撕裂痕跡。” 他蹲下身,手指在淤泥上劃出淺溝,“岸邊有兩處可疑壓痕,形態呈橢圓形,長軸 28 厘米,短軸 15 厘米,邊緣有植物倒伏現象,像是被重物碾壓過。”
    “壓痕周圍有沒有足跡?” 小楊調整光源角度,光束掃過濕漉漉的泥地,映出幾隻雜亂的鞋印,“這是 43 碼運動鞋印,前掌花紋是波浪形,後跟有明顯磨損,應該是報案人留下的 —— 他說自己跑過來時摔了一跤。” 他用石膏粉混合水,小心翼翼地倒入一個相對清晰的鞋印,“但這個鞋印旁邊,有半個模糊的輪廓,像是某種橡膠靴的邊緣。”
    小王把報案人老張扶到警戒線外的帳篷裏,搪瓷缸裏的熱水冒著白氣。“我早上五點多下網,” 老張的手還在抖,漁網的破洞在膝蓋上晃悠,“收第三網時感覺特別沉,拉上來一看…… 就看見個黑腦袋漂著,嚇得我漁網都扔了。” 他指著池塘東側的柳樹,“上周三晚上我聽見那邊有動靜,‘撲通’一聲,還以為是野狗掉水裏了。”
    “周三晚上具體幾點?” 小王的筆錄本上已經畫下池塘的簡易地圖,標注著三個漁網投放點。“大概十一點多,” 老張咂著嘴回憶,“我起夜時看見柳樹下有手電筒光,晃了幾下就滅了。這池塘是我承包的,平時除了釣魚的沒人來,最近暴雨漲水,連釣魚的都少了。” 他突然壓低聲音,“前陣子村西頭的李老四跟人在這附近打架,說要把對方‘沉塘’,不知道跟這有沒有關係。”
    小楊的聲音從蘆葦叢裏傳來:“發現拖拽痕跡!” 小孫立刻趕過去,隻見淤泥上有兩道平行的淺溝,溝寬約 10 厘米,間距 45 厘米,延伸至水邊戛然而止。“溝內有植物殘體被切斷的痕跡,斷口新鮮,” 小楊用鑷子挑起一片斷裂的蘆葦葉,“纖維撕裂方向與拖拽方向一致,應該是最近三天內形成的。” 他讓技術人員在溝底取樣,淤泥中混著的細小纖維與之前發現的灰黑色纖維成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