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屍體解剖
字數:3088 加入書籤
“房東看到的紅衣女子,和未知男性會不會是同夥?” 他提出假設,“兩人配合,一人望風一人作案,之後搬走矮櫃處理凶器或屍體?” 但這個推測缺乏實證,指紋和足跡都隻指向單一男性,紅衣女子的痕跡隻有少量纖維,無法確認身份。
深夜的勘查車裏,小楊和小孫對著滿桌的證物袋發愁。指紋、足跡、纖維、血跡、監控盲區…… 每一條線索都看似重要,卻又無法形成閉環。“擴大範圍後發現的痕跡,反而讓案件更複雜了,” 小楊揉著發酸的眼睛,“那個未知男性的動機是什麽?債務糾紛?情殺?還是被雇傭的凶手?” 小孫的電腦突然彈出消息,死者張磊的銀行流水顯示,7 月 2 日有筆 5 萬元的匯款,收款方是個陌生賬戶,開戶人信息模糊。
“這可能是突破口,” 小楊立刻調取該賬戶的交易記錄,“但開戶銀行在省外,需要協查,至少得三天才能有結果。” 窗外的小區漸漸沉入寂靜,隻有勘查車的應急燈還在閃爍,映照著兩人疲憊卻專注的臉。他們知道,這些看似零散的線索裏,一定藏著指向真相的密碼,隻是現在,還需要更多耐心和技術,才能讓它們浮出水麵。
小楊和小孫在這邊對現場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勘察的時候,屍體已經被運送回了刑偵支隊這邊進行解剖。
解剖室的不鏽鋼台在無影燈下泛著冷光,張磊的屍體被運來時,屍袋表麵還沾著客廳地毯的纖維。張林戴著雙層橡膠手套,指尖捏著屍袋拉鏈的瞬間,一股混合著腐敗氣體與空調冷氣的怪異氣味漫出來。“體表先做三維掃描,” 他頭也不抬地對助理小林說,掃描儀的激光束在屍體表麵遊走,“注意記錄背部的擦挫傷分布,尤其是肩胛骨下方的條狀傷痕,與現場拖拽痕跡做比對。”
小林調整著掃描儀的參數,屏幕上的點雲模型逐漸勾勒出屍體的輪廓。“張老師,死者的右顳部有處&n 的頭皮下血腫,” 她用標尺卡在血腫邊緣,“創緣不整齊,伴有表皮剝脫,看起來像是鈍器打擊形成的。” 張林湊近觀察,手指輕輕按壓血腫周圍,腐敗的皮膚在指下微微顫動:“測量挫傷帶寬度,3.2Cm,符合扁平鈍器的接觸麵特征,可能是扳手或鋼管之類的工具。”
屍溫測量在直腸深處進行,電子體溫計的數字穩定在 21℃時,張林在解剖記錄上劃出一道橫線。“環境溫度 24℃,屍體核心溫度 21℃,溫差 3℃,” 他對照 HenSSge 屍溫方程表,“按正常體溫下降速率,死亡時間應該在 7296 小時,但空調低溫環境會延緩降溫,需要校正係數 0.8。” 小林突然指著屍體的肘關節:“屍僵已經緩解了 60%,下頜關節能活動&n,腕關節完全鬆弛,這在常溫下是死亡 45 天的特征,但低溫會讓屍僵緩解變慢。”
“綜合判斷,” 張林的解剖刀在屍體胸前劃出精準的 Y 形切口,刀刃切入皮膚時發出輕微的 “嘶” 聲,皮下脂肪在刀刃下外翻,像塊凍住的黃油,邊緣泛著珍珠般的光澤。他用止血鉗輕輕撥開脂肪層,露出下方的胸大肌,肌肉纖維因腐敗而呈現灰紅色,像浸泡在福爾馬林裏的標本。“死亡時間應該在 7 月 3 日晚 8 點至 7 月 4 日淩晨 2 點之間,” 他的手指在肌肉紋理上滑動,“比單純屍溫推算早 12 小時,因為空調的 24℃環境相當於自然狀態下的 18℃,腐敗進程減慢了 20%。”
小林正用電子卡尺測量脂肪層的厚度,數值穩定在 2.3 厘米時,她抬頭問道:“張老師,這個溫度校正係數是怎麽算出來的?” 張林指著解剖台旁的恒溫箱,裏麵模擬了現場的空調環境:“我們做過對照實驗,24℃恒溫下,屍體的腐敗菌繁殖速度比 28℃常溫慢 35%,但比 16℃快 15%,取中間值就是 20% 的減慢率。” 他讓小林提取一塊胸大肌組織,“放在 4℃冰箱保存,回去做肌漿網鈣 ATP 酶活性檢測,這個酶的活性隨死亡時間呈線性下降,能精確到小時。”
解剖刀繼續深入,胸骨柄與鎖骨的連接處在刀刃下分離,露出白色的肋軟骨。“你看這裏的軟骨鈣化程度,” 張林用探針指著肋軟骨的骨化中心,“第三肋的骨化率是 65%,第四肋是 58%,符合 35 歲男性的正常水平,但骨膜下的出血點已經開始溶血,血紅蛋白擴散範圍約 0.5 厘米,這在 24℃環境下需要 36 小時左右。” 他對比標準圖譜,“如果是常溫,這個擴散範圍至少需要 48 小時,進一步證明低溫延緩了腐敗。”
張林拿起裝有玻璃體液的試管,對著無影燈輕輕搖晃,液體呈現淡黃色,清澈度良好。“玻璃體液的鉀離子濃度是&nmOl/L,” 他看著檢測報告,“正常情況下,死亡後每小時升高&nmOl/L,按這個速度推算,死亡時間應該是 72 小時左右。但在低溫環境下,鉀離子釋放速度會減慢,校正後的濃度對應的死亡時間是 48 小時,剛好落在 7 月 3 日晚到 4 日淩晨的區間裏。”
小林突然指著屍體的眼角膜,結膜上的腐敗靜脈網像紅色的樹枝蔓延。“角膜混濁度是二級,” 她用裂隙燈觀察,“瞳孔區有輕度雲霧狀,但還能看清虹膜紋理,這在 24℃環境下是死亡 3648 小時的特征。如果是常溫,二級混濁通常出現在 2436 小時,這也說明低溫讓角膜變化變慢了。” 她在記錄板上畫出角膜變化曲線,橫軸是死亡時間,縱軸是混濁度,曲線在 24℃時明顯右移。
“還有屍斑,” 張林翻轉屍體,背部的屍斑呈現的是暗紫紅色,指壓之後不完全褪色,“分布在背部、臀部和四肢後側,符合墜積期向擴散期過渡的特征。在 24℃環境下,這個過程需要 3648 小時,而常溫下 24 小時就會進入擴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