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張凱進行屍體解剖

字數:3037   加入書籤

A+A-


    “監控電源線的切口很關鍵,” 小楊拿著被剪斷的電源線,斷麵在放大鏡下呈現整齊的斜切,“角度 37&nm,是專業電工刀切割的,不是普通剪刀。” 他讓技術人員做金屬成分分析,“切口殘留的微量鎢鋼粉末,來自硬度 HRC58 的刀具,這種刀在軸承廠的機修車間很常見。” 小孫補充道:“破壞監控的人熟悉線路走向,知道主機在倉庫角落,絕對是內部人員或對廠區極熟悉的人。”
    擴大到機修車間勘查時,小孫在工具箱裏發現了把電工刀,刃口寬度與電源線切口完全吻合。“但刀柄的指紋是機修工老王的,” 他比對後搖了搖頭,“老王昨晚在醫院陪床,有不在場證明。” 小楊正在檢查車間的考勤表,7 月 14 日的簽到記錄顯示,維修工李軍提前兩小時下班,“就是那個跟張建國吵過架的李軍,他的儲物櫃裏少了雙 43 碼的勞保鞋。”
    排水溝的土樣檢測結果出來了,小楊看著報告眉頭緊鎖:“土壤裏的軸承鋼成分濃度 0.03%,隻比背景值高一點,說明失蹤的那枚軸承沒被扔進溝裏。” 小孫突然在停車場的排水溝壁發現處新鮮的擦痕,“這裏的苔蘚被蹭掉了,範圍&n,與成年男性膝蓋的接觸麵積吻合,嫌疑人可能在這裏跪過,或許是在藏東西。” 但金屬探測器在周圍掃了三遍,隻找到枚生鏽的鐵釘。
    “鞋印的步頻分析出來了,” 小楊指著數據圖表,“從倉庫到圍牆,步頻從 80 步 / 分鍾升到 110 步 / 分鍾,說明嫌疑人離開時在加速,但步長穩定在&n,沒有慌亂,像是有明確的逃跑路線。” 小孫突然想起什麽,“圍牆外的監控雖然壞了,但路口的交通監控應該拍到了車輛,12 小時內經過的摩托車有 37 輛,其中 5 輛是藍色錢江牌 —— 跟李誌峰說的‘摩托車聲音’吻合。”
    勘查持續到正午,小楊的勘查本上已經記滿了 47 條線索:43 碼菱形格鞋印的壓力分布曲線、棕色纖維的經緯密度參數、鋼管內壁的擦拭痕方向、電源線切口的微觀照片…… 但沒有一條能直接指向嫌疑人。“最麻煩的是那枚失蹤的軸承,” 小楊用紅筆在台賬上打了個問號,“它要麽是關鍵凶器,要麽藏著嫌疑人的信息,找不到就斷了條重要線索。”
    小孫把最後一份纖維樣本裝進證物袋,標簽上寫著 “圍牆鐵絲掛取,聚酯纖維,150D/36F”。“這種纖維常用於建築工人的安全網,” 他對著光譜圖分析,“結合左利手特征和熟悉廠區環境,嫌疑人可能是有建築或機修背景的男性,身高&n 左右,左腿有舊傷。” 但這些都隻是側寫,沒有實證支撐。
    兩人坐在倉庫門口的台階上,礦泉水瓶在手裏轉著圈。遠處的塔吊正在緩慢轉動,陰影在地麵上投下移動的光斑。“所有線索都像隔著層霧,” 小楊望著圍牆外的樹林,“鞋印、纖維、鋼管,每個細節都指向內部人員,卻又差最後一步實證。” 小孫的手機突然震動,是技術隊的消息:“勞保鞋的購買記錄顯示,李軍三年前買過雙 43 碼菱形格,但半年前報失了。”
    這個消息像顆石子投進平靜的勘查記錄,小楊猛地站起身:“查報失後的監控,看誰領走了這雙鞋!” 陽光穿過倉庫的氣窗,在地麵的血跡上投下亮斑,那些散落的線索仿佛在這一刻有了微弱的連接,卻仍未形成能鎖定嫌疑人的證據鏈。勘查本上的問號依舊醒目,像在等待更多細節來填充答案。
    小楊和小孫這邊取得一定突破進展的時候,屍體已經運送回了刑偵支隊。
    解剖室的不鏽鋼台在無影燈下泛著冷光,張建國的屍體被運來時,屍袋表麵還沾著倉庫的機油。張林戴著雙層橡膠手套,指尖捏著屍袋拉鏈的瞬間,一股混合著機油與腐敗氣體的怪異氣味漫出來。“體表先做三維掃描,” 他頭也不抬地對助手小林說,掃描儀的激光束在屍體表麵遊走,“注意記錄左額的挫裂創,尤其是創緣的挫傷帶寬度,與現場發現的鋼管做比對。”
    小林調整著掃描儀的參數,屏幕上的點雲模型逐漸勾勒出屍體的輪廓。“張老師,死者的左額有處&n 的挫裂創,” 她用標尺卡在創緣邊緣,“創角鈍圓,伴有&nm 寬的挫傷帶,創腔內有組織間橋,符合鈍器打擊形成的特征。” 張林湊近觀察,手指輕輕按壓創周皮膚,腐敗的皮下組織在指下微微顫動:“測量創道深度,2.8Cm,達顱骨外板,這種程度的損傷足以導致意識障礙,但不足以致命。”
    屍溫測量在直腸深處進行,電子體溫計的數字穩定在 23℃時,張林在解剖記錄上劃出一道橫線。“環境溫度 25℃,屍體核心溫度 23℃,溫差 2℃,” 他對照 HenSSge 屍溫方程表,“按正常體溫下降速率,死亡時間應該在 4860 小時,但倉庫的濕度較高,需要校正係數 0.9。” 小林突然指著屍體的肘關節:“屍僵已經發展到全身,下頜關節強直,腕關節活動度小於&n,這在常溫下是死亡 2436 小時的特征,但高濕度會延緩屍僵緩解。”
    “綜合判斷,” 張林的解剖刀在屍體胸前劃出精準的 Y 形切口,皮下脂肪在刀刃下外翻,像塊凍住的黃油,“死亡時間應該在 7 月 14 日晚 10 點至 7 月 15 日淩晨 2 點之間,比單純屍溫推算晚 6 小時,因為倉庫的 62% 濕度相當於自然狀態下的高濕環境,腐敗進程減慢了 15%。” 他讓小林提取肌肉組織樣本,“做肌酸激酶活性檢測,這個酶的活性隨死亡時間呈線性下降,能精確到小時。”
    胸腔打開時,腐敗的肺組織呈灰紅色,像泡發的海綿。張林用剪刀分離支氣管,黏液在剪刀刃上拉出細長的絲。“雙肺重量 1450 克,比正常重 200 克,” 他指著肺膜下的出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