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三個方向調查

字數:3081   加入書籤

A+A-


    “月季花叢中發現的銀白色羊毛纖維,與死者夾克內襯成分不同,經紅外光譜分析含 30% 羊絨,常見於高檔男裝;現場煙蒂為中華牌,濾嘴 DNA 與死者指甲縫裏的皮膚組織不符,排除自吸可能。” 老刑警周建國突然插話:“死後戴手銬,凶手是想偽裝成刑訊逼供?還是有特殊癖好?” 小楊搖頭:“更可能是混淆視聽,掩蓋真實動機 —— 如果是仇殺,沒必要多此一舉。”
    張林翻開屍檢報告,死亡時間推斷的表格在幕布上投下清晰的陰影。“死者符合機械性窒息死亡,” 他用紅筆圈出關鍵數據,“舌骨大角不完全性骨折,甲狀軟骨上角骨膜出血,致傷物應為寬&n 的軟質帶狀物,邊緣平整 —— 排除鋼絲繩這類銳邊工具。” 他調出顯微鏡下的肌纖維照片:“心肌細胞有缺氧性收縮帶壞死,肺組織水腫液蛋白含量 5g/L,均支持窒息診斷。”
    “死亡時間精確到 5 月 14 日 23 點 30 分 ±1 小時,” 張林補充道,“胃內容物消化程度顯示末次進餐在 20 點左右,食物為三分熟牛排、紅酒、西蘭花,結合鈦合金粉末和衣著材質,死者應從事商務、金融類工作,日常出入高檔場所。” 年輕警員小趙突然舉手:“張老師,會不會是職業殺手?手法專業,還懂反偵察。” 張林皺眉:“窒息死亡掙紮劇烈,現場卻沒明顯搏鬥痕跡,更可能是熟人作案,趁其不備動手。”
    小周把失蹤人員對比表拍在桌上,1003 條信息的排除標記像片紅色的網。“3540 歲男性,身高&n,右眉骨疤痕、左耳後黑痣這兩個特征,在庫中無完全匹配者,” 他的指節因用力而發白,“排查了 237 條符合基礎條件的,20 條重點疑似均因細節不符排除,包括前刑警陳明亮、保安王海濤等。” 他調出顱骨複原圖:“技術科做了 3D 模擬,重點標注疤痕和黑痣,已發往各派出所協查,但目前無反饋。”
    李明的手指在桌麵上輕叩,節奏與牆上的掛鍾合拍。“現在的問題很明確,” 他突然開口,“死者身份不明,凶手動機不清,現場痕跡指向混亂。大家放開討論,哪怕是猜測。” 周建國率先發言,煙蒂在煙灰缸裏碾出火星:“我傾向於熟人作案,” 他指著手銬,“死後戴銬,說明凶手想傳遞某種信息,要麽是報複,要麽是嫁禍 —— 這兩種都需要認識死者。”
    “但死者身份不明,怎麽查熟人?” 小趙反駁,“會不會是隨機作案?比如搶劫失手殺人,戴手銬是為了偽裝成警察辦案。” 張林搖頭:“三分熟牛排配紅酒,這種消費層次的人,深夜去北山公園?更可能是赴約,而且是信任的人。” 小楊補充道:“現場發現的黑色樹脂紐扣,與死者夾克缺失的紐扣一致,掉落在噴泉附近,說明爭執起點在那裏,然後被拖拽到灌木叢 —— 熟人作案才會有爭執過程。”
    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致傷工具上。“帶狀物寬&n,” 張林用標尺在黑板上比劃,“皮帶、領帶、帆布腰帶都有可能。” 小楊突然想起什麽:“現場煙蒂旁的泥土有微量機油,與國道旁的摩托車胎印一致,凶手可能騎摩托車往返,這種交通工具方便攜帶長條形工具,比如捆紮用的帆布帶。” 周建國嗤笑:“騎摩托的會帶中華煙?還懂用手銬?我看更像有軍警背景的人,用的是製式皮帶。”
    “軍警背景這條線必須查,” 李明突然拍板,“手銬是製式 99 式,非專業人士很難弄到;死者指甲縫裏的皮膚組織 DNA,若與警務人員庫比對,或許有收獲。” 小周卻麵露難色:“全市有軍警背景的 3540 歲男性超過 5000 人,逐一排查不現實。” 張林指著死者照片:“縮小範圍,右眉骨有陳舊性疤痕,左耳後有痣,這兩個特征很明顯,結合高檔消費習慣,重點查近三年有違紀記錄被辭退的,這類人可能懷恨在心。”
    關於死者身份的排查方向,眾人提出多個方案。“從高檔西餐廳入手,” 小趙調出 “黑騎士牛排館” 的監控截圖,“5 月 14 日晚 21 點 15 分的神秘男子,雖然左耳後無痣,但衣著材質與死者夾克相似,可排查近期失蹤的常客。” 小周補充:“名表維修店和牙科診所是關鍵,法醫說死者的陶瓷填充物全市隻有三家診所使用,其中一家就在公園附近。”
    爭論到正午時,陽光已爬過窗台,在地麵投下晃動的樹影。“我認為凶手是男性,175180Cm,有軍警或安保從業經曆,與死者相識,” 李明綜合各方意見,在黑板上列出特征,“因債務、情感或職業衝突殺人,戴手銬是為混淆視聽,騎摩托車作案,使用的凶器可能是製式皮帶或帆布帶。” 周建國仍有疑慮:“如果是熟人,為什麽不處理掉死者身上的特征?比如疤痕和痣,這不符合常理。”
    “可能沒來得及,” 張林解釋,“窒息死亡後,凶手可能慌亂處理現場,戴手銬、拖拽屍體都是臨時起意,而且他未必知道這些特征的重要性。” 小楊突然在三維模型上標出摩托車胎印的軌跡:“從國道到公園西門,再到噴泉,最後返回,路線規劃清晰,說明熟悉地形 —— 要麽住附近,要麽工作單位在周邊,這能縮小排查範圍。”
    最終確定的偵辦方向在白板上逐漸清晰:一是走訪高檔西餐廳、酒吧、名表維修店,排查符合特征的失蹤人員;二是核查三家牙科診所的就診記錄,重點 3540 歲男性患者;三是比對全市有軍警背景人員的 DNA,尤其是有違紀記錄、騎摩托車的;四是圍繞北山公園周邊 3 公裏的居民區、單位展開走訪,尋找 5 月 14 日晚的目擊者。
    “小周帶技術組,” 李明分配任務,“繼續擴大失蹤人員比對範圍,加入‘高檔消費’‘名表’‘特定牙科治療’等標簽,聯係省廳信息中心協助;小楊和小趙負責現場周邊排查,重點找摩托車車主和目擊者;周建國帶隊查軍警係統的違紀人員,尤其是涉及手銬濫用的;我去跟進那家黑騎士牛排館,看能否找到更多關於死者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