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技術鑒定結果
字數:2774 加入書籤
傍晚 6 點,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小王帶著隊員返回刑偵支隊,整理走訪記錄。“李隊,今天走訪了周邊 12 戶居民、1 名拾荒者和 10 名施工隊隊員,隻有拾荒者老李提到一個月前在小樓二樓聞到過異味,一名住戶提到三個月前看到一輛白色麵包車停在附近,但都沒有更多細節;監控調取也不理想,周邊監控少且分辨率低,沒找到可疑線索。” 小王向李明匯報,語氣中帶著一絲沮喪,“目前還是無法確定死者身份、死亡時間,也沒有找到指向嫌疑人的有效線索。”
李明看著走訪記錄,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擊:“雖然沒有重大發現,但拾荒者提到的異味和白色麵包車,都是潛在線索。明天安排人重點排查三個月前那輛白色麵包車的行蹤,擴大監控排查範圍,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行駛軌跡;同時,讓技術科盡快對現場提取的毛發、藍色布料和鐵鍬進行檢測,希望能從物證上找到突破口。另外,繼續走訪棚戶區周邊的商鋪、小賣部,看看有沒有人注意到可疑人員或車輛,不要放過任何細節。”
“是!” 小王點點頭,重新振作精神,“明天我會帶隊繼續排查,爭取找到更多線索。”
夜幕降臨,城北棚戶區漸漸安靜下來,隻有拆遷現場的警戒線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小王站在刑偵支隊的窗前,看著窗外的夜色,心中暗暗下定決心 —— 即使線索再少,也要堅持追查下去,不能讓死者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埋在瓦礫下,一定要找到真相,還死者一個公道。而此時,技術科的燈光依舊亮著,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檢測現場提取的樣本,期待能從細微之處找到關鍵線索,為案件偵破帶來轉機。
當天晚上 7 點,刑偵支隊技術科的實驗室裏,燈光亮如白晝。小楊和小孫穿著白色實驗服,戴著無菌手套,麵前的實驗台上整齊擺放著從城北棚戶區拆遷現場帶回的物證 —— 密封在證物袋裏的 3 根毛發、1 塊藍色布料碎片、1 把生鏽鐵鍬,以及從鐵鍬頭和屍體周邊提取的 2 份泥土樣本。
“先從毛發開始吧,看看能不能提取到 DNA,說不定能直接關聯到死者或嫌疑人。” 小楊將第一根毛發放在顯微鏡載物台上,調整焦距,屏幕上立即呈現出毛發的橫截麵。“這根毛發的毛鱗片完整度較低,根部沒有毛囊,說明是自然脫落或被外力扯斷的,提取核 DNA 的難度較大,隻能試試線粒體 DNA。”
小孫在一旁準備 DNA 提取試劑,聞言抬頭說道:“沒有毛囊確實麻煩,線粒體 DNA 隻能追溯母係親屬,就算提取成功,也得在數據庫裏大量比對才能找到匹配信息,短期內很難出結果。不過先試試吧,萬一有驚喜呢?”
兩人分工協作,小楊負責顯微鏡觀察與樣本處理,小孫負責試劑調配與 DNA 提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操作,3 根毛發均未能成功提取到核 DNA,僅有 1 根毛發提取出微量線粒體 DNA。“隻能先把這個線粒體 DNA 數據錄入數據庫,慢慢比對了,短時間內指望它確認死者身份不太現實。” 小楊摘下手套,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語氣中帶著一絲失望。
接下來是藍色布料碎片的鑒定。小楊將布料碎片放在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下,儀器很快生成了布料的成分分析報告。“成分是聚酯纖維,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滌綸,這種材質很常見,廣泛用於工裝、運動服、窗簾等物品,沒有特殊的品牌或產地標識,很難縮小排查範圍。”
小孫拿起布料碎片,對著燈光自習觀察:“你看布料的紋理,是平紋編織,邊緣有明顯的撕裂痕跡,撕裂處的纖維有磨損,說明不是新撕裂的,至少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另外,布料上沾有少量暗紅色汙漬,咱們檢測一下是不是血跡。”
他將布料碎片上的汙漬刮下少量,滴加魯米諾試劑,在紫外燈照射下,汙漬處並未出現典型的藍色熒光。“不是血跡,可能是鐵鏽、泥土或其他汙染物。” 小孫記錄下檢測結果,“這布料太普通了,除了知道是滌綸材質、平紋編織,沒有任何能指向特定人員或場景的信息,基本沒什麽偵查價值。”
隨後,兩人將重點放在鐵鍬和泥土樣本上。小楊用棉簽擦拭鐵鍬頭,取樣後進行金屬成分分析,結果顯示鐵鍬頭主要成分為鑄鐵,表麵的鏽跡成分是氧化鐵,與普通民用鐵鍬的成分一致,沒有特殊合金或加工痕跡,無法通過材質溯源找到購買者或使用者。
“再看看泥土樣本,對比一下鐵鍬頭上的泥土和屍體周邊的泥土,看看是不是來自同一區域。” 小孫將兩份泥土樣本分別放在電子天平上稱重,然後加入蒸餾水攪拌,觀察土壤顆粒的沉降速度和分層情況。“從沉降分層來看,兩份泥土的沙粒、粉粒、黏粒比例基本一致,都屬於壤土,而且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pH 值也相同,說明鐵鍬頭上的泥土確實來自屍體周邊區域,這能證明這把鐵鍬大概率就是掩埋屍體時使用的工具。”
小楊補充道:“但光知道這一點沒用,鐵鍬已經生鏽嚴重,手柄上沒有任何指紋殘留,也沒有刻字或標記,無法確定它的主人是誰。咱們查一下市區內近三年售賣這種型號鐵鍬的商家,看看能不能找到購買記錄?”
小孫搖了搖頭,打開電腦調出相關數據:“這種鑄鐵平口鐵鍬是市麵上最常見的型號,市區至少有 50 家五金店在售賣,而且大多是現金交易,沒有購買者身份登記,根本無法追溯來源。除非能找到鐵鍬上的特殊磨損痕跡,與某個特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匹配,但這難度太大了,短期內很難實現。”
兩人又對鐵鍬手柄的磨損程度進行了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