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二戰前期中日雙方軍備總結

字數:1900   加入書籤

A+A-




    淞滬會戰初期,中**隊有效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八字橋地區向中國駐軍發起全線進攻,中國駐軍奮起還擊,八·一三事變由此爆發,淞滬會戰開始。

    會戰初期,中**隊投入了包括當時**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整編八十七師、整編八十八師等部隊,總計約80餘萬人;日軍投入了8個師團和2個旅團,大約22萬人。

    在整個淞滬會戰中,中方死傷30餘萬人,日方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作為防守方,且參戰兵力是日軍的3.5倍左右,但戰損比依舊達到了較高的比例。

    造成這種戰損比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與日軍相比,當時的中**隊存在一些差距:

    -單兵素質差距:日軍擁有完善的軍事教育和訓練體係,士兵普遍接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對軍事理論和戰術執行有一定了解,戰鬥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較高,且受武士道和軍國主義影響,其戰鬥意誌強悍。

    而中**隊由於資源有限,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現代化的訓練,紀律性相對較差,士兵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基本的軍事素養,有些士兵甚至連槍都沒摸過,很多是拉壯丁來的,還有些甚至營養不良,難以支撐高強度的對抗。

    -武器裝備差距:以常規的日軍師團和中國甲種師的武器裝備對比為例,日軍擁有各類槍支9476支,中國為3831支;

    日軍擁有擲彈筒576具,中國為243具;

    日軍擁有輕機槍541挺,中國為274挺;

    日軍擁有重機槍104挺,中國為54挺;

    日軍擁有山炮64門,中國為12門;

    日軍擁有步兵炮44門,中國為30門。

    同時日軍擁有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在中國戰場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海空軍差距: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擁有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21艘輕巡洋艦、102艘驅逐艦、59艘潛艇以及其他艦隻共285艘,總噸位為115.3萬噸;而國民黨海軍隻有120艘炮艇、巡邏艇之類的小型艦艇,合計噸位不到11萬噸。日本海軍航空隊擁有各型戰機約960架,而國民黨軍隻有305架,且機型複雜、配件短缺,飛行員水平低下,實際作戰能力有限。

    -後勤保障差距:日本擁有發達的軍事工業,能夠自主生產各種武器裝備,並能夠快速補充到戰場。淞滬會戰爆發的1937年,日本工業總產值是60億美元,中國隻有13.6億美元;日本石油產量169萬噸,中國是1.31萬噸。中國作為落後的農業國,軍事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依賴進口和繳獲,無法滿足大規模戰爭的裝備需求。

    盡管中日雙方實力差距較大,但中**隊憑借頑強的意誌,堅守上海達3個月,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戰損情況的具體數字可能會因不同的資料來源而有所差異。

    同時,淞滬會戰的意義不僅在於軍事上的抵抗,更在於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戰決心,為中國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這場會戰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抵抗外敵的堅定意誌。

    我們應銘記曆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並努力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此章是經過整理的,對當時中日雙方陸軍海軍裝備的總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