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侃大山,說泡澡(硬核插播)

字數:4565   加入書籤

A+A-




    上一章,說到陳慧兒在寺廟裏闖了禍,跟阿福、小翠兩個人落荒而逃
    其中提到了,陳慧兒本想在雞鳴寺的“溫室”裏好好泡個澡的。這個真不是瞎說,古時寺廟裏啊,確實有浴室,名字就叫“溫室”。
    本打算繼續往下寫,可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插播一期,就說說咱們華夏文明5000年裏的“泡澡文化”!
    冬天泡澡,是真舒服。特別是冬天去東北,天寒地凍的,外麵冷裏麵熱。浴室裏泡一泡,可不正是祛寒又暖心。要是再找個師父給你這麽一撮一拍,那真是美滋滋啊!
    要說以前的那種大眾公共浴池,現在是越來越少了,在大城市裏基本絕跡。取而代之的有各種高檔的這個湯,那個湯的。但是“泡澡文化”已然慢慢成為一個曆史記憶點,當下的很多人去“泡湯”體現的是娛樂至上的精神屬性。
    “泡澡”不再那麽純粹了,或者說更像是一個前奏曲罷了。
    那你說,古人是怎麽泡澡的呢?
    其實,在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咱們這個故事所處的時代環境。公共浴室是寺廟裏的必設建築,稱為“溫室”,主要是供僧人和香客洗浴用。
    沒錯了,最早洗公共浴室的竟然是僧人!
    這個與佛教本身的教義有關。
    佛教源於印度,唐代僧人義淨赴印度求法時,看到印度的寺院中都設有公共浴室。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裏也寫道“那爛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每日晨時,寺鳴楗椎,令僧徒洗浴。”
    要說那個時候印度人洗澡,也就是跳進大水坑裏洗洗。可能你一下子就想到了用恒河水沐浴的情景。其實還真是差不多,畢竟嘛,資源有限,圖的就是個心靈的淨化!懂的都懂了
    既然佛教是舶來品,那麽它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後,也相應帶有了洗浴的要求。
    因為佛祖釋迦牟尼主張洗澡,他認為洗得好了可以“除去七病,得七福報”。
    而且,給僧人提供洗浴還是一種功德的體現,所以中國古代,每一座寺院中都少不了供僧人們集體洗浴的地方,那時候叫“浴室院”。
    佛教要求僧人洗浴,還帶有精神層麵上對清淨的追求,保證“身心無垢”。
    咱們現在說的“洗心革麵”就是這個意思隻有清心淨身,才可以禮佛。沒毛病!
    寺廟裏設置公共浴室,從東漢開始,到魏晉南北朝盛行。但都是對內不對外的。
    直到北宋時,這種公共浴室才逐漸成為了“大眾浴室”。
    也就是說,從北宋起,普通人在冬天,去泡澡堂子才成為了一種風俗文化。
    北宋時的公共浴室,以京師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數量最多,稱呼也多,有叫“浴堂”“浴肆”的,還有的美其名曰“香水行”。
    到了南宋時,“香水行”就更普及了,這裏說的就是一種行當了。
    因為“香水行”不隻開浴室,還賣“麵湯”。所謂的“麵湯”,可不是什麽小吃,而是大家常用的洗臉水。
    這可了不得,從中可見當時的城市“商業供熱”已經出現了。這是經濟結構的變化,供需關係已經顯現雛形。
    那又要問了,為什麽澡堂子到了宋代,會大量產生呢?
    這個,就與當時“煤”的開發和利用有一定關係了。
    煤炭當時被稱為“石炭”。
    “石炭”這種東西,相比柴火、幹草來說,成本更低、火力更猛,加溫卻更快。
    像當時的徐州、延安一帶,當時就已經出煤了,為城市冬天供暖供熱提供能源。
    但因為家家燒煤,汙染也嚴重。當時延安一帶有這樣的說法,叫“沙堆套裏三條路,石炭煙中兩座城”。
    除了不斷開“浴室”,宋時的商人們還積極開發天然溫泉。就比如在福州,宋仁宗嘉祐年間,全城竟然有40多家天然溫泉浴室。這種天然溫泉浴就被稱為“湯”。
    這個“湯”就跟現在的“泡湯”差不多了,隻不過更純粹,就是去洗澡的,洗幹淨,洗白白,無它。
    隻不過那時候的“湯”分為“官湯”和“民湯”兩種。
    所謂“官湯”,一般是由寺廟負責,來洗澡的都是公務人員。
    就比如宋代的名人陸藻,就曾在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在福州秘書巷附近的溫泉坊,重修了四間溫泉浴室,並對外宣稱“非衣冠不許遊也”。
    而“民湯”呢,就屬於大眾浴室了,老百姓隻要想泡溫泉都能去。
    再往後,到了元代。冬天泡澡已然成了坊間的一種文化習俗了。甚至還發展出了搓背、掏耳朵、剃頭、修腳、按摩等等項目。這就讓洗浴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了。
    元代的公共浴室稱為“混堂”。
    大城市裏最好的“混堂”那自然要數京城大都了(即北京)。不但服務項目多,價錢還便宜。
    當時啊,還出了一本專為“高麗”(即朝鮮)訪華使使用的手冊,名叫《樸通事諺解》。
    裏麵提到一家名叫“孫舍混堂”的公共浴室,裏麵洗澡、搓背很便宜“湯錢五個錢,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做時隻使得十九個錢。”
    “湯錢”,相當於進浴室的門票,隻要5個銅板。浴客進浴室,不但有服務生引導,而且每個人還有一個櫃子,用來存放衣帽。
    你就說,這是不是跟咱們現在去洗澡的環境大差不差了!
    雖說是“混堂”,但其實元代的公共浴室,也分不同的檔次。貴族們用的浴室還是很高級的。
    比如北京小湯山溫泉,在元代已經開發成皇家溫泉浴池,稱作“聖湯”。
    現代曾經流行的“桑拿浴”,在元代時也已經出現,稱為“溫石浴”。
    可“溫石浴”就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了。
    據元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的“宮闕製度”,溫石浴室就建在北海瓊華島。
    “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間,高二十三尺,方頂,中置塗金寶瓶”。
    建造的十分奢華,而且附近還設有圜亭,為“後妃添妝之所也”。
    因此,圜亭又被稱為“胭粉亭”。
    不得不說,咱們現在所謂的什麽設計觀念,那基本上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
    咱們先把這些文化好好的繼承下來,好好的想明白了,才有資格再談創新。切不可盲目搞西學東漸那套,亂扯新奇怪的糟粕。
    華夏的國粹,豈是那些碎發皮毛所能體現的!
    差不多就這些了。最後,再說說泡澡的衛生問題。
    為了保持公共浴室的整體環境,以及浴池裏洗澡水的清潔。還是寺院帶頭作出了最早規定凡進入者,洗澡不得“涕唾汙穢”。
    到了明代,浴室的經營者更是明確公示禁止傳染病病人入池,以免傳染他人。
    你看,這下不就很明白了想洗澡可以,你必須得身體健康。
    但是,民間開浴室的首要目的還是盈利優先,並不會真正拒絕“有問題”的浴客。
    商家逐利,自古亦然,良莠不齊,也隻好自己擦亮眼睛了。
    比如在《七修類稿》中就有提到過“男子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疕者,納一錢於主人,皆得入澡焉。”
    這意思就是說,多給點錢也能進去洗澡。
    所以,那些有潔癖又愛好泡澡的古人,往往就趁著浴室剛開門的時候去洗澡,俗稱“趕頭湯”。因為這個時候的池水是最幹淨的。
    到了清代,為滿足一部有錢,而且又有潔癖的人的要求,還出現了“盆湯”方式。也就是單獨的浴池,或者說是獨立包間。洋氣的很了!
    感謝的您追更到此,後麵可能還會有不定期的“硬核插播”,嘿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