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議定休募豪傑投

字數:6117   加入書籤

A+A-


    這人的年紀比馬周還小,才十四五,是個少年郎君。
    但是他的年齡雖然小,坐次挺靠上,其坐席僅次魏征、於誌寧。
    可不即是徐世績的幼弟徐世感!
    徐世感是昨天和李密的第二道令旨一起到的貴鄉縣。
    他隨行帶來了一封徐世績的書信。
    書信中,徐世績說,援洛陽的各路隋兵已有至者,圍攻洛陽的戰鬥一天比一天激烈,有的時候,一天大小戰鬥數次,他常在前線忙於軍務,留在洛口城的他的父親,他就沒法悉心照顧,故此,想把其父送來武陽,暫在貴鄉住些時日,不知道行不行?先遣徐世感來問問李善道。
    這有什麽不行的?
    李善道昨天收到徐世績這封信的當時,就給他回信了,熱烈歡迎徐老爺子來。
    回信,沒有再用徐世感親自送回去,徐世感因就先在貴鄉留下來了。
    感受到李善道的視線時,徐世感原正在瞅馬周,——他也聽出來了馬周剛才“司馬齒”雲雲之用語,好像是別有點意思在內,覺得馬周挺有趣的,卻忽覺到了李善道的視線,他忙把臉扭回,迎上李善道的注視,小大人似地說道:“二兄,可是有事吩咐小弟?”
    “二兄”的稱呼,是徐世感這次再見到李善道後,改的稱呼。此前,他多是直呼“李二郎”。
    徐世績兄弟三人,徐世感是老小。
    李善道以行第呼他,笑道:“三郎,無別事吩咐,唯有一任,欲托三郎,就是不知三郎能不能領得起?有沒有信心,將此任辦好?”
    徐世感呆了呆。
    李善道此話,配上馬周“不知衛、貝兩州刺史,意已屬何公”之此問,徐世感已猜到了李善道要給他何任,他瞪大了眼,說道:“敢是二兄欲任小弟為一州刺史?”
    “你做不做得?”
    徐世感張了張嘴,撓了兩下臉,笑道:“二兄莫拿小弟作笑。”
    “昔甘羅十二歲而為秦上卿,三郎今年已經十五了吧?一州刺史不能做得麽?我怎是說笑!三郎,我是真有意舉你出任一州刺史。貝州、衛州,這兩個州,你想任哪一州的刺史?”
    居然打算任徐世感這個十五歲的少年為貝、衛兩州之一的刺史!
    李善道的這一決定,出乎了魏征、於誌寧等的意料。
    眾人互相對視了下。
    但轉念一想,這一決定又在情理之中。
    李善道、徐世績兩人,實際上,就算不提他倆同鄉和此前的情誼,現也已是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互補”關係。兩人一在“朝內”,一在“地方”,目前來說,都很需要對方。
    李善道需要徐世績為他傳遞“朝內”的消息,為他在“朝內”說話。
    徐世績則可靠著李善道在“地方”上的實力,提高他在“朝中”的分量。
    則既如此,何不就借此機會,再把兩人的關係加深一下?
    更且勿論,徐世績早不派、晚不派,偏偏這個時候把徐世感給派來了,名義上是叫他來給李善道送信,可實際上呢?徐世績會不會是本來就有別的試探意圖在內?不好說。畢竟,清河郡一下,加上黎陽倉在手,李善道的實力已是穩居李密帳下諸多地方實力派的頭名交椅。
    不好說,那就幹脆直來直去,就把兩州刺史之一,任給徐世感,不就行了?就李善道這邊來說,衛州的實權還是在李善道的手中;就徐世績那邊來說,徐世感一到貴鄉,一州刺史的舉薦就報上來了,不管他究竟存有沒有存別的試探意圖,他也必定滿意。
    至於徐世感的年齡,小是小了點,但相比他徐世績少弟的身份,年齡反倒是最不重要的。
    因李善道的此一決定,一句話可以概括之,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
    徐世感到底年少,沒這麽多繞繞腸子,他來時,徐世績也啥都沒與他說,故而一見李善道是當真有意要任他為一州刺史,他趕忙的便連連搖頭,推辭說道:“二兄,別說一州刺史了,小弟從未仕過吏職,便是一郡、一縣,小弟也治理不了啊!兄之厚愛,小弟心領,不敢受之。”
    “三郎,舉薦之權,魏公已給了我。這個州刺史,可不是你不想任,你就能不任的!你既不願自選,我便幫你選吧。貝州比衛州大,轄縣多,就貝州刺史,授任與你!”李善道笑道。
    徐世感還要辭讓。
    李善道的命令已下:“知仁,舉三郎為貝州刺史的薦書,你今天就寫下,明天便送出。”
    杜正倫羨慕地看了眼徐世感,恭謹地應道:“諾。”
    “二兄,俺真的不成!”徐世感急得都站將了起來。
    李善道笑道:“成不成,且候魏公回令。三郎,你坐下,咱們接著議。”等得徐世感無奈坐回,轉而說自己屬意的衛州刺史人選,說道,“魏公令我軍休整後,攻略魏郡。衛州與魏郡南部接壤,到時,將會是一路重要的出兵方向。此州刺史之任,非我劉賢兄不能為。卿等以為呢?”
    比之徐世感的出任貝州刺史,劉黑闥出任兩州之一的刺史,這是在諸人的意料中的。
    諸人皆無異議。
    兩州刺史既定,七郡太守繼議。說是商議,主要還是李善道的擇的人選。
    魏州三郡,定以秦敬嗣出任武陽郡的郡守,侯友懷巡檢有功,出任昌樂郡守,盛誌代表一幹原武陽郡的降官降吏,出任陽平郡守。
    貝州的兩個郡,暫分以李文相、崔義玄為郡守。
    衛州的兩個郡,原修武郡的轄地已屬河內,李善道做主,因黎陽倉的重要性,增了個黎陽郡,——也不算增,黎陽早前本就是個郡,且不止是個郡,此縣在北周時還是個州,名為黎州,下所轄的就隻一個黎陽郡、一個黎陽縣,李善道給新增的黎陽郡加了三個縣,便是其南的衛、汲、隋興三縣,以李善仁出任郡守;如上所述,另一郡仍名汲郡,以新降的楊得道為郡守。
    兩個州刺史、七個郡太守,包含了李善道帳下各方麵的人物。
    有元從之士、有劉黑闥這樣的實力派、有其親屬、有上官親屬、有投從士人、有降附的官吏。也可說是麵麵俱到了;而且最關鍵的位置,如武陽郡、黎陽郡,都是他最為親信的人所任。
    武陽郡之重要,重要在此郡將是魏州總管府的所駐在之郡。
    魏州總管府,李善道打算就將之開府在貴鄉。
    貴鄉是之前的武陽郡的郡治,亦是分為三郡後的武陽郡的郡治。
    兩州刺史、七郡太守的選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事情。
    不僅僅是隻有選對了人,才能治理好李善道現有的這些地盤,且選出的人,還得具有政治上的代表意義。選任下以後,得能更進一步的凝聚內部,及給外部的各方勢力起一個示範作用。
    ……
    九個人選定下,李善道令杜正倫將對劉黑闥等的推薦,也都一並寫入給李密的薦書中。
    和諸人就此略又聊了稍頃,李善道將話頭轉入到了今天召諸人來所為的第二件事。
    也就是魏征猜的他所在思考的“魏郡何時取”此事。
    這件事,議論的就比第一件事快得多了。
    剛打完一場大仗,或準確說,加上殲滅薛世雄部這一仗,是兩場大仗,軍隊不間斷地行軍、征戰,又再行軍了一個月了,中間還碰上十幾天的大雨,將士們不少現在傷、病還沒好的,攻略魏郡這一場仗,短日內肯定沒法打。按魏征等的估計,少說得休整半個月,也許才能打。
    便就順勢,把對“魏郡何時取”的討論,轉變成了對底下來的休整、補充兵員等方麵的討論。
    休整這塊兒,定了兩個大方麵的內容。
    一個是戰士們的休整方麵。
    即日起,全軍先休整五天。五天休整過後,視部隊士氣的情況再決定,是接著再休整幾天,抑或是就轉入練兵。五天的休整期間,嚴令禁止出營的兵士不得擾民。關於軍中現有未愈之傷員、病號的問題,由於誌寧主抓負責,凡所不足之藥物,從郡縣調取。
    一個是旅帥以上軍官的休整方麵。
    首先,休整期間,各營都要有值勤的軍官。其次,各營旅帥以上軍官,在休整的這五天中,不能每天隻是吃喝玩樂,隻營為單位,須組織戰後總結討論會,總結一下分別從打薛世雄部此戰和打清河縣城此戰中,得到了什麽經驗、教訓,匯總後,各營報與魏征。
    補充兵員這塊兒,定下了三個兵員補充的來源。
    一個是郭孝恪這回帶到清河的新卒,經過清河攻城這一戰,此萬餘新兵,盡管多幹的隻是清除阻障的事,但亦算是大都已上過陣,也是老兵了,膽氣都足了,可以補充進部隊。
    一個仍是黎陽倉城外的丁壯流民,依舊委派高曦,由他帶上足夠的吏卒,這兩天就去黎陽倉城挑選合適的流民,再組新兵營。具體的新兵數額,在精不在多,萬人即可。
    一個是得自薛世雄部的俘虜,這部分俘虜有四五千眾,別看他們一個晚上的功夫就被打垮了,但那是為將者之責,與他們幹係不大,這四五千俘虜卻俱是久經操練,他們現已被押送到武陽多時,可以開始動手改編了。改編這四五千俘虜的任務,李善道親自主抓。
    準備再招募的新兵萬人不說,郭孝恪帶的原新卒、現老卒,和薛世雄部的俘虜,這兩部分的兵員補充、改編過後,李善道帳下可直接投入戰鬥的兵力,比殲薛世雄部、打清河縣城這兩戰前的兵力,卻是不少反增,且增加的兵數還不為少,粗略計算,已達三四萬眾。
    這三四萬眾,還沒算上留駐在黎陽的數千兵馬,以及準備留駐貝州兩郡的兵馬。
    討論定下,李善道也不用杜正倫代他寫了,自提筆展紙,便給劉黑闥、李文相寫了封書信,將舉劉黑闥為衛州刺史、李文相為清河郡守,和打下貝州餘下未降幾縣後,李文相暫留在貝州,劉黑闥可率部即還等事,一一與他們寫清,交代明白。這些,且無須多言。
    順帶手的,又給竇建德寫了封書信,祝賀竇建德打下了河間縣城。也不必多說。
    卻不覺間,已過午時。
    李善道留眾人吃了午飯,部隊休整、兵員補充這兩大件議定的事務,諸人需要立即著手執行,於誌寧等相繼告辭,魏征沒有走,他留了下來。
    送走了於誌寧等,堂上安靜下來後。
    李善道笑道:“玄成,是不是還有事要說?”
    “明公,有兩件事,適才不好當眾詢問明公之意,因仆留下來,想著私下問問明公。”
    李善道問道:“哦?哪兩件事?”
    “一件是如攻略魏郡,有一人不可輕視,即王德仁,不知明公準備怎麽對待他?一件是楊得道固已降從,然楊善會,還有先已被帶到武陽的薛世雄父子等,卻未知明公打算何以處置?”
    李善道點點頭,說道:“原來是這兩件事。玄成,你縱不問,我也正欲與你商議。你是……”
    一人進到院中,高興地奔到堂外,人沒進到堂中,話就嚷嚷出了:“明公!喜訊敢稟!有豪傑率部數千,不遠千裏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