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聽說三州舉郡守

字數:4788   加入書籤

A+A-


    一夜花香月明。
    次日起來,李善道神清氣爽。
    裹兒勉強支撐著身子,跪坐床邊,伺候著他穿好衣服。捏了下裹兒的小臉蛋,把她抱回床上,李善道調笑說道:“昨晚如我此回凱旋,水陸並進,苦了你了。時辰還早,你再多歇會兒。”
    不歇也不行,裹兒兩腿發軟,便適才跪坐,已搖搖晃晃,紅撲撲的臉蛋含著羞意,應了聲諾。
    出得門外,天高雲淡。
    早有奴婢將飯食盛上,就在堂上,略吃了些,李善道令請魏征等來見。
    奴婢們收拾好,退出去後,一邊等魏征等來,李善道一邊隨手拈起昨天收到的李密的那道令旨。便是“授李善道為魏州總管,督魏、衛、貝三州軍事;令李善道攻略魏郡”此旨。
    ……
    這道令旨中所言到的“魏、衛、貝”三州,皆係楊堅在位時的行政地區之舊名。
    魏州,大致即武陽郡;衛州,大致是汲郡;貝州,大致是清河郡。
    如前所述,隋至今雖才建國三十多年,在行政區劃上,卻已有過兩次重大的變化。
    一次是楊堅時。
    東漢之後,到隋的曆朝各代,主要沿襲的俱是漢的“州郡縣”三級之行政區劃製度。
    但東漢時,全國隻有十三州,百餘郡國,卻在隋代周、滅陳,重新一統海內後,幾百年的戰亂動蕩下來,天下已被劃分出了了兩百四十多個州、六百八十多個郡,而縣隻有一千五百多個,有的郡甚至隻轄一縣。這種情況下,郡這一級就相當於是形同虛設了。
    於是,楊堅肇建隋後,廢天下諸郡,將存在了近六百年的州郡縣三級,簡化為了州縣兩級。
    再一次是楊廣繼位後。
    楊廣先是並省了部分的州,接著出於既是恢複古製,亦是借此排除異己、打壓地方士族門閥、加強中央集權之目的,複改州為郡,恢複了秦時的郡縣兩級製度。
    楊廣的這個改革,是在大業二年時開始推行,大業三年幹成的,今年是大業十三年,也就是說,楊廣“改州為郡”的此一改革,實行了才剛十年。——很多的士民,包括一些的官吏在內,現在說起某郡時,時常還會習慣性地說起該郡的舊名,稱之為某州。這些且也不必多言。
    隻說楊廣在政治、軍事上的諸項改製,皆是為了加強皇權,他的改製,不大適合在戰亂時用。
    故而,李密此前在一些方麵,如爵位、武散官等的授拜,就仍沿用的還是楊堅時的那一套;而下到了需大力籠絡李善道,給他封官的時候,他就也仍是把楊堅時的那一套給拿出來了。
    事實上,也不但是隻把這一套拿來籠絡李善道,給別的實力派,李密亦如此。
    魏州等稱,是楊堅時的那一套;總管,也是楊堅時的那一套。
    總管府製,和州名一樣,也已被楊廣廢止,且廢止的比改州為郡還早,大業元年就廢止了。
    卻此總管府製,是隋繼承的北周之製。
    從根本上講,之所以會有這一製度之出現,主要正是因為“州”的數量過多。
    不算南陳,北周的州就有二百多個,這麽多的州,比東漢的郡國還多,中央怎麽管理?很不好進行有效地管理,不易駕馭。尤其邊疆、戰略要地等這些地方,就更需有一個能夠統一管理這片區域的軍政機構。因是就需要在“州”上邊,再加一級,便即有了總管府此製之設了。
    總管府的權力很大,上承中央之令,下統數州、數十州的軍、民之政,類如東漢末年的州牧。
    關於總管府的命名,相比州、郡、縣,雖然有一部分的總管府乃是較長時期的設置,但畢竟這個軍政機構,不是“州郡縣”這三級行政區域劃分中的一級,算是臨時設置的。
    所以,總管府不像東漢時的十三州,各有固定的命名,一般來說,都是以總管府所駐在州的名字作為該總管府的專名;同時,任該總管府總管者,兼任駐在州的刺史。
    也所以,李密在任李善道為“總管”的這道令旨中,任命給李善道的這個總管的“總管名”,是為“魏州總管”。如上所述,魏州即武陽郡之舊稱,亦即,指定了以武陽郡為其總管府所駐之地。至若“督魏、衛、貝三州軍事”,也無須多言了,把這三個州都給了他來進行統轄。
    令旨除了這兩方麵的重要內容外,還有幾個別的內容。
    一個自然便是遵照慣例,任李善道兼魏州刺史。
    一個是給了李善道“便宜行事”的權力。
    再一個是讓李善道推薦合適的衛、貝兩州之刺史人選,和三州下轄之諸郡的郡守人選。
    ……
    又看了一遍李密的這道令旨,李善道摸著短髭,正琢磨著,魏征等到了。
    趕忙起身,李善道親到堂外迎接。
    接住諸人,進到堂內,請阿他們落座,親手給他們倒上茶湯,李善道隨後自亦到主位坐下。
    馬周年紀小,膽子不小,呲著牙開玩笑,說道:“怎敢勞平棘縣公、魏州總管為仆等斟茶!”
    “賓王,休得說笑。”李善道一笑置之,端起茶湯,抿了口,拿起李密的令旨,給他們看了看,說道,“不過卿等到前,我卻的確正是在又看魏公之此令旨。玄成,可知我在想什麽?”
    魏征應聲答道:“明公既然是正在看魏公此令,則明公所思,不外乎兩件事。兩州、各郡之刺史、郡守之任,宜擇誰人推薦,此其一;魏公令明公轉攻魏郡,魏郡何時取,此其二。”
    “知我者,玄成也!玄成,諸卿,咱先來說說第一件事吧。武陽等郡舊為魏州等州,此事我當然是知的,然先帝廢郡之政,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尚未有我,三州之下,原本分有何郡,我卻不太清楚。玄成,你來給我說說,這三個州底下,原本是幾個郡的?”
    魏征是本地人,又博學多覽,因在楊堅廢郡,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前,武陽三郡原為州時,下各有何郡,他當然一清二楚,便答道:“回明公的話,廢郡前,魏州下轄三郡,分為昌樂、陽平、武陽;貝州下轄兩郡,分是清河、廣宗;衛州,亦下轄兩郡,分是汲、修武。不過相比而下的武陽、清河、汲三郡,那個時候三州諸郡之所轄縣,與今略有不同。”
    “有何不同?”
    魏征就把他所知道的不同詳細道出。
    不同的地方,還不算太少。
    不過李善道聽了,卻不以為意,笑道:“雖有些微不同,不足緊要。”
    確是不足緊要。“武陽等三郡”,現都已是李善道的地盤,那魏等三州底下的郡怎麽設置,每個郡各轄什麽縣,李善道自然也就完全可以在依循舊製的同時,隨著變化做個改變。
    魏征說道:“是,枝末細節,如明公所言,確乎無關緊要。”
    李善道摸著短髭,尋思說道:“這樣說來,三個郡……,不,三個州,總共就是七個郡了。兩個州刺史的人選,我已有之;一下子七個郡守的人選?玄成,你們都有誰可做舉薦?”
    馬周提出了他的意見,說道:“明公,三州轄縣,總計不過二三十,何須七郡郡守之多?以仆拙見,何不便僅置兩刺史,即就可矣?”
    人才也是需要成長的,馬周年紀還小,他之此觀點當然不能說錯,可不符合當下戰亂的背景。
    於誌寧瞧了他眼,說道:“三二十縣,何須七郡分轄,魏公焉不知此理?緣何仍令明公舉七郡郡守之人選?實因將士所以奮死,士人所以從附者,多為圖富貴故耳。郡轄縣雖少,長吏郡守也,論以與縣令長較,孰尊孰貴?此是所以故周之際,州、郡多如牛毛之故也!”
    馬周挺善於學習,立刻意識到了自己適才建議的錯誤,連連點頭,說道:“仆齒不及司馬齒老壯,智識亦果不及司馬長遠。司馬說的是!明公,是仆見識淺陋了。”
    “司馬”中帶個馬字,馬和齒連到一塊兒說,於誌寧咋聽咋別扭,可馬周態度很懇切,他這話隻從表麵挑不出毛病,他不禁地又旁顧馬周了幾眼,終究卻是亦無話可再說矣。
    瞧一瞧馬周誠懇認錯的模樣,瞧一瞧於誌寧吃癟的模樣,李善道心情不錯。
    他嗬嗬地笑著說道:“賓王,司馬所論,乃是正論。如卿等者,今從義軍,是胸懷天下,為拯百姓出水火者,不能說少,可也不多。怎麽才能得到更多士人、豪傑的投附?設富貴為餌,就是一個不得不行的法子了。二三十個縣,置七個郡,是未免疊床架屋,但亦無妨,郡上不是還有州刺史的麽?隻要州刺史任人得當,於軍民治理之上,應亦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
    馬周應了聲是,問道:“如此,敢問明公,不知衛、貝兩州刺史,意已屬何公?”
    “我在問卿等郡守的人選,你倒反問起我來了。”李善道說著,目落在了堂中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