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入得雁門胡兒多
字數:5935 加入書籤
卻這羅藝的痛罵,再是難聽,高開道壓根不當回事,瞧也不瞧他一眼,隻顧恭恭敬敬,賠笑與劉黑闥說道:“劉公,俺說的甚麽?請公放寬了心,必能為公擒殺羅藝。如何?羅藝已獻。”
劉黑闥瞧了瞧他,蒲扇大的巴掌,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好,好!此擒羅藝,你有功勞。你也放寬了心,你的功勞,俺會一五一十,稟與大王。大王素來獎罰嚴明。你雖無有大王令旨,與羅藝擅自攻打盧龍,實是有罪,然於今也算將功贖罪。大王想來應是不會再治罪於你。”
高開道這才瞅了下羅藝,啐了口,罵道:“你這鳥廝!老子降了漢王,一心要做忠臣,你偏拿假話哄俺!說攻盧龍是奉漢王之令。俺亦天真無瑕,不意上了你賊當!鳥廝!今你已成擒,不思悔過,還敢滿口髒言,劉公、宋公當前,詈罵於俺!卻待你被押至貴鄉,到了漢王駕前,俺再瞧瞧你,還有無罵人的狗膽!”拍著胸脯說道,“俺老高忠義士,與你這賊廝勢不兩立!”
羅藝怒不可遏,漲紅了臉,大罵說道:“入你親娘!高開道,你這狗日的,無恥小人!嘴裏有沒有半句實話?乃公何嚐與你說過,攻盧龍是奉漢王之令?你這賊廝鳥,貪圖盧龍糧械財貨,自願與俺聯兵,這當頭,反誣俺羅藝哄你!乃公入你娘!”拚力掙紮,想要打他。
高開道“嘖嘖”說道:“劉公、宋公,你們看,死到臨頭了,嘴巴還硬。說俺誣陷他?天地良心!俺若有半句虛言,天打五雷轟!俺真是被他哄住了,以為攻盧龍,是漢王的令旨。俺要知道不是漢王的令旨,打死俺,俺也不會擅自動兵!劉公、宋公,二公可要為俺作主!”
聽羅藝兀自“入你親娘”的罵個不斷,他又對羅藝說道,“姓羅的,你若真是俺老子,俺親娘隨由你入。可你不是俺老子,你這話也就過過嘴癮,還有何用?難不成,你還能罵死俺麽?”
羅藝氣得,漲紅了臉,罵的更加大聲。
劉黑闥揮手止住了羅藝罵聲,責備說道:“羅藝,你何麵目說高總管無義?前腳,你才降了大王,後腳你就擅攻盧龍,忠義兩字,你當真識得?休再多言,押送貴鄉,大王自有處置。”
不自覺的,在貴鄉,拜見李善道時,李善道給以的威嚴重壓,回現心頭;“臥榻之側,焉容他人酣睡”的警告,回蕩耳旁,羅藝張了張嘴,饒以他之桀驁,而下兵敗被擒,被押到貴鄉後,會是什麽下場在等待他?亦是惶恐滿懷。
他不再罵高開道,放低了聲音,解釋似地說道:“劉公,樂壽之日,與公歡宴。藝何樣人,公豈不曉?此攻盧龍,藝無它圖,所為者,聞李景竟敢不降漢王,藝義憤填膺,因故出兵,思為漢王除之而已。藝既降漢王,漢王之威,藝深懾服,又怎敢再有二心?請公明察,藝之舉動,皆是出於一片赤誠。今被擒,藝無怨言,隻願漢王明斷,若得寬恕,藝定當以死效忠。”
“待你被押送到貴鄉,大王自有明鑒。”要說狡黠,劉黑闥也是個狡黠之人,和羅藝、高開道某種程度,他們屬一類人,隻不過他與李善道認識得早,追隨李善道得早,現在李善道軍中,所得的利益很大,故他對李善道的忠誠毋庸置疑,可羅藝、高開道的心思,他卻也清清楚楚,遂懶得聽羅藝多作解釋,——反正怎麽處置羅藝,也不關他的事,就隨口應付了句。
羅藝聽後,無奈地低下了頭。
一絲絲的懊悔生起,若是早能知劉黑闥、宋金剛兵馬來得這般快,知高開道不可信賴,也許,擅攻盧龍這件事,他就不會做了吧?悔不當初已是晚矣,上次到貴鄉,李善道待他甚厚,如類貴賓,轉眼間,這才不到一個月,再到貴鄉之時,他的生死已是係於李善道一念!
羅藝既敗,城中守將開城門投降。
劉黑闥分兵入城,安撫百姓,嚴令部下遵守李善道的軍紀,不得擾民,敢有擄掠者斬,又按李善道事先的命令,將俘虜到的羅藝部曲進行改編,抽部分精銳編入本部與宋金剛部,餘眾由趙十柱、賀蘭宜、晉文衍等分領,林林總總,無須多提。——趙十柱等將與羅藝不和,現下以敗將的身份,非但沒有和羅藝一樣,成為階下囚,反得繼續領兵,諸將盡皆感恩涕零。
則是說了,卻為何仍允趙十柱、賀蘭宜、晉文衍等領兵?
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麵,是為穩定羅藝諸部部曲的軍心,羅藝部加上趙十柱等部,精卒合以別部,一兩萬多眾,若猛地一下,就把他們的高級將領全都換掉,軍心不免大亂,一旦有人煽動,恐生變亂;另一方麵,暫時來說,涿郡這塊地界,李善道還不太熟悉,在這裏沒多少可以信用的本地人,——隻盧承道的族人可用,而盧氏子弟均文儒,不諳兵事,故也尚需借助趙十柱等,先將涿郡的局麵穩住。至於以後,等局麵穩定了,如果需要,再行調整不遲。
這邊處理戰後的諸多事宜,羅藝於第二天則即被押往貴鄉。而在羅藝被押送走後,宋金剛向劉黑闥告辭,一麵令他的部隊休整些日後,還上穀郡駐紮,一麵自帶了數百騎,離薊縣西行。
西行何往?
自無別處可去,乃是往雁門見劉武周。
此次用兵涿郡,雖然宋金剛早得李善道密令,亦早有所備,但還是事出倉促,這本來不是他底下要做的事的重點。他底下原先打算要做的事,便是往雁門,見一見劉武周,執行李善道命他與劉武周商議結盟的此一任務。要非羅藝突然去打盧龍,他這會兒可能都已在雁門了。
不過也沒多大關係,盡管被羅藝鬧這一出,耽擱了些時日,還好高開道“及時”再降,耽擱的時日不長。一場仗打下來,前後隻用了不到旬日。且也無須多提。
……
由薊縣而西,入上穀郡,轉而西南行,到飛狐縣,入飛狐陘,穿過太行山,至雁門之靈丘。
一路行程不算太遠,然渡水、穿山,行之不太容易。
二月下旬這天,宋金剛到了靈丘縣境。
靈丘縣東為太行山山脈的支展,南為五台山山脈的延續,北為恒山山脈的延伸,縣內群山林立,大小山峰數百,山區麵積廣大,境內又河流分布,向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說。
雁門全郡已被劉武周所有,此縣駐有劉武周的部曲。
宋金剛一行數百騎,剛出飛狐陘的西口時,靈丘的劉武周部守將就聞訊率兵趕來攔截。宋金剛報上名號,道名來意。靈丘守將當然知道李善道是誰,也知宋金剛何人,不敢怠慢,請了宋金剛先到靈丘縣城歇息,加急快馬,遣吏卒赴雁門郡的郡治雁門縣,稟報劉武周。
劉武周的回令,三天後送到靈丘。
卻是令靈丘守將,遣兵護送宋金剛前往雁門縣,接見與他。
出靈丘縣界,為繁畤縣。繁畤與靈丘雖接壤,兩縣地貌頗有不同。
繁畤也多山,其縣之北、東、南三麵,高山環繞,——後世大大有名的平型關就在其東部的山地中,然其西部和中部低窪。滹沱水發源於此縣東部,向西滾滾流淌,橫貫其中,形成了滹沱水的上遊穀地,水草豐茂。沿水而行,沿途時常見到放馬、放羊的胡牧。這些胡牧穿著窄袖皮襖,辮發左衽,偶有綠眼赤須,多係突厥人,瞧見宋金剛等騎,並不驚慌,好奇打望。
靈丘縣城到繁畤縣城,約兩百裏,繁畤縣城西南即雁門縣城,亦兩百裏左右。
路上走了兩三天。
夜晚住宿時,或露宿於野,或碰上突厥人的小部落,便借住一晚。護從陪送的劉武周部吏卒,大都是雁門、馬邑等郡的本地人,頗有通突厥語者,與突厥人交流無礙。
宋金剛私下問這幾個通突厥語的吏卒,聽說東突厥始畢可汗的侄子鬱射設如今在劉武周處,是否屬實?這幾個吏卒如實以答,確有此事。不僅是在劉武周處,而且鬱射設的權力還很大,相當於是東突厥派在劉武周處的監軍,參與決策,甚至能左右劉武周的軍政事務。
鬱射設不是名字,是突厥的官名。
“設”,為東突厥人的高級軍事官職,通常由可汗子弟或親信擔任,負責統轄特定區域及軍隊;突厥官號常以部落名、地域或數字為其人所授之官職的前綴,鬱射,是部落名。
始畢可汗是東突厥現任的可汗。突厥之先,出自西海,係匈奴之別種,糅合了很多的雜胡形成,起初臣服柔然,後漸強盛,六十多年前,江南梁朝侯景之亂被平定的那一年,突厥擊敗了柔然,建立汗國。三十來年後,隋開皇三年,既因突厥內部的權力鬥爭,也因隋文帝楊堅的分化,其分裂為東西兩部,於是以金山為界,東屬始畢可汗,西歸達頭可汗。東突厥的核心區域是蒙古高原,西突厥的核心區域是今新疆的伊犁河流域及中亞的楚河流域一帶。
如前所述,隋亂以今,叛亂於北疆,和東突厥地界接壤之諸郡的幾大勢力,多與東突厥有所勾結,如朔方(今陝西靖邊)之梁師都、榆林(今陝西榆林)之郭子和,另外便是劉武周,在彼等背後,俱是得有東突厥始畢可汗的支持,並且他們也都接受了始畢可汗的任命。
劉武周所接受的任命是“定楊可汗”。
卻這劉武周,作亂之初是在馬邑,最早自稱太守,遣使附於東突厥以後,得東突厥相助,乃又攻下了雁門郡。東突厥的始畢可汗就是在他打下雁門後,立他為了“定楊可汗”。
隨後,不久前,劉武周又僭稱皇帝,建元“天興”。因雁門新得,根基未穩,劉武周時或會從馬邑巡視到此,半個多月前,他又從馬邑來了雁門,現在雁門縣中駐停。
雁門縣即後世之代縣,縣城位處滹沱水的北岸。
其縣北、南皆為山地,北部屬恒山係,南部屬太行山係,後世著名的雁門關就在縣北的雁門山中;中為河穀盆地,土地肥沃,川原沃衍,阡陌交錯,號稱塞上糧倉。又此縣,離太原郡之郡治晉陽不遠。雁門郡南與太原郡接壤,從雁門縣到晉陽縣,直線距離,僅三百裏上下。
總而言之,雁門此縣,內既富饒,南通晉陽,實為要地。
宋金剛等到達雁門縣是在下午。
通向縣城東門的寬闊官道裂著縫,野草鑽出來。
道邊的樹木枝頭新芽初綻,微風拂過,帶來一絲春意,可所見所睹,難掩戰爭留下的瘡痍。
春耕時節,城外的良田間,少有農人耕作,倒見不少的馬散在其中,啃食青草,三三兩兩皮襖辮發的突厥人,懶散地倚在田邊。往昔出入城門如織的縣民、商旅,如今卻寥寥無幾,城牆上斑駁的箭痕,以及縱馬進出的突厥騎士,似在提醒宋金剛等,此地才打過一場大戰。
雁門郡,劉武周之所以能有,多賴了東突厥之力。
他刺殺掉馬邑太守王仁恭,占據了馬邑後,雁門郡郡丞陳孝意、虎賁將王智辯合兵討之,把他圍在了桑乾鎮。會突厥大至,與他共擊陳孝意、王智辯,他這才取勝。王智辯死在戰中,陳孝意奔還雁門縣。劉武周趁勝追擊,陳孝意被部將張倫殺之,遂乃雁門郡被他所得。
既然雁門郡之得,多因東突厥相助之力,眼下雁門郡中多突厥人,亦即不足為奇。
宋金剛等行近城外,提前得了稟報,劉武周已派人等候迎接。
迎接之人十餘,以兩人為首。
兩人皆裹襆頭,穿圓領袍,腰束蹀躞帶,足著皮靴,一個佩劍,一個佩刀。佩劍之人六尺身高,佩刀之人得有七尺餘,姿貌雄傑,黑臉虯髯,一部虎須,根根見肉。
兩下相見。
引路的靈丘吏卒介紹罷了宋金剛,佩劍、佩刀這兩人齊齊行禮。
一個說道:“仆郭子威,奉聖上之令,迎候將軍。”
一個聲若雷鳴,說道:“仆尉遲恭,久聞宋將軍大名,奉聖上之令,特此迎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