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終於有人發現太子不簡單了

字數:9198   加入書籤

A+A-


    “太子簡直欺人太甚!!!”
    親仁坊,崔府。
    崔文聖看著手上的結婚請帖,咆哮聲在整個府邸回蕩。
    崔家嫡女的事情,早就傳開了。
    清河崔氏也成了正旦期間,世家各族的笑談。
    這裏頭最大的談資,不僅是嫡女崔鳳珠,還包括了嫡係崔廣瑞。
    連自家嫡係族人都管不住,可見清河崔氏如今內部出了多大的問題。
    最讓崔文聖氣憤的是,他寫信回家族,要求將崔廣瑞一係逐出族譜。
    然而此事,竟然在家族遭到了不少人反對。
    崔廣瑞作為嫡係人員,在家族裏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其父親更是上一任的崔家家主。
    要不然也沒有能力,幫助女兒多次逃離抓捕了。
    這就導致一部分元老派的人,出麵給崔廣瑞說情。
    還說如今因修氏族誌之事,清河崔氏已然是樹大招風,現不宜跟皇室公開作對。
    太子是下一朝的皇帝,惡了太子,崔氏往後的路更不好走。
    元老派的話語也有些道理。
    世家能流傳至今,從來不是靠的從龍之功,而是狡兔三窟,分開下注。
    甚至有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認為,崔廣瑞入東宮,換個角度來說,對於清河崔氏亦是好事,勉強也算是跟太子搭上線了。
    這個回複,差點沒把崔文聖氣死。
    感情他在長安跟太子對著幹,後麵的族人已經是迫不及待的扯後腿了。
    這可是奪嫡之爭啊。
    但很顯然,崔文聖並不能完全代表清河崔氏的意誌,或者說能流傳到如今的世家,從來不曾有某一人,能徹底代表整個家族。
    對於世家來說,一朝一代的興盛,並不能代表世家的興盛。
    有序傳承,才是世家最為看重的關鍵。
    “世叔,要去嗎?”
    崔盛玉麵容沉靜,似乎對方才崔文聖發怒之事,毫無反應。
    他便是如今七公子之首,清河崔氏大房一脈長子。
    如今魏王的五千府兵,皆由崔盛玉負責操練,把控。
    聽到是崔盛玉的開口,崔文聖怒氣消散開來。
    雖然輩分比崔盛玉更高,但崔盛玉儼然已經是下一任家主,崔文聖還是要顧忌許多的。
    “隻能去了,太子在長安權勢太大,我等明麵上,還是要遵從其令。”
    “若不去,則是給了太子對我崔家動手的借口。”
    崔文聖有些憋屈的回道。
    崔盛玉想了想,問道:“不知世叔可有辦法,讓我去講武堂,一觀太子練兵成效。”
    崔文聖皺眉道:“盛玉對太子練兵感興趣?”
    “我聽說起隻是效仿儀仗隊的法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罷了,若是上了戰場,哪裏能發揮半分戰力。”
    崔盛玉微微搖頭:“我昨日看了太子編纂的俗字千字文,簡化官字的想法,不得不說很有創意,尤其是對於大字不識的普通人來說,能更快入手。”
    “那拚音,更是可統一口音,杜絕方言謬誤之成效,太子如此行事,這練兵之舉,絕非坊間傳言那般簡單。”
    “聽說正旦前,陛下看了後,都對其讚賞不已。”
    “陛下文治武功,皆冠絕世人,能得陛下讚賞,練兵成效必然是有大用。”
    崔文聖狐疑道:“陛下確實讚賞,然而也沒聽說太過看重吧。”
    “或許陛下隻是給太子顏麵。”
    崔盛玉解釋道:“非也,高麗那邊,談判不利,征討已成定事。”
    “在這等時候,若太子練兵不過玩笑之舉,陛下定然斥責,收回其練兵之權。”
    “然看如今講武堂,已成太子私人之用,非但是在練兵上,便連文字語言都在革新。”
    “盛世行變法,是太子為新政作根基,萬萬不可小覷。”
    崔盛玉跟崔文聖不同。
    雖然也算是魏王黨,但他更多的是站在清河崔氏,家主的層麵去看待問題。
    崔文聖沉吟片刻,道:“想要進入講武堂,並非易事。”
    “裏頭的講師,皆為朝廷重臣,跟我崔家關係淺薄。”
    “講武堂內雖是有一些跟我崔家有所關聯之人,然把守森嚴,難以滲入。”
    其實崔文聖是有辦法的,但有些風險,他可不敢讓崔盛玉去冒這個風險。
    崔盛玉名頭太大,很容易就會被認出來。
    聽到這話,崔盛玉感到有些惋惜。
    他是真覺得太子練兵,是有東西的,想要參觀借鑒。
    崔文聖想到了什麽,囑咐道:“盛玉,那俗字千字文,乃是太子推行出來,壞我世家根基之用,可是要小心對待。”
    “如今太子隻在講武堂推行,見之成效後,必然會大力推廣。”
    “屆時,我當聯合其他大族,共行抗拒之事,最好能將俗字傳播,困於長安之中。”
    崔文聖是有眼光的,當看到俗字寫就的千字文,頓時就明白這裏頭的利弊所在。
    門閥壟斷識字,如今太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他們的根基,自然是容不得的。
    “不勞煩世叔擔憂,我自有分寸。”
    崔盛玉態度很強硬的沒接話茬。
    他的看法跟崔文聖不同,俗字的推廣,一定會影響到世家根基嗎。
    如果這是大勢所趨,那崔家的選擇就應該是順勢而為,逆流而上,那不是世家的做派。
    魏王奪嫡,不論勝負如何,崔家都應該要做好兩手準備才是。
    對於崔盛玉來說,更多的是未戰而先慮敗,而不是把崔家都拉到奪嫡的泥潭中去。
    崔文聖聞言,心中雖怒,但也隻能訕笑道:“盛玉有分寸便好。”
    崔盛玉點點頭,拱手道:“世叔,先告辭了。”
    “好,盛玉慢走。”
    看著崔盛玉離開的背影,崔文聖的麵容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
    臉上露出遲疑猶豫之色。
    半晌,對府中管家低聲吩咐道:“讓他們來吧。”
    管家躬身道:“是,主人。”
    府門外,崔盛玉一出來,背劍少年就迎了過來。
    “公子,我方才打聽到消息,崔文聖府中,似有高麗人。”
    崔盛玉微微一頓,道:“隨他去,不必多管。”
    “是,公子。”
    另一邊。
    兩名身穿唐服的高麗貴族,出現在崔文聖府邸的正廳中。
    “高卓翰。”
    “崔宗貴。”
    “拜見崔公。”
    咋一看兩人跟漢人區別不大,但仔細看去,就能發現其麵相上,眼睛要比漢人更為細長,膚色也更偏白一些。
    所謂高氏高麗,便是以高姓為王族。
    高卓翰便是高麗王族宗室的一員。
    “請坐。”
    崔文聖點點頭,擺手道。
    作為清河崔氏,這裏可沒有如今大唐流行的椅子,都是采取跪坐的形式。
    不過高卓翰跟崔宗貴,顯然也很習慣。
    兩人對視一眼,首先開口的是崔宗貴。
    “我高麗崔氏與大唐崔氏,同根同源,今能拜見崔公,實屬三生有幸。”
    “若要按照族譜,小子當稱一聲世叔,不知崔公可介意。”
    崔宗貴這話倒是沒錯。
    高麗崔氏,起源在於中原。
    崔姓源自薑姓,為西周開國功臣薑尚的一支後裔,因定居崔邑而得名。
    從姓氏起源的角度來說,高麗的崔姓和大唐的清河崔氏有著相同的先祖。
    據《晉書》記載,鮮卑慕容廆襲遼東,時任東夷校尉、平州刺史的崔毖率族人逃到高句麗。崔毖是曹魏名臣崔琰的曾孫,屬清河郡之望族。
    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遷徙到了當時還沒改名的高句麗,成為高句麗崔姓的一部分來源。此後這些崔姓族人在高句麗繁衍發展。
    崔氏不僅在大唐是一等一的大族,在高麗也是。
    “祖上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呢,我崔氏先祖,曾經賜姓不少有功之人,是否為同源同宗,此事還有待商榷。”
    崔文聖淡淡的說道,他雖然想跟高麗合作,但作為清河崔氏的驕傲,可從來不曾對高麗崔氏有過任何的認可。
    高麗崔氏攀關係的想法,顯然在崔文聖這裏是行不通的。
    高卓翰輕咳一聲,而後道:“崔公見諒,我等此次前來,實是帶著十足的誠意。”
    “如今大唐太子咄咄逼人,對世家多有打壓,這對崔公而言,恐非好事。”
    “而我高麗,亦在大唐的壓力之下,艱難求存。”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我等若聯手,必能尋得一線生機。”
    高麗也是壓力很大的。
    人的名,樹的影,天策上將的天可汗,大唐皇帝,可不是跟你開玩笑,是實打實打出來的名聲。
    當初隋朝三征高麗,看似沒能把高麗打下來,但也讓高麗動蕩不休。
    如今大唐又要打高麗,這對於高麗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在大唐的使者前往高麗時,淵蓋蘇文就暗中派人來長安,一是探查情報,二是尋求合作。
    “別說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說說淵蓋蘇文,對於合作之事,尚有幾分誠意。”
    崔文聖態度強勢的說道。
    清河崔氏可以不跟高麗合作,這對清河崔氏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對比之下,高麗更需要清河崔氏的幫助,才能更好的抵禦唐軍。
    在談判上,崔文聖是占據主導權的。
    高卓翰略微遲疑道:“若崔公能同意此事,可送黃金萬兩,白銀十萬兩,珠寶字畫二十箱,美女”
    崔文聖抬手打斷:“若隻是這些,那就不用談了。”
    “難道淵蓋蘇文,是覺得我清河崔氏,缺少這些金銀珠寶嗎。”
    高卓翰恭敬問道:“崔公的意思是?”
    崔文聖淡淡道:“高麗邊境十二城,鹽鐵買賣,開采之權。”
    高卓翰:“這怕是我等不能做主。”
    崔文聖冷笑一聲:“你做不了主,還來跟老夫談甚?好走不送。”
    高卓翰頓時急了,連忙道:“崔公,也不是不能談,隻是鹽鐵開采這塊,影響太大,須商議個妥善之策才行。”
    ——
    朱雀大街。
    一輛豪華馬車上,崔盛玉正翻看著手中書冊。
    正是俗字千字文。
    旁邊背劍書童,幾番欲言又止。
    “憋不住了吧?那就說出來。”崔盛玉笑著說道。
    書童不由開口:“文聖叔跟高麗勾結,若事情暴露,豈不是要對我崔家有重大影響。”
    “公子可不稟告族中,也好不被其所牽連。”
    崔盛玉合上書籍,看了眼馬車外的熱鬧場景,道:“你又怎知,族中對此不知曉呢。”
    “不過是把當年之事,再做一遍罷了。”
    當年李世民登基,世家勾搭突厥,兵臨長安。
    現在勾搭高麗,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打擊太子,支持魏王奪嫡,是清河崔氏的主流聲音。
    如果不能讓魏王的軍功壓過太子,不如暴露太子行蹤,使其大敗而歸,哪怕傷不了太子性命,也能滅了太子的氣焰。
    “高麗小國,真能抵抗得了我大唐大軍嗎。”書童又問道。
    崔盛玉用書籍打了一下書童的頭,說道:“你呀,不要總是被表象迷惑了。”
    “人人都說高麗小國,就真成小國了?隋朝百萬大軍,都沒能一鼓作氣的殲滅,使其存留至今,又豈是這般好相與的。”
    書童捂著頭辯解道:“不是都說,是因為隋煬帝暴虐,這才失敗的嗎。”
    崔盛玉搖搖頭:“確實如此,但能抵抗百萬大軍數月時間,也是高麗的厲害了。”
    “屆時我帶你去看看,你便能知曉。”
    當年遊學,崔盛玉是去過高麗的,對於高麗內部的情況,很是清楚。
    易守難攻不說,且民眾皆好勇鬥狠,如今淵蓋蘇文,更是把高麗內部經營成鐵板一塊。
    他始終覺得,太子跟魏王把高麗當稱軟柿子,最後極有可能崩到牙。
    於此同時。
    萬年縣公廨。
    新任縣尉紀昭,皺眉問道:“你們確定沒看錯,真是高麗王族?”
    在他對麵的,是先前去營州帶回來的兩名新羅貴族,樸逸雲跟金睿軒。
    嚴格說起來,新羅才是後世王氏高麗的老祖宗。
    因為朝廷已經定下攻打高麗的計劃,所以太子原先的安排就用不上了。
    這兩名新羅貴族,就幹脆成了紀昭小弟。
    紀昭就任縣尉後,兩人也混了個差役的差事。
    外國人在大唐當官任職,也不是什麽新鮮事。
    長安太繁華了,對比長安,新羅的縣城,跟原始地帶一樣野蠻。
    見慣了花花世界,兩人根本就沒有回新羅的心思。
    “絕無可能認錯,他曾經到過金城,我王親自招待,當時我就在旁邊。”
    “雖然他穿了唐服,但左邊下巴那道疤痕卻不能掩蓋,我記得很清楚。”
    金睿軒信誓旦旦的說道。
    紀昭聞言,皺眉道:“他們離開平康坊後,去了哪裏,可是探查清楚了。”
    金睿軒不好意思的回道:“當時偶遇同鄉,喜不自勝,也沒想那麽多,事後才發覺不對,但人已經離開了。”
    金睿軒說的同鄉,就是新羅來的新羅婢。
    “蠢貨。”
    紀昭罵了一聲後說道:“爾等兩人去平康坊蹲守,我即刻去稟告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