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大唐檄高麗及諸國書
字數:9749 加入書籤
或許對於單瑤來說,複仇便是她的人生全部意義。
她從來沒有見過父親單雄信,在她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單雄信就已經死了。
她是個遺腹子。
而她的母親,也在生她的時候難產而死。
好在單雄信父親的親衛們,把她拉扯長大。。
陳奇想要勸說,都不知道怎麽開口。
“陳叔,你不要勸我了,我意已決。”
“他們說了,會幫我們安排進入到芙蓉園裏。”
屋子裏,單瑤語氣堅定
這裏的他們,便是一直資助他們這個造反團隊的神秘人。
在單瑤很小的時候,這個神秘人就已經出現了,每次都會給他們大量的錢財。
可以說包括陳奇在內的十多個親衛,他們結婚生子,家庭用度,都是這個神秘人提供的。
單瑤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跟隨親衛們習練武藝,苦練十餘年,隻為給父親報仇。
聽到這話,陳奇無奈道:“我跟老張他們商量商量,看看明天如何行動。”
單瑤點點頭,沒有說話。
陳奇見此,也就走了出去。
從這邊的宅院出了門,走了另一邊的宅院裏。
才剛進去,陳奇就被人一把拉住。
“老陳,你瘋了嗎,你還真讓小姐去冒險啊。”
拉住陳奇的男子低聲嗬斥道。
“是小姐要去的,我能有什麽辦法。”
“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宿命吧,二十二年前沒有逃過,現在也不能逃過去。”
“當初沒有跟隨將軍戰死,是我一生的恥辱,現在是該要到了結束的時候。”
陳奇聲音平靜的說道。
他的話讓老張也有些沉默。
當年的往事,不斷在腦海中掠過。
作為單雄信的親衛,將軍被殺,他們竟然還苟活至今,這是恥辱。
“即便要死,也是我們去死,你不應該讓小姐去。”
“她是個可憐人,不應該為了將軍去死。”
老張神情有些激動。
陳奇微微沉默,道:“她享受了將軍這麽多年的榮耀,為將軍而死,難道不應該嗎。”
“如果不是我們,二十二年前,她就已經死在路邊了,哪裏還能活到今天。”
聽到這話,老張突然就憤怒了起來,一拳狠狠的打在了陳奇的臉上。
“你這畜生,你可還有半點良心,你的心都被狗吃了嗎。”
“這麽多年,我們撫養她長大,在我心中,她就像是我們的閨女那樣。”
“難道你就沒有半點親情嗎。”
“她也不應該因為我們的事情去送死,她應該還有更好的人生。”
被打了一拳的陳奇毫不在意,慘笑道:“更好的人生,你覺得她還能有什麽更好的人生。”
“你看看,她現在被我們的謊言,已經欺騙成什麽樣子了。”
“在她的心裏,除了複仇,還剩下什麽,還能有什麽。”
聽到這話,老張猶豫片刻道:“也許,我們是時候該告訴她真相了。”
陳奇道:“行啊,那你去說啊。”
老張不說話了。
兩人就這麽坐了半天。
良久,老張開口道:“這次的刺殺計劃怎麽說。”
陳奇悶悶道:“太子參加元宵詩會,地點在芙蓉園,他說會安排我們提前進入,充當婢女,仆從。”
老張問道:“他是魏王黨的人?”
陳奇搖頭道:“應該不是,芙蓉園是魏王的地盤,在這裏刺殺太子,他能逃得了幹係?”
“五姓七望,就是不知道哪一家了。”
老張再道:“真讓小姐去,就躲不過去了?”
陳奇無奈道:“這麽多年,他們花了這麽多錢,要不給他們點答複,你以為我們還能活下去嗎,大家都得死。”
“你心裏明白的。”
老張狠狠一拳砸在地麵上,低聲道:“也許當初,我就不該聽信你的鬼話,搞這些歪門邪道的事情,更不應該把小姐牽扯進來。”
“為將軍報仇,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事。”
陳奇冷哼一聲,道:“若沒有小姐這個名頭,你覺得他們會資助我們?”
“得了這麽多年的好處,你現在才說後悔?”
“兒子娶了媳婦,老父母安享晚年,家有良田百畝,你倒是去後悔啊,把東西都還給他們不就行了?”
“還有其他的兄弟們,你倒是去說啊。”
老張聽聞這話,握緊的拳頭,一下子就鬆了下來,無力道:“我們是騙子,騙了小姐,借用將軍的名頭,騙取錢財。”
“我死不足惜,隻是小姐才二十二歲,為什麽她要來承受這一切,我不忍心。”
陳奇平靜道:“我也不忍心,但沒有辦法。”
“屆時刺殺太子,我等先行動手,不要給小姐機會,讓她逃走便是。”
老張嘴唇動了動,但最終還是沒開口。
刺殺太子,逃走是這麽容易的事情?
陳奇警告道:“不要想著告訴小姐真相,念叨了一輩子的東西,如若顛覆,小姐不得發瘋?”
“他們若從小姐那邊得知真相,都會死。”
——
早朝。
太極宮,太極殿。
今天是太子的加封典禮。
儀式感還是挺強的。
內侍張阿難追這個宦官頭頭,拿著詔書高聲朗讀。
“維大唐貞觀之年,聖主臨朝,四海升平。太子承乾,天姿英邁,德範昭彰。”
“昔者,太子憫農之艱,殫精竭慮,創製曲轅犁。其器精巧,用之便捷,遂使田畝多獲,百姓歡顏。此舉惠及萬民,功在社稷。”
“又以仁德為本,禮賢下士,親善友朋。於學孜孜不倦,博古通今,為天下學子之楷模。”
“且胸懷大誌,心係蒼生,輔弼聖主,共理國政。其智其勇,其仁其義,皆為後世之典範。”
“今頌太子之功績,特此加封農澤聖睿太子,昭告天下,中外皆知。”
百官朝拜:“臣等拜見農澤聖睿太子。”
農澤聖睿,這個封號是很高的。
華夏自古以來,農耕乃國之根基,百姓賴之以生,社稷依之以穩。
這就相當於給太子套上了一個免死金牌。
簡單來說,曆史上的李承乾謀反,是因為李世民的心軟跟疼愛而免死。
那麽現在太子謀反,大家就會考慮一個問題。
謀反這個現象的發生,到底是太子的錯,還是皇帝的錯。
這個加封,可以說給李承乾腦後上了個功德光環。
以至於房玄齡都有些遲疑,自己針對太子的計劃,還要不要繼續。
然而仔細一想,陛下肯定是不會放棄的。
以聖人平衡之道,現在既然把太子抬到這麽高的層次,那麽肯定後麵就要想辦法去進行壓製。
否則魏王那邊快速落敗,陛下豈非要跟太子對上。
陛下自己就是這麽走過來的,這裏頭的道理,比誰都要懂得。
那為何還要如此高抬太子呢。房玄齡略一沉思,就想清楚了。
曲轅犁一經推出,必然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筆墨,陛下是很在乎自己在史書上的評價。
太子有這麽高的功績,陛下卻有功不賞,隻因自己關係而去打壓太子。
這要後世人怎麽看待。
所以為了在史書上表現出父慈子孝,陛下才會選擇如此行為。
從總的方麵來說,太子聲望高,也是利好大唐傳承的。
房玄齡心下歎息,自己還是逃不了這關啊。
加封典禮後。
李世民又宣布了個重磅消息。
由張阿難再度朗誦《大唐檄高麗及諸國書》。
大唐皇帝詔示天下:高麗之國,本當恭順事唐,同沐盛世之輝光。然今背信棄義,悍然不再臣服。此等逆行,實乃大悖天理,斷不可恕。
大唐仁德布於四海,亦具雷霆之威。今決然對高麗施經濟製裁之策。
斷其互市之路,設關卡以拒其商品入境。嚴禁大唐之絲綢、瓷器、茶葉等珍稀之物流入高麗之地。
且盡逐境內高麗商賈,嚴禁其再度入境。
若有大唐商人膽敢私與高麗交易者,必沒收其家產,重罰不饒。
另遣使者通告周邊諸國,同斷與高麗通商之渠道。
諸國當明,大唐此舉乃為維護天下之綱紀有序,保四海之長治久安。
凡與大唐為善者,必同享繁榮之盛景。忤逆大唐者,必遭嚴厲之懲處。
望諸國謹遵大唐之命,共襄盛舉,同伐高麗之不義。
傳告檄文一出,群臣嘩然。
大家雖然都知道高麗這邊肯定是要打的了,但沒想到在年初,這都正月十五都沒過呢,直接就出檄文了。
經濟製裁,這個新鮮的詞匯都沒聽說過,但檄文裏對此描述得很是清晰。
這對於高麗來說,絕對是個重大的打擊。
“肅靜!”
群臣作揖:“臣等謹遵聖命。”
隨著大唐皇帝對高麗的檄文傳告天下,一場針對高麗人的行動迅速展開。
長安,這座宏偉的都城,此刻仿佛籠罩在一片莊重的氛圍之中。
一百零八坊的告示牌前,人群漸漸聚集。
檄文張貼其上,專人聲情並茂地朗誦著,聲音在街巷中回蕩。每一個字都如重錘般敲擊著人們的心靈,宣告著大唐對高麗的強硬態度。
東市西市,曾經熱鬧繁華的商業之地,如今卻迎來了一場巨變。
左右金吾衛與縣衙差役聯合行動,他們身著整齊的甲胄,麵容嚴肅。
高麗商人開設的店鋪前,官兵們迅速戒嚴,店鋪被強製關閉。
店主們驚慌失措,有的試圖求情,有的則默默地收拾著物品。
然而,在這強大的國家意誌麵前,一切求情都顯得蒼白無力。
街道上,高麗人被有序地驅趕著。
他們或背著行囊,或拉著簡單的行李,眼神中充滿了無奈與迷茫。
曾經以為在這繁華的長安城中能夠找到商機與安穩,如今卻不得不麵對被驅逐的命運。
人群緩緩移動,如同一條流動的河流,向著城門的方向湧去。
整個長安城仿佛都在見證著這一曆史時刻。
坊與坊之間,人們駐足觀望,低聲議論著。
看著高麗人離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擔憂。
但更多的,是對大唐的堅定信心,還有身為大唐人的驕傲。
各國使臣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急忙修書回國,詳述所見所聞,有的則四處奔走,試圖打探更多大唐的動向。
這一刻,他們切身的體會到,大唐帝國的威嚴強盛,不容許任何的褻瀆。
東宮裏。
李承乾聽著內侍文忠對長安城內情況的匯報。
在長安的高麗人其實不算多,一百多萬人口裏,大約也就數千到一萬的規模。
這其中主要是商人,還有留學的學子。
王朝時代就是這樣,皇帝的意誌高於一切。
其實從李承乾的角度來看,這些高麗的百姓是無辜的。
有些高麗人定局長安,花費了大半身家,購置房屋,卻在一日之間,多年努力化為烏有。
然有句話說得好,慈不掌兵。
從國家的層麵上來說,對這些高麗人進行驅趕,一是可以震懾諸國。
畢竟高麗本身就一直在拉攏大唐周邊國家,共同挑釁大唐。
二是能對高麗國內,造成極大的政治影響。
這些返回高麗的百姓,部分人或許明白事理,但更多人會把矛頭對上高麗的統治者,發泄他們的憤怒情緒。
至於同仇敵愾的可能性,幾乎不太會發生。
畢竟說到底,高麗一直是大唐的附屬國,淵蓋蘇文叛亂,殺死大唐冊封的遼東郡王,擁立新王,這本身就是謀反行為了。
這一波,大唐是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對高麗發動輿論攻勢。
有沒有可能高麗也學大唐這樣,驅趕境內大唐人出高麗。
要真是如此,李承乾做夢都會笑醒。
都不用大唐出兵,高麗就要亂成一團了。
要知道在高麗臨近大唐的這些城池裏,生活著大量隋朝遺民,士兵。
他們都是在隋末亂世的時候,去高麗躲避戰亂。
又或者是戰敗的將領,帶著士兵投奔高麗。
這才使得高麗在隋末後,迎來了一波整體國力的拔升。
淵蓋蘇文之所以能殺死遼東郡王,掌控高麗,也是因為很多隋朝將領跟士兵到了他的手上,這麽做,相當於自斷臂膀了。
“孤明日夜裏,參加元宵詩會,此番要防止高麗人狗急跳牆。”
“你去跟蘇定方說一聲,讓他多調派一些兵力去芙蓉園。”
李承乾吩咐道。
高麗人肯定是沒有徹底被趕絕的,定然會有少部分被人藏了下來,又或者是隱藏了高麗人的身份,沒有被查出。
畢竟從麵相上來說,都穿上漢服的話,高麗人跟大唐人的樣貌相差不大。
金吾衛跟兩縣公廨的差役,也不能憑借說誰長得像高麗人,就把人給驅逐長安吧。
內侍文忠遲疑道:“殿下,如今長安動蕩,風聲鶴唳,要不明日的元宵詩會還是不參加了吧。”
今天一道加封昭告,一道檄文。
太子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原本太子針對高麗的事情,在有心人的眼裏,也算不得什麽秘密。
況且這裏頭還有魏王黨人幫著宣傳。
而大唐本來就是包容寬厚之國,如今出了這樣的事情,誰都會去想,驅逐高麗人,就是太子的主張。
作為大唐儲君,太子的政治理念,便就是以後大唐的政策方向。
這樣強勢的太子,可沒人願意看到。
李承乾冷哼一聲:“孤若不去,豈非是告訴天下人,孤怕了他高麗不成。”
“這長安城,還是大唐的長安城嗎。”
內侍文忠趕忙回道:“殿下恕罪。”
李承乾淡淡道:“就按孤的吩咐去辦吧。”
“是,殿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