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大唐太子之絕唱

字數:8570   加入書籤

A+A-


    太子跟魏王的爭鬥,在整個長安城,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這等五姓七望這些魏王黨的支持者,給魏王造勢有很大的關係。
    朝廷的重臣,大臣,自然是太子黨嫡長子的擁護者。
    而中下層的官員,就比較傾向魏王了。
    尤其是在讀書人的圈子裏,魏王的名聲更大。
    長安的芙蓉園,洛陽的魏王池與魏王堤。
    就是大唐如今的網紅打卡點,但凡讀書人,沒去過這三處地方,都要被人恥笑。
    即便如此,李泰表麵謙遜有禮,在明麵上,一直對太子很恭敬。
    這樣直接在台前針對太子,可謂是頭一遭了。
    “青雀當真想讓孤作詩一首?”
    李承乾淡淡的問道。
    作為太子,他對於用詩詞來裝逼,是沒有多大興趣的。
    畢竟開局就已經站在了巔峰上。
    對比治國大政,詩詞,小道爾。
    便是在上次二鳳狩獵時,也沒有特意去抄詩裝逼,勉強寫了個還算對仗工整的詩,借鑒了一兩句。
    水平確實不怎樣,但也算是寫到了二鳳心裏去。
    也許李泰就是瞄著這點,所以才這麽膽大。
    “四弟自然是期待得很。”
    李泰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太子在大庭廣眾下,竟然直接叫他的小名。
    這是半點麵子都不留啊。
    這個時候,整個會場都變得安靜了下來。
    評審的官員大儒,目光不自主的轉向亭台,比起太子跟魏王的爭鋒,手下的詩作毫無趣味可言。
    各國使臣們則是興奮不已。他們豎起耳朵,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大唐皇室內部爭鬥戲碼,充滿了戲劇性和吸引力。
    心中暗暗為太子和魏王加油,希望這場爭鬥能夠更加激烈。
    想象著如果太子與魏王真的打起來,那將會是何等轟動的場麵。
    明天整個長安城都將為之瘋狂,這將成為他們回國後最精彩的談資。
    他們甚至開始盤算著如何將這個消息傳遞回國,以彰顯自己在大唐的見聞。
    這等趣事的傳播,別說金吾衛了,耶穌都攔不住。
    下麵看戲的其他人,那就更不用說了,臉上是滿滿的激動與期待。
    楊妃眉頭緊鎖,目光投向兒子吳王李恪。
    說到底,這場元宵詩會,是由她來主持的,也是她邀請的太子參加,要是落了太子的顏麵,難免太子不會記恨到她的身上。
    她自己倒是無所謂,但是兩個兒子,很有可能被遷怒。
    會場之中,太子與魏王的對峙讓氣氛緊張到了極致。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吳王李恪站了出來。
    他先恭敬先太子作揖行叉手禮,而後對李泰道:“魏王,今日乃元宵詩會,大兄身為國之儲君,身份尊貴,若下場作詩,豈非是失了身份。”
    李泰冷冷的看了一眼吳王李恪,什麽檔次,一介庶子,也敢來教我做事?
    “太子先前說過,要切磋學問,與民同樂,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況且詩詞之道,亦是國之大道,難道吳王在心中,是瞧不起這天下的詩人嗎。”
    “還是瞧不起太子?”
    李恪神色未變,依舊沉穩:“魏王此言差矣。大兄心懷天下,以治國理政為要,詩詞不過閑暇之趣。”
    “若因一時之興而參與作詩,難免讓人覺得有失國之儲君的穩重。”
    “再者,今日詩會本是為眾人提供展示才華之地,大兄若下場,眾人必然有所顧忌,難以盡展其能。此非與民同樂,而是讓眾人拘謹,反失了詩會本意。”
    李泰嘴角微微一抽,他沒想到吳王這個家夥,竟然如此牙尖嘴利。
    李承乾一直知道李恪才思敏捷,現在這個反應,還是蠻厲害的。
    吳王這麽一說,緊張的氣氛稍有緩和。
    楊妃鬆了口氣,然眾人的心情卻有些失望。
    李承乾自然不是那掃興之人,開口道:“罷了,既然青雀想聽,孤正好也有些興致,賦詩一首,倒是問題不大。”
    “隻是三弟說的也不錯,孤若下場,難免對諸多學子有所不公,也影響了此次盛會。”
    “既是如此,那便不作詩了,寫詞一首吧,也不用參與到評審之中。”
    詩歌在唐朝之前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曆史,經過了先秦、漢魏六朝等時期的不斷積累和演變,在體裁、格律、表現手法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到了唐朝,詩歌的各種體裁,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都已經非常成熟。
    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但被視為“詩餘”,比不上詩歌主流。
    詞在唐朝的格律和形式還不夠穩定,創作難度相對較大。文人在創作詞時需要不斷探索和嚐試,這也使得一些文人對詞的創作持謹慎態度。
    李承乾這話一出,眾人當即嘩然。
    沒想到太子寫詞而不是賦詩。
    不過仔細想來,寫詞確實是最優選了,既能與民同樂,也不會影響到元宵詩會的評選。
    李泰聞言如鯁在喉,很是不爽,沒想到會被太子這麽應付過去。
    太子寫詞,就沒有了對比性,反而眾人還會傳唱太子的賢明。
    至於詞的好壞,都不是關鍵了。
    就算是水平差一點,也沒人會說什麽。
    “太子需要醞釀多久呢,不會等到評選完了,還在醞釀吧。”
    李泰有些明嘲暗諷。
    眾人紛紛皺眉,皇室內部爭鬥,這麽擺在台麵上,可是失了麵子。
    李泰也是過於上頭了。
    李承乾淡淡的看了一眼李泰,也沒接話。
    向前一步,直接開口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此句一出,便如一幅絢麗至極的畫卷在眼前展開,眾人瞠目結舌。
    以東風喻春之生機,將花燈之繁多絢爛比作千樹花開、星雨墜落。
    這等詞在大唐,別說是見了,聞也未聞。
    本身詞的發展就比詩遜色,現在這一句,抵過多少詩。
    李承乾繼續踏出第二步,同時第二句也隨之吟誦。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大唐的繁華,長安的狂歡,幾乎全都被寫進這一句中。
    整個會場頓時變得寂靜無比。大儒,文人,學子,心神震撼。
    從來沒有人想到,詞竟然還能這麽寫,將長安的元宵盛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眾多詩人原本對自己的詩詞信心滿滿,但僅僅隻是聽到這兩句,就感覺到自己的潛心創作的詩作,在這一刻黯然失色。
    大家都屏息著,連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影響到太子的創作。
    李承乾走出第三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這是對大唐女子的描寫,大唐女子雖然較為開放,但也不是能隨便拋頭露麵。
    隻有在元宵節這塊,沒有這般束縛。
    這也是長安元宵能如此熱鬧的關鍵,平日裏看不到的美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
    就在大家期待太子走出第四步時。
    李承乾卻突然轉身,看向了太子妃蘇玉兒。
    “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蘇玉兒一怔,隨即美目含淚。
    眾裏尋她千百度,是太子在尋找心愛之人,自己是太子妃,卻不是太子所愛之人。
    那名樂童,成了太子最喜歡的人。
    她妒忌過,也羨慕過,最後釋然過,是因為聽太子說,那名樂童,像他的母親。
    驀然回首。
    是樂童被陛下斬殺,太子這才回頭。
    此時,蘇玉兒周身,燈火通明,如何不是在燈火闌珊處。
    當然,其他人就沒有這樣的心境了。
    然而點不一樣,更多人卻可以共鳴。
    單單就聽到這句,就有一幅畫麵在腦海中展開。
    繁華熱鬧的長安城裏,在在熱鬧的人群中尋找著自己心中的那個人,經過無數次的尋覓卻始終沒有找到。然而,就在感到失望和迷茫的時候。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年輕詩人的感受。
    對於許多官員來說,更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繁華喧囂的世界中,人們往往追求功名利祿,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追求。而那個“燈火闌珊處”的人,或許代表著內心的理想和堅守。
    一時間,整個會場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沉浸在這首詞中。
    片刻之後,會場中率先響起了一陣低低的讚歎聲,隨後這讚歎聲如潮水般蔓延開來。評審的官員大儒們激動得麵紅耳赤,他們交頭接耳,言語中滿是對這首詞的驚歎與讚賞。
    穀那律是這次評審團的主審,畢竟他在文人圈子裏有著崇高的地位。
    此刻穀那律麵色驚歎,起身向太子行禮:“太子殿下此詞,真乃千古絕唱!以詞繪景,以景抒情,意境高遠,令人歎為觀止。此詞一出,必將為大唐增添一抹璀璨之光。”
    顏師古同樣是文學大佬,起身作揖道:“開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以奇妙的想象,將元宵夜的花燈之盛描繪得如夢幻之境。”
    “此等筆力,吾輩望塵莫及。‘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更是生動地展現了大唐的繁華盛世,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此詞一出,便是詞之巔峰。”
    各國使臣們此時早已目瞪口呆,他們原本隻是期待著一場皇室爭鬥的精彩戲碼,卻未曾想見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學佳作。
    大部分各國使臣,對於大唐的文化是很有研究的,除了特派使臣這種,很多使臣都是常駐長安,自然對大唐文學很有研究。
    下邊的讀書人,更是如癡如醉,反複品味著這首詞中的每一個字,仿佛沉浸在一個美妙的文學世界中。
    有那長安才子激動道:“此詞之妙,難以言表。太子殿下為吾等開辟了詞之新境界,讓吾等看到了詞的無限可能。吾等當以殿下為楷模,努力鑽研詞之創作。”
    他人附和道:“此前吾等對詞的創作還心存疑慮,認為詞難登大雅之堂。但太子殿下的這首詞,讓吾等認識到詞同樣可以表達美妙景象,心中抱負。”
    楊妃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心中暗自慶幸這場詩會沒有演變成一場災難,反而因太子的這首詞而成為了一段佳話。
    她看向吳王李恪,微微點頭,對方才吳王的行為很是讚賞。
    魏王感覺自己現在就跟吃了翔一樣的難受。
    太子這廝,寫詞也就罷了,還當眾撒狗糧。
    這首詞,今夜過後,必然會傳遍整個長安,甚至是整個大唐。
    這個時候,吳王李恪順手上一記助攻:“我想大唐的讀書人,都要感謝魏王,若非魏王相逼,大兄又怎會創作出如此佳句,給大家品賞。”
    李泰麵色尷尬,又要保持僵硬的笑容,此刻恨不得把吳王給生吃了。
    側邊,狄奧多西還在聽粟特女翻譯在進行翻譯。
    把一首詞翻譯成希臘文,這可是個不小的工作量,女翻譯頭上汗水都出來了,嘰裏呱啦說了半晌都沒能說完。
    狄奧多西看向太子的眼神中,滿是驚歎。
    她當然不懂得這詞的美妙,但羅馬也流行詩歌創作。
    從在場這些人的語氣和麵容,她知道太子肯定是創作了一首跟羅馬史詩那樣的巨作。
    穀那律對顏師古說道:“太子這首詞出後,以前所有元宵佳節的詩詞都要被廢掉了。”
    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是因為很多詩詞的水平高低不明顯。
    可這樣的詞,跟其他詩詞相差太大了,完全是降維打擊,在天下詩詞中,要獨開一檔。
    李承乾感受到下方一眾崇拜的目光,絲毫不意外。
    這就是千古絕唱的含金量啊。
    青玉案·元夕這首詞,即便在一千多年後,同樣是不可爭議的元宵第一。
    可以說直接把元宵佳節的詩詞斷了前路,後路基本上也斷了。
    這時候,穀那律突然道:“還請太子賜下墨寶。”
    這話一出,眾人頓時醒悟過來。
    按照慣例,元宵詩會的第一名的佳作,將會被放到國子監去進行保存,同時也是供給天下學子瞻仰。
    這首詞是怎樣的高度,眾人心裏已經很是清楚。
    而如果是太子親手寫就的第一篇,那將會是何等的珍貴。
    感受到眾人的渴望,李承乾點點頭。
    讓內侍文忠搬來桌子,準備筆墨。
    下首。
    原本都已經打算動手的金允浩,此刻硬生生停止了動作。
    下屬不解:‘上官,這豈非最好時機。’
    金允浩微微搖頭:“等太子寫完,我們再行動,這等墨寶,若被打擾,是要造天譴的。”
    “待會殺了太子後,一定要把這墨寶搶到手,這可是價值萬金。”
    “大唐太子之絕唱,天下文人都願意這篇墨寶傾家蕩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