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傳朕詔敕,命太子即刻回城

字數:9891   加入書籤

A+A-


    政治上的事情,哪有什麽忠誠可言。
    對於世家來說,隻要是忠君就行了。
    這個範圍就比較寬闊了,太子,魏王,陛下,都是一家子人,忠誰都是忠君。
    隻要日後站隊沒問題,那就是忠臣。
    忠臣這個概念,本來就比較模糊。
    成王敗寇,輸的人,那才是奸臣。
    太子都造反了,那能叫背叛嗎,這得叫撥亂反正。
    若追隨太子成功了呢,這就是從龍之功了。
    崔盛玉在糾結著,其實心裏已經是偏向太子了。
    哪怕是從起兵的局麵上來看,太子並沒有優勢,但加上自己送過去的五千鐵騎。
    一萬鐵騎,隻要不是瞎搞,割據地方自保應該不是多大問題吧。
    陛下難道一定要殺死太子嗎。
    撐個兩三年,還真有回轉的機會。
    想到這裏,崔盛玉就下定了決心。
    魏王李泰自然沒察覺到崔盛玉的想法,或者說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崔盛玉。
    畢竟崔盛玉自從到長安來,也就隻有上次,被太子強行抓走過一次而已。
    誰會想到,僅僅一次見麵,崔盛玉就背叛了。
    要是誰跟太子見一麵就背叛,那魏王還奪什麽嫡,老老實實洗洗睡吧。
    況且這長安上下誰不知道,清河崔氏是魏王黨的最大支持者。
    懷疑誰也懷疑不到崔盛玉的頭上來。
    “一定要做好防備,不能給太子可趁之機。”李泰再次囑咐道。
    但他是不敢留在軍營的,待了沒有多久,把事情說透後,就選擇離開。
    李泰是謹慎的,離開前,還特意排了探馬去探路。
    生怕是被太子的人趁機給截胡了。
    畢竟父皇當初的前車之鑒,尚在眼前。
    如今除太子起兵造反外,如果他跟晉王都被太子殺了,父皇那邊要怎麽選擇。
    這不是走當年父皇的老路嗎。
    父皇都把這條路給走通了,太子再走一次,就不能通了?
    父皇會不會跟當年祖父那樣呢。
    李泰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當父皇到了思索這個問題的時候,這也就意味著他跟晉王的小命已經沒了。
    考慮這些,已經沒有意義。
    李泰可不覺得太子會對自己手下留情,去年刺殺案還曆曆在目呢。
    隻要給太子機會,恐怕會毫不遲疑的下手。
    這麽一想,李泰都有些杯弓蛇影了。
    走的時候,讓崔盛玉安排了三百騎護衛。
    “請魏王放心,必不叫太子得逞。”
    崔盛玉拱手作揖送別魏王,然而看到魏王這番有些緊張,害怕的樣子,知道是怕太子下暗手,心裏起了別樣的心思。
    送五千騎給太子,已經是潑天功勞了,可為什麽不再進一步,把魏王也送給太子呢。
    如果太子起兵造反,幹掉魏王,那就隻剩下一個晉王了。
    有機會把晉王也幹掉的話。
    太子還怎麽輸?
    這麽想著,回營後,崔盛玉給太子寫信。
    太子殿下:
    敬啟。臣崔盛玉,前蒙殿下召見,方知殿下雄才偉略,實乃天命所歸。臣雖暫為魏王之屬,然自與殿下一會,心向殿下。
    殿下若起兵,臣自當率魏王兵馬來投。
    臣冒昧,若殿下有意,臣願為殿下再盡綿薄之力,或可引魏王至殿下處。
    臣願為殿下效犬馬之勞,萬死不辭。
    崔盛玉敬上。
    寫完後,崔盛玉用火漆封住。
    叫來自己的心腹堂弟,低聲吩咐道:
    “快馬加鞭,把這封信,送到灞橋驛,太子左內率陳雲超手中。”
    堂弟聞言,麵色一變,但沒有多問。
    接過信後,便翻身上馬離開。
    對於自己這個堂弟,崔盛玉還是很放心的,除開從小一起長大,關鍵其性子沉穩,忠心可靠。
    崔盛玉並不擔心堂弟會私自查看內容。
    對於世家大族而言,先有家,再有國。世家子首先是忠於家族,再是君王。
    灞橋驛。
    陳雲超正在派人不斷打探情報。
    監察可能發生的情況。
    畢竟長安若有動靜,灞橋驛最快能得到消息。
    長安消息的往來傳遞,也是通過灞橋驛這邊。
    不多時,陳雲超就知曉了,魏王前往軍營,並且已經離開的消息。
    ‘魏王在這個時候去軍營,莫非是有所防備?’
    心裏這麽想著,陳雲超便決定把這個事情匯報給太子。
    最好暗中查探一番魏王軍營。
    按照計劃,太子起兵後,是要先行對魏王軍營發動襲擊,將五千騎納入囊中,壯大實力。
    正準備叫人傳信,就有手下來報。
    “將軍,有一人想要麵見將軍,說有重要事情。”
    陳雲超不知是誰,但見一麵是沒問題的。
    “讓他進來。”
    帶著信件的崔氏族人,進屋後作揖:“我有重要消息呈報,還請將軍屏退左右。”
    陳雲超微微皺眉,短暫遲疑後揮了揮後。
    屋內將士盡皆退出門外。
    “說吧,你想要報什麽消息。”
    崔氏族人作揖:“受家兄崔盛玉所托,特將此信交給太子。”
    “還請將軍盡快轉交太子。”
    說完,便從懷中把信拿了出來。
    聽到崔盛玉給太子寫信,陳雲超眉頭一挑。
    他並不知道太子跟崔盛玉之間的合作關係,但知道崔盛玉那次到了東宮後,似乎跟太子相談正歡。
    在這個時候,崔盛玉送信過來,是什麽意思?
    他可是魏王軍營的都護啊。
    整個魏王五千騎,可都是世家子。
    想到這裏,陳雲超深深吸口氣。
    接過信件後,沉聲道:“好,我知曉了。”
    崔氏族人送完信後,就離開了。
    陳雲超這邊知道事態緊急,當下也顧不得太多,找了匹快馬,吩咐屬下看好這邊。
    帶著十餘緹騎,i立即前往軍營。
    當陳雲超抵達軍營的時候,已經快到日落時分了。
    夕陽的餘光灑在軍營中,染上一層淡淡的金色。
    李承乾正在查看火藥。
    這是他現在最大的底牌。
    兩萬斤的火藥,任何城池在他的麵前,就跟是脫光了衣服的少女那樣,完全不設防。
    對於內侍文忠,把向可一起送過來,李承乾感覺到很滿意。
    向可也讓他很滿意。
    把五雷堂用來配比火藥的木筒,也一並帶了過來。
    為了更好的保密,李承乾第一時間就把木筒毀了。
    這是隻有他知道的黑火藥最佳配比,即便是其他人短時間內,研究出黑火藥,也絕對達不到他現在所用的火藥威力。
    “殿下,陳將軍回來了,正在求見殿下。”
    聽到親衛的匯報,李承乾點點頭,前往軍帳。大帳內,陳雲超正有些焦急的等候著。
    因為知道這份信的含義,在沒有看到太子前,有些焦躁不安的來回踱步。
    李承乾來的時候,就看到了這一幕。
    “有什麽事讓你也沉不住氣了。”
    李承乾笑著問道,不過內心也有些緊張。
    陳雲超這樣的感覺,好像是發生了什麽大事。
    難道是長安城內,終於生出變故了嗎。
    “殿下,是崔盛玉,清河崔氏長公子,他讓人送了一封信過來。”
    李承乾麵色不變,心下卻鬆了口氣。
    溫和道:“拿給我看看。”
    陳雲超連忙把信拿了出來,李承乾接過信,撕開信封看了起來。
    隻是短暫的掃了一眼後,就把信件折了起來,放入袖內收好。
    “殿下,他這是?”陳雲超有些遲疑的問道。
    李承乾嗬嗬一笑:“他是孤的人。”
    陳雲超聞言大喜,這就意味著一旦起兵,魏王軍營的五千騎,已經是囊中之物了。
    “好了,不要太激動,崔盛玉能在此時看清形勢,也是個人才。”
    “不過暫且來說,這件事還需保密,除孤之外,你不用對其他人說。”
    聽到太子囑咐,陳雲超作揖回道:“是,殿下。”
    李承乾對此還是有些高興的,畢竟起兵造反,崔盛玉會不會跟隨,這也是麵臨很大的一個選擇。
    先前李承乾並沒有去聯係過崔盛玉,其實在心裏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不過現在看來,崔盛玉還是很有眼力勁的。
    且從這封信來看,魏王對於自己這邊的情況,應該是有些猜測了。
    這是在進行準備,或許連自己起兵會首先襲營這等事,都已經猜到了。
    也許是房玄齡告訴他的,也許是麾下謀士推測出來。
    這些都不重要。
    這個天下,從來不缺乏聰明人呢,也不缺乏有眼光的人才。
    自己的動向被人推測出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畢竟對於李承乾來說,魏王軍營,就是放在嘴邊的肉啊。
    李承乾歎了口氣,現在就看陛下那邊,會如何擇決了。
    本身來說,如果不是被逼無奈,李承乾是不想在這個時候起兵造反的,或者說先前是沒有打算過起兵這個事情。
    一旦起兵,就相當於徹底跟二鳳決裂了。
    內鬥之下,動蕩的是整個大唐。
    後世的安史之亂,香積寺之戰,不也是跟現在的情況有些相似嗎。
    幾乎把大唐精銳,全部都葬送了進去。
    現在自己吞了魏王的五千騎後,也等於是跟二鳳有了分庭抗禮的本錢。
    大戰若起,又得是多少大唐精銳,死在這場內鬥之中。
    李承乾是不肯認輸的,可二鳳,他會認輸嗎。
    不管最後誰贏了,當今的繁榮盛世,必然會付之一炬。
    真可謂是一夜回到解放。
    整個大唐,又得休養生息,從頭再來。
    而如果持續的時間長了,高麗,突厥,乃至於吐蕃,西域等國,會不會趁機侵入中原?
    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皇位之戰,比之將軍,還要來得更加殘酷。
    太極宮中。
    李世民可沒這麽多的憂愁跟想法。
    他現在正在誇獎賞賜晉王李治。
    李治是個懂事的,這些年李世民其實是對他有些忽視了。
    過多的寵溺偏愛魏王,差點都把自己這個最小的嫡子給忘記了。
    李治也是他跟長孫皇後的孩子啊。
    嫡長的太子,過繼後回來的魏王,晉王好像一直很安靜。
    “做得不錯,朕也沒想到,金吾衛在伱的治理下,能有這般成績。”
    “再過幾天,你大兄跟你四哥,就要去東征高麗了。”
    “這長安城的治安,朕就交到你手中了。”
    “在這段時間裏,你也一並兼領左金吾衛大將軍職吧,把整個長安,都好好整頓一番。”
    左金吾衛大將軍要跟隨前往征戰高麗,這個職位就暫時空缺。
    李世民對於李治現在的成績很是滿意,於是讓其一同管理。
    “謝父皇。”
    “定不叫父皇失望。”
    李治有些高興的回道。
    統領金吾左右衛,相當於整個長安城的兵權,都在他的掌控中。
    即便是太子跟魏王,都沒有過這般權力。
    當然,李世民之所以這樣,並不是拿晉王來跟太子和魏王爭。
    隻是在太子跟魏王離開後,李治也就成了身邊唯一的嫡子。
    所以難免要多幾分寵愛。
    從兩儀殿離開後,李治卻並沒有直接出宮。
    反而是熟門熟路的走到一處僻靜的庭院裏。
    “門口守著。”李治交代了一句後,就匆匆的走了進去。
    庭院裏等候著的,正是武曌。
    兩人幽會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熟稔得很。
    不過就目前來說,還是止乎於禮,並未有僭越的舉動。
    武曌吸引李治的地方,美色隻是很小一部分,關鍵在於交流。
    這種靈魂上的契合,讓李治很是迷戀。
    在很多事情的見解上,兩人都有些幾乎相同的思想和觀念。
    就是這種得見知音的感覺,讓李治迷戀。
    雖然知道這樣頻繁見麵並不好,可李治卻舍不得斷開。
    “晉王該離開了。”
    不知過了多久,武曌開口說道。
    “我還想再待一會。”
    李治有些不舍。
    “晉王請自重。”
    武曌輕輕搖頭。
    李治歎息一聲,而後走了出去。
    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李治深感惋惜。
    顯然在欲擒故縱這塊,對於武曌來說,幾乎是天生的本領。
    她又何嚐不想跟李治更多交流,但她更知道,如果晉王在宮廷逗留的時間長了,肯定會引發她人懷疑。
    現在這般,正是剛剛好。
    次日。
    太極宮中。
    李世民有些疑惑問道:“太子還在軍營?”
    明天就是祭祀了,太子今天就應該要回東宮籌備了。
    雖然儀式簡單,可也不能輕視。
    “太子還未回來。”張阿難回道。
    李世民眉頭微皺:“傳朕詔敕,命太子即刻返回。”
    ps:今天可能就一更了,白天開車一天,太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