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若不是謀反,為何要怕?

字數:9998   加入書籤

A+A-


    五千重騎。
    但凡有所了解軍事的,就知道這是一股多麽恐怖的力量。
    二鳳想用來保護太子在戰場上的安危。
    現在卻成了威脅皇帝的籌碼。
    四大臣為什麽紛紛建言不要刺激太子,究其根本,還是在這五千重騎上。
    更何況他們當初,是親眼見證過太子神箭手的實力。
    五千重騎,加上太子這樣的神箭手,對於小規模戰爭的勝負,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哪怕是長安禁軍盡出,就一定能留下太子嗎。
    恐怕是不見得。
    這就是兵權的重要性了,如果李承乾的手裏,沒有這五千重騎。
    大臣還會這樣去勸諫皇帝嗎。
    那就是嚴查到底,還太子一個清白。
    可惜的是,太子好像並沒有清白可言。
    在幾個大臣的輪番勸說下,李世民最後收起了鎮壓太子的想法。
    隻是有些東西,一旦出現,又豈是這麽好結束的。
    幾個大臣走後。
    李世民站在大殿前麵的庭院門口,久久無言。
    張阿難則一直躬身伺立在旁。
    月光下的李世民,麵色幾經變幻。
    最後緩緩開口道:“阿難,朕是不是真的錯了。”
    “如果當初,朕不給太子兵權,也就沒有這些事情發生,對嗎。”
    起兵造反這樣的事情,有第一次出現,第二次還會遠嗎。
    張阿難遲疑著開口:“太子殿下仁德純孝,應是遭人陷害。”
    李世民微微搖頭:“若是心中不愧,又何須懼怕他人。”
    說到這裏,李世民的語氣有些唏噓。
    “他們跟朕說,太子是因為擔憂有人構陷,以至於父子反目。”
    “這麽些年,朕雖對魏王有所偏愛,然對太子,從來不曾缺少過什麽。”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下,朕會對太子如何?太子自己還不清楚嗎。”
    “但是現在,太子在害怕什麽呢。”
    “太子在害怕,但那些所謂的證據,被人擺在朕眼前的時候,朕會相信,會廢除他的太子之位。”
    “阿難,你說,朕是個昏君嗎。”
    “朕還沒到晚年,便會跟漢武帝那樣昏聵嗎。”
    張阿難連忙道:“陛下是聖人。”
    李世民沒有在乎張阿難的回答。
    這番話,更像是對自己說。
    “朕不是昏君,若朕是昏君,那這自古以來的曆朝曆代,就沒有明君了。”
    “所以啊,太子為什麽怕呢,為什麽會怕那些證據。為什麽會覺得朕不會信他,而是信別人?”
    “為什麽在這樣的威脅下,都敢於去做起兵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若他不是聰明人,也不可能達到今天這個地位。
    即便是因為太子是兒子的關係,所以有所忽略。
    但這些大臣一陣分析,也讓李世民輕易的把握住了事情的本質。
    所以,太子為什麽怕,為什麽敢於去做起兵造反這樣的事情。
    真相隻有一個。
    便是那些所謂的證據,是實證,是鐵證。
    是太子真的在做謀反的準備。
    因為是真的,所以要怕。
    因為是真的,所以要起兵,要造反。
    因為是真的,所以太子不願引頸就戮,不願返回東宮,不敢參加祭祀。
    張阿難整個人都在瑟瑟發抖了。
    他沒想到,陛下都已經是想到了這等程度。
    有心想要勸說幾句,可遲疑思索,又不知道要說些什麽。
    按照陛下這番話去進行推測,太子害怕的原因,就隻能是這個了。
    否則這天下,除了謀反這等事情,還能是有什麽事情,能夠讓太子害怕的呢。
    張阿難沉默不語,李世民也沒有追問的意思,更就此打住,沒有繼續往下說了。
    哪怕現在的李世民,已經是非常清楚太子真的在謀反。
    終究是心軟了。
    其實在剛才的議事裏,李世民就已經感覺到了。
    但沒有在幾個大臣的麵前說出來。
    因為一旦說出來,也就代表了再也沒有回旋的餘地。
    李世民並不想,也不願廢掉太子。
    太子已經證明了他的優秀。
    在繼承皇位這方麵,已經不僅僅是合格這麽簡單。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方能一統天下。
    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後嗣子孫,能夠代有明君。
    太子繼位,能承接大唐之繁榮昌盛,能正大唐皇室之名,對於李唐,亦是最好的選擇。
    李世民現在這個時候,自欺欺人也好,假裝不知也罷。
    他都不想看到太子起兵造反,也不想看到太子謀反。
    隻要沒有太子謀反的證據,所以怎麽能算太子謀反呢。
    太子現在有兵權,但不會一直有兵權。
    現在不入長安,不意味著一直不如長安。
    等到東征高麗回來。
    再斬斷太子羽翼,收走太子的兵權。
    命其專心處置政務,等自己年邁之後,再行繼位吧。
    ——
    次日。
    遠方的夕陽,早早的升了起來。
    太子軍營裏,已經是全員披甲。
    李承乾身穿戎裝,坐鎮大帳。
    從昨晚到現在,已經是一夜沒睡了。
    不過這對於李承乾來說,算不得什麽負擔,哪怕是兩三天不睡覺,也是不會有多少影響的。
    李承乾是懂兵法的,也懂二鳳。
    若二鳳強壓,則必然夜襲軍營,且以大軍圍堵。
    然李承乾並不怕,因為兩萬餘斤黑火藥,此刻已然在軍營中。
    憑借這黑火藥,他若想走,當今這天下,還沒有人可以攔住他。
    二鳳親自上場都不行。
    賀蘭楚石稟告道:“殿下,長安城內,並無異動。”
    陳雲超讓人送來了消息,宵禁解除,城門開啟後,就已經派人去探查長安城的動靜了。
    “繼續探。”
    “是,殿下。”
    其實到天亮後,李承乾就已經鬆了口氣。
    雖然現在還沒得到大內裏的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昨晚既然二鳳沒有調兵遣將,那麽今天大概率也是不會的。
    這件事,或許到了現在,已經算是結束了。
    還有兩天。
    大軍出征,屆時塵埃落定。
    這個時候的皇宮裏,還是很熱鬧的。
    正在舉行宗廟祭祀的儀式。
    李世民還采納了房玄齡的建議,增加了部分為太子祈福的儀式。
    魏王李泰,自然是來了的。
    看到父皇這麽淡定的進行儀式,感覺整個人都有些迷糊了。
    他可是得到消息,就連父皇內侍張阿難,手持詔敕都沒能見到太子。
    昨天晚上,父皇還召集了四位心腹大臣,商討要務。
    雖然不知道最後商討出了個什麽結果。
    可太子這麽妄為,怎麽也要給出個交代吧。
    父皇這就不管了?
    還是說準備等到祭祀後才動手嗎。
    然而一直等到整個祭祀都結束後,父皇這邊都沒有絲毫動靜,這搞得好像自己昨天收到的都是假消息一樣。
    於是李泰壯著膽子問道:“父皇,怎不見大兄呢。”
    這是在提醒父皇。
    李世民麵色平靜的看了一眼魏王。
    誰會去構陷太子?
    閉著眼睛用腳指頭都能想到,必然是魏王無疑。
    除了魏王,還能有誰?
    “你大兄病了,如今正在軍營中歇息。”
    “朕已經讓人去看了,應該沒有什麽大礙。”
    “青雀這麽關心你大兄,不若去伱大兄的軍營探望一二。”
    聽到這話,李泰嚇得頭一縮。
    去太子軍營探望,是嫌死得不夠快嗎。
    自己若真去,保不準就要被太子殺了祭旗。
    “府中得了一條上好的地精,屆時給大兄送去,以表心意。”
    唐朝時期,對人參的雅稱很多,地精便是其中之一。其餘還有神草、黃參、土精、皺麵還丹、鬼蓋、人銜等。
    李世民微微頷首:“想來你大兄,肯定會對你有所感謝的。”
    李泰尷尬的笑了笑。
    殺我的時候幹淨利落點,也是感謝了。
    李世民又問道:“出征的事情,籌備得如何了。”
    李泰回道:“已然籌備妥當,隻等時辰一到,便可出發。”
    李世民道:“回去準備一二,明日便出發吧。”
    李泰一愣。
    不明白父皇這是什麽意思。
    不過既然父皇這麽說了,也隻能是應道:“是,父皇。”
    李世民點點頭。
    讓魏王提前出發,也是好跟太子錯過。
    魏王李泰這邊走的是水路,從長安出發後,並不是去洛陽,而是先沿著渭水北岸的道路向東北方向前進,經過渭水的重要渡口,渡過渭水後繼續向東北方向走,進入到現在的河東道內。
    穿過河東,進入河北,再到萊州。
    而後在萊州集結船隊,跨越渤海海峽等海域,向高麗的沿海地區進發。
    到了晌午的時候。
    李承乾已經得到了消息,宗廟祭祀正常進行,並已經結束。
    而陛下那邊,再昨晚派來張阿難之後,就沒有了其他動靜。
    不過李承乾還是知道了,晚上李世民緊急召集四大臣議事的消息。
    因為值夜的宿衛統領,就是李安儼。
    雖然李安儼沒說,但李承乾也能猜到,昨天晚上,必然對李安儼是一種很大的煎熬。
    君臣議事跟尋常覲見不同,即便是李安儼這等宿衛統領,也是沒資格聽的。
    所以李安儼也不知道大殿裏到底聊了些什麽。
    不過陛下沒有動靜,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如此看來,陛下應該不會動手了。”
    賀蘭楚石的語氣中,殘留著幾分慶幸。
    雖說知道肯定不是陛下相信了太子生病,但沒動手,就是好事。
    “或是掩人耳目,殿下不可不防。”
    蘇定方是個老謀深算的,隻要大軍還沒出發,就不能放鬆警惕。
    李承乾點點頭。
    確實不能放鬆警惕,誰也不知道,二鳳會不會在這個時候來個回馬槍。
    隻是相對來說,倒是沒有之前那麽緊張了。
    這件事,好像就這麽落了下來。
    一直到下午,收到了魏王明日就出發的消息,才算是更加安心。
    這一刻,李承乾已經猜到了二鳳的想法。
    在東征高麗事前,二鳳不想引發動亂。
    就算是有猜疑,也是要等到這次東征高麗之後再來對付他。
    不過到了那個時候,二鳳真的還能對付他嗎。
    這就不見得了。
    貞觀十七年,六月二十八。
    魏王出征了。
    浩浩蕩蕩八千餘騎。
    跟李承乾不同,李泰主要是走水路,所以並不需要帶太多的輜重糧草。
    三千匹馱馬已經足夠,其他的就是沿路補給。
    李泰自然是沒有騎馬的,而是坐在最新打造的豪華馬車上。
    這輛馬車由兩匹駿馬拉車,比一般的馬車要大許多,高許多。
    李泰坐在馬車裏,感覺屁股下傳來的陣陣涼意,特別滿意。
    “真是好東西。”
    “太子的這製冰法,果然是神奇無比。”
    李泰感覺自己這哪裏是去打仗啊,分明是去遊玩。
    周邊緊隨的騎兵,也讓李泰比較安心。
    不過還是催促隊伍步伐快一些。
    他要早點前往渭水,距離太子越遠越好。
    這出了長安,感覺性命就少了許多保障。
    太子可不會放過機會,對他手下留情。
    ——
    在魏王領軍出征後,很快就迎來了太子出征的時間。
    兩天很快就過去。
    李承乾沒有放鬆警惕,一直讓軍隊戒備著。
    事到臨頭,也不差這幾天的時間了。
    不過很顯然,二鳳那邊依舊是沒有什麽動靜。
    一切都變得安靜祥和起來。
    這也讓李承乾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準備。
    首先就是邸報的事情。
    邸報自然不能因為李承乾的離開而停止,所以大部分的版塊內容,都已經是提前規劃好了。
    思來想去,最後李承乾把邸報交給了狄知遜來負責。
    狄知遜是科舉入仕,能夠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還是很有能力的。
    終於,時間來到了貞觀十七年,七月初一這天。
    跟魏王匆匆出發不同。
    李承乾作為太子,自然是要有出征儀式的。
    出征儀式的舉辦地點,主要是在朱雀門。
    清晨。
    日光破曉,照耀在全身披甲的五千騎兵之上。
    最前方太子身穿金甲,威武不凡,明光鎧反射出耀眼光芒,猶如天將。
    周邊百米,已經被戒嚴,百姓們早就聚集過來,遠遠瞧著。
    這個時候,李世民已經站在了朱雀門的城樓之上。
    從下而下,俯視著騎馬而來的太子。
    現在來看,太子哪有半點生病的狀況。
    李承乾此時已經騎馬到了城門下,拉住韁繩停步抬頭。
    父子倆的目光,在此刻交匯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