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晉王:太子那可是真謀反啊
字數:8056 加入書籤
李世民做出詔令太子三月內班師回朝的決定後,消息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迅速在宮廷內外激起千層浪,以疾風之勢傳到了魏王李泰的耳中。
彼時,李泰正於書房之內,斜倚在榻上,手中隨意翻閱著一卷古籍,試圖從古人的智慧中尋覓些為政之道,以備不時之需。
聽聞此訊,手中的書卷竟不自覺地滑落,整個人先是一愣,隨即眼眸中瞬間綻放出難以抑製的狂喜。
李泰猛地起身,在書房中來回急促踱步,心中思緒翻湧。
父皇終於下詔了,李承乾啊李承乾,你在遼東的張狂行徑,如今終於要到頭了。
隻要你稍有差錯,這太子之位,便是我的囊中之物。
屆時,這大唐天下,還不是盡在我掌握之中!
從來沒有哪次,李泰感覺自己距離太子之位這麽近過。
對於眼下的太子來說,不過是兩個選擇。
一個是回朝,一個是不回朝。
但無論是哪個選擇,對於太子都更不友好。
詔書既出,這件事就等於是擺在明麵上了。
更何況,還給了三月期限。
恰在此時,柴令武邁著沉穩的步伐踏入書房。
見魏王如此興奮,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笑意,雙手抱拳恭敬問道:“魏王,何事如此歡喜?莫不是有什麽天大的喜訊降臨?”
李泰一把拉住柴令武的手臂,眼中滿是興奮之色,迫不及待地說道:“父皇已下詔,令太子三月內班師回朝。”
“此乃天賜良機啊,隻要太子稍有差池,這太子之位必定非我莫屬!”
柴令武光沉穩而深邃,思索片刻後說道:“魏王,雖說陛下已然下詔,但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太子功勳蓋世,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
“若遵從此詔,按時回朝,恐怕還會憑借其在朝中的人脈與影響力,與我們周旋一番。”
柴令武還是比較清醒的。
太子的功勞太大了,開疆擴土,尤其是覆滅高麗,這等功勳,哪怕是陛下那邊有心廢太子,都要考慮後果。
即便先前太子有謀反之嫌疑,然現在的功勳,足以抵消了。
說到底,還是得看陛下怎麽想。
拖到今日,發生了這麽多的事情,陛下才下詔,說明陛下心裏廢太子的心思根本不重。
李泰冷笑一聲,神色頗為不屑,眼中閃過一絲狠厲:“怕他作甚!若他回朝,沒了遼東的依仗,就如同猛虎離山,在長安他便是砧板上的魚肉,任我等宰割。”
“屆時,我們聯合朝中大臣,在朝堂之上盡情彈劾他在遼東的種種逾矩行為,父皇向來重視皇權與朝廷綱紀,必定會嚴懲於他。”
李泰信心很足,今日之魏王黨,非昨日之魏王黨。
因為太子強勢崛起的關係,已然徹底得罪五姓七望,乃至於動搖了大唐天下世家的根基利益。
這使得五姓七望對他傾力支持。
再加上褚遂良,房玄齡,父皇身邊兩大重臣都站在他這邊。
唯一對父皇有重要影響的長孫無忌,現又被派遣到百濟擔任刺史。
區區魏征,楊師道,又怎麽來阻攔。
柴令武點頭表示認同,然而依舊一臉憂慮地提醒道:“話雖如此,可太子在朝中也不乏支持者。”
“尤其是那魏征,素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聞名,對太子更是忠心耿耿,定會為他據理力爭。”
“我們還需提前謀劃,想好周全的應對之策,方能確保萬無一失。”
柴令武看得清楚,如今的魏王黨勢力雖大,然而實際上,太多人並非是支持魏王成為太子。
隻是借助魏王來打擊壓製太子。
他們隻是害怕太子在遼東的種種行徑,於大唐再次實施。
假若太子願意放棄於大唐實施新政,那麽五姓七望可不見得會想跟太子魚死網破。
李泰眼神一凜,微微點頭道:“這個本王自然清楚。”
“在太子回朝之前,我們必須加大力度,讓五姓七望在民間散布更多對太子不利的謠言。”
“務必使長安城中人心惶惶,謠言漫天,給父皇製造強大的輿論壓力。”
“同時加緊聯絡更多朝中大臣,許以他們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讓他們在朝堂之上堅定地站在我們這邊,共同彈劾太子。”
李泰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心中已然開始謀劃如何操縱輿論和朝臣。
柴令武趕忙說道:“魏王,五姓七望那邊雖有合作基礎,但他們向來狡猾,利益權衡極為看重。”
“我們需明確告知他們,扳倒太子後,他們在朝中的地位和利益都將得到極大提升,比如在選官用人上給予他們更多話語權,土地賦稅方麵也可適當放寬政策。”
“至於聯絡朝中大臣,除了高官厚祿,還可提及日後魏王登基,他們皆為從龍功臣,名垂青史不在話下。”
柴令武擔心這個時候支持者掉鏈子,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想要獲得支持,自然要給出更多的承諾。
李泰思索片刻,點頭稱是:“好,隻要本王能成為太子,順利登基,他們想要的,自然都能給。”
——
皇宮大內。
李治麵見父皇後,輕車熟路的買入一庭院中。
武曌早已等候多時。
少許溫存,李治便開口道:“媚娘,父皇下詔令太子回朝,如今這局勢紛亂如麻,我實不知該如何應對,可有良策教我?”
暫且來說,武媚娘於李治心中,已經相當於軍師了。
武曌目光沉靜,微微仰頭思索片刻,說道:“晉王,此乃關乎社稷之大事,切不可魯莽行事。依我之見,晉王宜往詢李勣。”
“李勣曾親赴遼東,於彼處風土人情、局勢變幻盡皆熟稔。”
“且因其拿獲侯君集,已然與太子勢同水火。李勣久曆朝堂,深諳權謀之道,必能為晉王提供獨到且有益之策。”
武曌其實沒有太好的良策,但她清楚,應該去找誰來幫助。
李治微微頷首,卻又麵露遲疑:“我亦曾念及李勣,然不知其是否願真心助我。朝堂之上,人心叵測,若其有所保留,或另有所圖,我貿然前往,豈不是自陷險境?”
李勣曾經是李治晉王府長史,可畢竟現在李勣已經是朝廷重臣,更何況是父皇親信。
這等關乎奪嫡之事,李治心中也不是很放心,曾經的那點情分到底夠不夠。
如果李勣把他的心思上報父皇,那可就糟糕了。
武曌輕輕搖頭,目光篤定地看著李治:“晉王無需憂慮。”
“李勣此人老謀深算,既已與太子對立,必欲借助外力以固自身之勢。”
“晉王身份尊貴,若能與他達成默契,他自會全力襄助。”
“且其為求自保,亦盼有可靠之力相援,晉王正是其心儀之選。”
“再者,他知晉王仁厚,與晉王合作,既能增勝算,又無後顧之憂,於他而言,此乃穩當之舉。”
武曌分析得條理清晰,令李治心中稍安。
李治聽後,心中稍定,說道:“媚娘說得在理,我這便去拜訪李勣。”
“然李勣所提之策非我所望,又當如何?”
“倘若其策令我陷入兩難,或與我所想相悖,我該如何抉擇?”
李治深知,在此等複雜局勢下,錯誤決策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奪嫡之身,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父皇玄武門之變,曆曆在目。
武曌輕輕一笑,眼中閃爍慧光,說道:“晉王,無論李勣所獻何策,晉王皆需結合自身處境權衡利弊。其閱曆與見識,必能為晉王指明方向。”
“晉王隻需謹慎行事,隨機應變。若其策與晉王所想不同,可多問緣由,探尋其真實意圖。”
“屆時,將其策與當下局勢相結合,細析利弊得失。若實在難以抉擇,我等再共同商議,總能尋得應對之法。”
武曌之言如定心丸,令李治內心漸趨堅定。
李治深吸一口氣,說道:“好,我這便前往。隻是這局勢瞬息萬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我實在憂心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此不僅關乎我之命運,更關乎大唐江山社稷。”
武曌輕輕握住李治之手,鼓勵道:“晉王無需過於憂慮。隻要晉王保持冷靜,審時度勢,定能在這複雜局勢中覓得立足之地。媚娘亦會在旁為晉王出謀劃策,與晉王共渡難關。”
“晉王並非孤身一人,我等攜手共進,必能應對這一切。”
武曌眼神中滿是信任與支持,讓李治感受到一股強大力量。
此時的武曌對於李治來說,已經是紅顏知己加軍師的身份。
李治看著武曌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暖流,說道:“有媚娘在我身邊,我便多了幾分底氣。我這就前往李勣府邸,看他有何高見。”
武曌看著李治離開,眼中目光逐漸堅定。
她要幫助李治,奪嫡成功。
隻有這樣,自身才能脫離樊籠。
——
李勣府邸。
李治告別武曌,懷著忐忑與期待,匆匆趕至。
李勣聽聞晉王過來,心中已有幾分了然,趕忙將其迎入書房。
如今陛下下詔令太子班師回朝的消息,已經通傳朝野上下,正是局勢動蕩之際。
李勣自然心中清楚,這個時候的晉王過來,是有什麽目的。
但就如武曌所猜測的那樣,李勣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晉王。
他已經沒有選擇了。
當初在遼東,奉陛下密詔,秘密抓捕侯君集時,就已經不可能說歸附於太子。
魏王那邊也不需要他。
晉王是他唯一的選擇。
更何況,有著當年晉王府長史的情分。
此時已是日落。
書房內,燭火搖曳,氣氛凝重。
賓主落座後,李治開門見山說道:“李公,父皇詔令太子三月內班師回朝,如今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不知李公可有何見解,還望李公不吝賜教。”
李治眼神中滿是期待。
李勣微微皺眉,手不自覺地捋著胡須,沉思片刻後說道:“晉王,太子於遼東勢力龐大,絕非易與之輩。今陛下詔令其回朝,其中變數繁多。以老臣之見,此時晉王宜暫且站於太子一方。”
李勣語氣沉穩而堅定,說出的話卻讓李治很是疑惑。
李治眉頭緊皺,問道:“李公,為何要站於太子一方?”
“太子勢力如此強盛,若其真有不軌之心,恐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
“此時支持他,豈不是養虎為患?”
“且朝堂之上,眾人皆忌憚太子勢力,我若站於其側,會不會招致其他勢力反感?”
李治心中疑惑叢生,急需合理的解釋。
李勣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晉王有所不知。陛下雖忌憚太子在遼東之勢,但畢竟父子情深,血濃於水。此時晉王若表明支持太子,陛下會覺晉王顧全大局,重視兄弟情義,如此更易贏得陛下信任。”
“陛下向來期望皇子們和睦相處,共輔大唐江山,晉王此舉,正合陛下心意。”
單單這一番話,就讓李治有種撥開雲霧得見明月之感。
李勣耐心解釋其中利害:“太子回朝後,必與魏王等人發生激烈衝突。彼時,晉王便可坐山觀虎鬥,等待時機,再謀後動。若貿然卷入爭鬥,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朝堂爭鬥,猶如棋局,一步錯,步步錯,還望晉王三思而後行。”
李治心中一動,似有所悟,微微點頭道:“李公所言,似有道理,還請公繼續賜教。隻是,若太子回朝後,果真與魏王爭鬥起來,我該如何把握時機?”
李勣繼續說道:“晉王,在彼等爭鬥之初,晉王隻需低調行事,暗中觀察各方動向。切不可過早表明立場,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而後,太子魏王相爭激烈之際可適時出麵,既能彰顯晉王仁德,又能贏得陛下讚賞。”
“同時,晉王可趁機拉攏在爭鬥中迷失方向的大臣,壯大自身勢力。但在此過程中,晉王務必謹慎,不可露出絲毫破綻,以免被他人抓住把柄。”
李治點頭稱是,神色認真地說道:“李公所言極是,我受教了。隻是,若太子真有謀反之意,意圖篡奪皇位,我又該如何自處?若我支持太子,會不會被陛下視為同謀?但我若不支持太子,又該如何向陛下解釋之前的舉動?”
畢竟,太子是真謀反啊,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要是被父皇視作同黨,那可就糟糕了。
奪嫡之中,處處都是危機,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人利用。
魏王那邊,更是巴不得把他跟太子一網打盡。
這樣太子之位,不就穩當了嗎。
魏王隻需要去跟太子爭鬥,但是晉王要考慮的方麵可就更多了。
左右逢源不說,還得避開各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