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不回長安,就廢太子
字數:8077 加入書籤
“太子是否謀反,尚無定論。”
“即便其有不軌之心,在長安城中,天子腳下,亦難以施展。”
“陛下聖明,洞察秋毫,定會妥善處置。”
“晉王隻需做好自己,以不變應萬變。”
“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暴露意圖,陷入被動。”
“若太子回了長安還要謀反,晉王可在適當時機,向陛下表明忠心。”
“向陛下說明,支持太子,乃出於對兄弟情義的看重及對朝堂穩定的考量,並非知曉太子謀反意圖。”
“換而言之,隻要太子沒有暴露出謀反意圖,晉王暫且就隻能站在太子這邊。”
李勣循循教導。
如今的局勢,早就跟以往不同,成了太子一家獨大。
李勣看得清楚,即便太子回了長安,隻要陛下不是直接拿下太子,那麽魏王那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太子真正的對手,隻有陛下。
魏王不過是陛下台前跟太子打擂台的傀儡,哪怕是說得到了五姓七望的全力支持,那也隻是外圍的影響力,權力的核心地帶,最終還是落在太子跟陛下這裏。
在這場政治博弈中,晉王現在能做的,就是自保。
再就是靜靜的等待時機。
李治感激地說道:“李公,您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我茅塞頓開。稚奴定當謹慎行事,不辜負李公的一番教導。”
自稱稚奴,李治已經被李勣所折服了。
他沒有魏王的優勢,亦沒有太子的強勢。
想要往上一步,隻能依賴於他人助力。
李勣語重心長地說道:“晉王,與其他皇子交往,要保持謙遜有禮,不可張揚。”
“對於支持太子的大臣,晉王應以禮相待,表達尊重,讓他們感受到晉王的誠意。”
“對於搖擺不定的大臣,晉王可適時展現自身能力與抱負,吸引他們的支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急切。”
“至於支持魏王的大臣,晉王無需刻意討好,但也不要輕易得罪。維持表麵的和諧,以免樹敵過多。”
隨後,李勣又教導李治諸多細節,包括向陛下進言的時機,合適的措辭,語氣,以及在不同情形下如何應對其他皇子和大臣的反應。
在李勣心裏,自然是希望最後的贏家屬於晉王。
——
遼東,神武宮。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厚重的雕花窗欞,灑在李承乾的寢殿內。
李承乾在睡夢中微微動了動,緩緩睜開雙眼,眼神中帶著初醒的迷離,卻又透著一股曆經磨礪後的堅毅。
身邊是還沉浸在睡夢中的狄奧多西。
似乎是聽到了動靜,哼哼了幾聲,不過因為太過疲憊,依舊睡得香甜。
自從狄奧多西來到遼東,就跟金勝曼很不對付,兩人暗中多番爭寵。
這些事情,李承乾也是知道的,倒也沒有太過在乎,隻是招呼內侍文忠看著點,別搞得太過分了就行。
外屋。
內侍文忠已經帶著宮女等候。
聽到動靜,服侍的宮女輕步入內服侍。
因著狄奧多西也在的關係,文忠知曉太子脾性,並未進來。
等到太子出來後,再安排宮女此後洗漱穿戴,準備早膳。
早膳過後,李承乾便前往書房。
書房內,擺滿了各類遼東地區的軍事布防圖、民生規劃圖,以及大量的奏折。
權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
李承乾掌握著整個遼東的軍政大權,與此同時,自然也提前過上了相當於皇帝的日子。
這就跟大明的朱元璋一樣,如果選擇緊握權力,那麽事務也會變得繁多。
當然,李承乾也不會像是朱元璋那樣,把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務都全部抓在手裏,那樣可真是太累了。
即便是下放了大量權力,可政務依舊很是繁多。
仔細翻閱著近期各地呈上來的民生奏折,看到遼東百姓在新政推行下,糧食產量漸豐,商業也日益繁榮,李承乾微微點頭,麵露欣慰之色。
現如今遼東老牌貴族被大量審判,權力直接落到鄉村一級,政令通行,整個遼東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
尤其是農田的開發,幾乎已經是這個時代最快的速度了。
今年秋收,必然是重大豐收。
處理完民生事務,李承乾將目光投向軍事布防。
軍部的奏疏裏,記載著關於軍隊的操練情況,以及邊境的防禦狀況。
遼東的主要威脅來自於草原,遊牧民族在活不下去的情況下,隻能選擇劫掠,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
批閱了今日份的奏疏後,已是過了一個多時辰。
李承乾開口問道:“文忠,近日可有關於百濟那邊的消息?長孫無忌在那行事如何?”
文忠微微欠身,恭敬地回道:“殿下,臣聽聞,長孫司徒在百濟對殿下推行的新政,表麵上頗為支持,還依照新政的一些條例,在百濟鼓勵農商,減免了部分賦稅,百姓對此倒是讚譽有加。”
李承乾微微點頭,神色稍緩:“如此甚好,看來舅舅還是顧全大局的。隻是,我聽聞他在百濟大力整頓吏治,可有此事?”
文忠接著說:“正是,殿下。長孫司徒到了百濟後,嚴查腐敗官員,懲處了不少貪墨之輩,這一番動作,倒是讓百濟官場風氣為之一振。”
李承乾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若有所思:“整頓吏治是好事,隻是不知他換上的都是些什麽人?”
長孫無忌抵達百濟的消息傳開後,許多大唐前來遼東求官的文人學子,更傾向於前往海東,也就百濟地區。
文忠麵露猶豫之色,小聲說道:“殿下,據下麵傳來的消息,長孫司徒換上的官員大多是他的心腹。”
“這些人裏,有不少確實有真才實學,將地方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可也有少數人,行事作風讓人捉摸不透,隻一味地對長孫司徒言聽計從。”
李承乾輕哼一聲:“我就知道,舅舅此舉雖有整肅官場之功,卻也難免有培植勢力之嫌。”
“你讓人多多留意,除政務外,軍隊之事,不可讓其插手。”
隻要兵權穩固,其他方麵,倒也無傷大雅。
“是,殿下,臣定當全力留意。”文忠恭敬地應道。
午膳過後。
李承乾走出神武宮,前往遼東講武堂。
一路上,百姓們見到太子車架,紛紛跪地行禮,眼中滿是敬重與感激。
李承乾微笑著示意百姓起身,他喜歡與百姓們近距離接觸,聽他們訴說生活中的瑣事和對新政的看法。
講武堂內,上千學子或是刻苦訓練,或是研習戰術。
李承乾到講武堂次數是很多的,最多不過兩三日便會來一趟,太多數時候都會親自授課。
中層軍官是軍隊的骨架,亦是整個軍隊強大與否的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講武堂是李承乾掌控軍隊權力的主要途徑。
講武堂對於培養忠誠之士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承乾看來,一支軍隊僅僅擁有強大的戰鬥力是不夠的,忠誠才是其靈魂所在。
講武堂不僅僅是傳授軍事技能的地方,更是培養忠誠和愛國情懷的搖籃。
在這裏,學子們不僅學習武藝和兵法,還接受著大唐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
李承乾經常親自到講武堂,向學子們講述大唐的輝煌曆史,強調他們肩負的保家衛國的重任。
通過這些教育,學子們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將對大唐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融入到血液之中。
在李承乾一統遼東之前,這片土地上的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不同的部落、族群之間存在著矛盾和衝突。
哪怕是現在一統,這些矛盾衝突實際上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講武堂的設立,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平台。
在這裏,他們摒棄了地域和族群的差異,共同為了一個目標,保衛大唐,效命太子為己任。
通過在講武堂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戰友情誼,形成了一個緊密的集體。
這種凝聚力不僅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有助於整合遼東的地方勢力,促進了遼東地區的團結和穩定。
李承乾深知,隻有將遼東的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遼東的長治久安,而講武堂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
講武台校場的高台上。
當李承乾給學子們灌輸了一番雞湯後。
眾多學子麵色潮紅,激動不已。
紛紛高呼:“願為太子殿下效命!願為大唐效命!”
聲音響徹雲霄,氣勢磅礴。
雞湯這東西,李承乾不要太多。
每次來講武堂,都不帶重樣的。
從講武堂出來後,李承乾又去視察了兵器作坊和工廠。
兵器作坊內,爐火熊熊,工匠們正在精心打造著各類兵器。
李承乾拿起一把新鑄造的長刀,感受著它的重量和鋒利度,對工匠們的技藝表示讚賞,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證兵器的質量。
遼東的工廠集群,是目前遼東軍備以及各方麵的重要保障,足有上萬匠人各司其職。
李承乾詳細詢問了生產進度和工匠們的生活狀況,匠人又或者說工人,是是遼東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
不僅是男性,還包含了大量女性。
紡織工廠中,幾乎清一色的全是女子。
工坊內,一排排木質紡織機整齊排列,女工們熟練地操作著紡織機,五彩的絲線在紡織機間穿梭,不一會兒,一匹匹精美的布料便在她們手中誕生。
李承乾詢問女工們的工作情況和薪資待遇,女工們紛紛表示,在這裏工作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學到一門手藝,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
為了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李承乾還在工業集群區域設立了專門的物料調配中心。
這裏負責統一采購原材料,根據各個工坊的需求進行合理分配。
同時製定了嚴格的質量檢測標準,每一件產品在出廠前都要經過多道檢測工序,確保質量合格。
在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這塊也沒有落下,工廠內開設有專門的技術學堂,聘請各地的能工巧匠擔任教師,教授年輕學徒各類技藝。
學徒們在這裏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還能在工坊中進行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
忙碌了一天後,李承乾回到神武宮。
此時,蘇定方已經在神武宮內等候。
“何事如此焦急。”
看到蘇定方麵色肅然,李承乾問道。
蘇定方拿出文書遞給內侍文忠,沉聲道:“殿下,陛下詔令,命殿下三月內班師回朝,返回長安參加慶功宴。”
李承乾聞言,麵色平靜從文忠手中接過詔書翻閱。
對此,也沒有什麽好意外的。
作為大唐太子,李世民不可能說讓他一直待在遼東。
李承乾自己也沒有打算過一直待在遼東發展。
遼東雖大,可比之整個大唐來說,還是不夠看的。
再說了,作為太子,他是大唐未來的繼承人,難不成還真要放棄太子位,在遼東自立為王,然後去開啟一場內戰,重走爭霸天下的路子?
那樣耗費的時間跟精力太大了,對於大唐的百姓來說,也是極其沉重的打擊。
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除非是萬不得已,沒有退路,不然李承乾是不會走舉兵造反的地步。
“詔書的消息,已經傳開了?”
李承乾隨口問道。
這次的詔書,走的是驛站通傳。
遼東驛站跟大唐驛站相同,歸屬於兵部旗下,所以首先收到消息是蘇定方。
詔書一般分為兩類,密詔跟傳詔。
所謂密詔,那就是詔書內容嚴格保密,隻能是特定之人才知曉。
還有一種是傳詔,詔書內容會隨著驛站傳遞而進行通告,詔書本身更多是形式上的流程。
“是的,殿下,消息已經傳開。”
蘇定方回道。
李承乾微微沉吟,知道李二這次的傳詔,幾乎是相當於最後通牒了。
如果不接,依舊停留遼東。
長安那邊,下一步朝廷討論的重點,就在於廢太子事宜了。
“先前讓準備的,都準備得如何了。”
思索一番後,李承乾開口問道。
蘇定方神色堅定:“回殿下,都已準備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