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晉王還是個孩子啊

字數:9258   加入書籤

A+A-


    武曌輕輕點頭,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說道:“正是。太子在洛陽開辦紡織廠,研製新紡織機,還大量種植棉花準備製造棉布。”
    “這看似隻是民生之事,實則暗藏乾坤。一旦成功,百姓皆能穿得上新衣,這等功績,足以讓太子的聲望如日中天。”
    “晉王,這其中的利害,你可曾細想?”
    李治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我明白這是太子收買民心之舉,可這與我們又有何關聯?”
    對於現在的李治來說,在他的心裏,早已經是加入到皇位的爭鬥中。
    因此不管是魏王還是太子,都是他的敵人。
    武曌嘴角微微上揚:“晉王,這其中關聯大著呢。如今朝堂局勢微妙,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較量。太子有霹靂火在手,又在民生上大做文章,已然占據了不少優勢。”
    “但我們若能在這紡織一事上有所作為,不僅能削弱太子在民生方麵的影響力,還能向陛下展示你的治國才能和對百姓的關懷。”
    武曌循循誘導,讓李治在奪嫡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便是我們的機會啊。”
    李治有些疑惑,撓了撓頭,問道:“可具體該如何做呢?”
    “這可是紡織廠,據說所產生的利益,相比之煤炭廠還要更高。”
    “太子不會輕易放手的。”
    “又怎麽會給我。”
    武曌聽到這話,手指輕點李治額頭:“呆子。”
    “你覺得太子,真的是為了錢財嗎。”
    李治還是不懂:“難道不是嗎?”
    說著還分析道:“父皇拿走了太子的煤炭廠,太子心裏肯定很不願意,但現在這情況,又不能強行把煤炭廠拉回來,跟父皇翻臉。”
    “所以這才想到了紡織廠,用紡織廠的利潤,來彌補失去的煤炭廠。”
    “他這是為了”
    說到這裏,李治沒再繼續說了。
    意思很明顯,太子要這麽錢財幹嘛,自然是招兵買馬,擴充軍備,跟父皇一決雌雄啊。
    不僅是他這麽快,大家都是這麽看的。
    武曌心下歎息。
    如果不是沒有選擇,她是真不想跟太子對敵。
    可是現在,已經是站在了對立的立場上。
    有時候武曌也很不理解,為什麽太子要這麽做。
    以太子現在的情況,明明可以安穩的繼承皇位,但偏偏要選擇跟陛下,跟世家為敵。
    隻是在心裏,對於太子這樣的行為,武曌很是欽佩。
    甚至想著,如果有朝一日,她掌大權,自當也是要如此做。
    “太子不是為了錢財。”
    武曌語氣很肯定。
    李治疑惑:“不是為了錢,還能是什麽。”
    武曌有些感慨:“太子是為了百姓,是為了大唐。”
    這麽說,感覺有些可笑。
    但卻是真的。
    別人不懂,可武曌能懂。
    因為當初,她也這麽想過。
    感同身受。
    李治有些沉默。
    不知道怎麽麵對這個問題。
    這麽一看,好像太子才是君子,而他則成了小人。
    李治自然不想當小人。
    武曌明銳的感覺到李治情緒變化,趕忙安慰道:“太子這是借勢,以功德傍身,讓陛下無從下手。”
    李治有些勉強的點點頭,同意了這個說法。
    “那我們應該怎麽做?”
    武曌緩緩坐直身子,雙手輕輕交疊在身前,不緊不慢地說道:“太子在洛陽推廣棉花種植,建立紡織廠,我們為何不能在長安也如此行事?”
    “長安乃大唐都城,人口眾多,需求巨大。若能在長安建立紡織廠,推廣棉布,這惠及的百姓數量將極為可觀。”
    “且這還能促進長安的經濟發展,增加朝廷的賦稅收入。”
    “晉王,這可是一舉多得之事。如此一來,你便能在父皇麵前展現出你的能力與擔當,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支持。”
    “隻需要晉王去跟陛下進行匯報,陛下本來就心動,自然會應允。”
    李治下意識問道:“太子那邊.”
    話沒說完,就停住了。
    如果按照武媚娘說的那樣,太子不是為了錢財而開設紡織廠,推廣棉花種植,那麽就會同意在長安也開設紡織廠。
    “我該怎麽說。”
    略微停頓後,李治問道。
    武曌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此事倒也不難。”
    “你可向陛下提議在長安建立紡織廠,以造福百姓為由。”
    “陛下聖明,定會權衡利弊。”
    “如今大唐正處發展之際,民生之事乃重中之重。”
    “陛下深知紡織廠對長安百姓乃至整個大唐的重要性,若陛下同意,晉王自可毛遂自薦,前往洛陽,麵見太子。”
    “如此一來,功勞自然就落在了晉王頭上。”
    李治縮了縮脖子:“我去洛陽麵見太子嗎。”
    他以前不怕,可現在有些怕。
    心虛。
    武曌道:“晉王自可放心,太子心高氣傲,自然不會為難你這個親弟弟的。”
    李治沉思片刻,覺得媚娘所言有理。
    拋開奪嫡的心思不談,他跟太子之間,關係還是很不錯的。
    現在也不是他參與的時候,也沒做過什麽地不起太子的事情。
    所以也不需要擔心什麽。
    ——
    次日。
    陽光明媚,金色的光輝灑在皇宮的每一個角落。
    李治早早地便來到了皇宮,等著君臣議事結束。
    不多時,內侍張阿難過來。
    “晉王,陛下召見。”
    李治隨著內侍張阿難走了進去。
    屋內。
    隻見父皇正坐在龍椅上,看著案幾上的奏疏。
    “拜見父皇。”
    “免禮。”
    李世民有些疑惑:“稚奴怎的今日又來,是有什麽事嗎?”
    李治有些苦澀。
    他這個當兒子,難道沒事就不能見父皇了?
    最近這兩年,自從成為金吾衛大將軍後,李治就可以頻繁見到父皇。
    可兩年過去了,父皇那邊對自己一直溫和,可再也沒有別的了。
    李治也清楚,在父皇的心裏。
    排在前邊的,是魏王跟太子。
    自己雖也受重視,但比起魏王跟太子,可就相差遠了。
    “稟父皇,是關於紡織廠之事。”
    李世民聞言,頓時來了興趣,道:“哦,稚奴對於紡織廠有什麽想法?”
    李治盡量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父皇,稚奴近日聽聞大兄在洛陽開辦紡織廠,研製出新的紡織機,還大量種植棉花準備製造棉布。”
    “稚奴認為,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長安作為大唐都城,人口密集,對布匹的需求極大,也可效仿此舉。
    “如此一來,不僅能讓百姓穿得上便宜的新衣,還能帶動長安的經濟繁榮,增加朝廷的賦稅收入,實乃利國利民之舉。”
    說話之際,李治暗暗觀察父皇的表情。
    李世民聽後,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思索。
    此舉雖有造福百姓的初衷,但也難免有與太子爭功之嫌。
    要知道太子那邊可是放出了話,紡織廠不會比煤炭廠利潤更少。
    李世民雖然不覺得,但也知道,一旦真如太子說的那樣,賺取的錢財肯定不會是少數。
    隻是這等好事,太子會同意嗎。
    思索間,李世民看向李治。
    此刻,李治的臉上滿是認真。
    這讓李世民不覺得,晉王是為了去奪取太子的紡織廠。
    畢竟對於晉王來說,沒有意義。
    所以,晉王真的是為了長安百姓,乃至於大唐百姓著想。
    沉思片刻,李世民緩緩說道:“稚奴,你所言之事,朕也有所耳聞。”
    “隻是這紡織廠的建立,並非易事。”
    “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最為關鍵的紡織機。”
    “如今這些都在太子手中,你可有解決之法?”
    “再者,此事若處理不當,恐會引發你們兄弟之間的矛盾,你可曾想過?”
    李世民就差沒明著說,這事跟他沒關係。
    其實李世民也不是沒想到在長安也搞紡織廠,但又擔心太子那邊不同意。
    已經搶了煤炭廠,現在又搶紡織廠,怕是太子要翻臉。
    如今這局麵,李世民也不想跟太子直接鬧翻,還是希望能夠和平解決的。
    不想廢太子,也不想太子太過於勢大。
    李治心中一緊,但他早有準備,連忙說道:“父皇,稚奴願前往洛陽,向大兄討要紡織機。”
    “大兄心懷四海,天下百姓,自然是想推廣棉花種植,大力發展紡織廠的,對於稚奴的提議,想來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李世民聞言,深深看向李治。
    試圖從李治的眼神中探尋出真實的想法。
    不過看到的,都是真誠。
    或許李治根本就沒想太多。
    終於,李世民緩緩說道:“稚奴,你能心係百姓,朕很欣慰。此事朕準了。”
    “不過,這件事,朕可沒有詔書給你。”
    不給詔書,意味著李治前往洛陽,完全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了。
    李世民倒不覺得有什麽危險。
    都是親兄弟,太子不會怎麽做的。
    在太子沒有腿疾之前,跟稚奴的關係,可是一直很要好的。
    現在爭鬥方麵,也是在青雀跟太子之間,還不至於牽扯到稚奴身上。
    李治躬身作揖:“是,父皇。”
    ——
    洛陽城。
    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座古老的城市,因為太子的到來,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洛陽雖然是大唐東都,對比其他地方來說繁華昌盛,可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街道狹窄逼仄,每逢車馬通行便擁堵不堪。
    排水係統陳舊落後,一遇雨天便汙水橫流,百姓苦不堪言。
    治安管理也存在漏洞,時常有盜竊、鬥毆事件發生,影響百姓生活。
    因是天下之中,靠著大運河,自五湖四海來的三教九流繁多複雜。
    尤其是貧富差距極大。
    而李承乾自掌控洛陽以來,下達了諸多政策。
    首先就是城市建設了。
    這一方麵,還是跟先前長安的法子差不多,征集洛陽各坊大量徭役,讓洛陽百姓修建自己家門口的渠道。
    整個城市的排水排汙重新打造。
    隻是水泥這塊,暫且剛成立水泥廠,還不能大量打造水泥路。
    治安這塊,增設大量治安司。
    洛陽每個坊,每個街道,都設立治安司進行管轄。
    一口氣,就增設大大小小一百二十個治安司。
    每司約莫七至十二人,加上其他人員,便是兩三千人。
    人員的挑選,自然是退役的將士優先。
    也算是解決了大量就位問題。
    再就是成立大量的工廠了。
    紡織廠是一方麵,其他的工廠也不能少,包括附帶的技術學堂。
    整個洛陽城所有百姓,好像一下子就都能找到事情做了。
    閑散遊民幾乎盡皆消失不見。
    這也極大的減少了治安的壓力。
    商業發展這塊,李承乾充分利用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毗鄰大運河的交通優勢,大力拓展貿易路線。
    並且組織人手對大運河的航道進行了全麵勘察與疏通,清除了河道中的淤積泥沙和暗礁,確保商船能夠暢通無阻地往來。
    同時在洛陽城外,開始新建多個大型碼頭,以作商用。
    為了活躍市場,李承乾推出了一係列商業扶持政策。
    對於有南市、北市和西市這三個市集,都設置更多市壁師職位。
    市壁師也可稱為市師,主要負責市場管理工作。
    新增市壁師更多權力,主要在於負責規範市場秩序,打擊欺行霸市、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為商家和百姓營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
    除此之外,李承乾招聘人員成立洛陽報。
    洛陽報的內容,主要是以商業動態為主,讓商品數目,價值更加清晰化。
    而對於各市集內的店鋪,更是強製規定,所有貨物必須都要明碼標價。
    這年頭,同樣的東西,每個人買的價格都不同。
    乃至於為了保密價格,還發明了許多議價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袖中搭手談價。
    聽起來很有意思,然而對於百姓,尤其是不懂行的人來說,就是吃虧。
    明碼標價,才是流動最快的方式。
    至於最受關注的紡織廠,因為棉花供應不足,實際上還屬於是個空架子。
    是以李承乾開始對洛陽周邊,乃至於更多地區,強行推廣棉花種植。
    對於種植這樣新興的棉花,其實很多百姓還是抵觸的。
    李承乾早有安排。
    但凡所種植的棉花,均以太子名義全部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