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貞觀第一大案
字數:8262 加入書籤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阻礙他完全掌控洛陽的是誰?
是李世民。
是洛陽城裏那些三教九流,坑蒙盜匪?
不,都不是。
李世民鞭長莫及。
三教九流,小偷小盜的,在軍隊麵前不值一提。
最麻煩的,就是洛陽城內的世家。
他們盤踞洛陽已久,根節錯綜複雜。
洛陽城內的買賣,店鋪,房宅,幾乎都要被壟斷了。
當時李承乾想在洛陽城內購置一批店鋪,卻發現幾乎大多數地方,都是同一家主人。
這條街是陳家的,那條街是張家的。
轉頭的另一條街,是孫家的。
不是幾個店鋪,而是整整一條街道的鋪子,甚至一個坊內,幾乎過半的宅子,都是一個家族的人。
隋朝到唐朝的改朝換代,嚴格意義上來說,並非是發生的階級變幻。
也就是說,從漢末至今,多少家族,巍然屹立。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琅琊王氏跟陳郡謝氏,哪怕是沒落,那也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當清楚這些情況後,李承乾就明白。
如果有人想搞事,搞事的肯定就是洛陽城內這些世家。
其中,最大可能的就是長孫家。
他的娘家。
所以,一開始進入洛陽城前,李承乾就已經在暗中開始進行收買了。
不管多大的家族,族內都有數不清的矛盾跟差距。
隻需要多耗費點心思,總是能找到人的。
況且當時他的太子位還沒廢,暗中拉攏一批,很是簡單。
現在被廢了,急的不是李承乾,而是那些收了李承乾好處的人。
因為一旦暴露,就很難在族內生存,不如是一條道走到黑。
當長孫無忌的信抵達洛陽,消息就上報了。
後麵的情況,自然也一一報了上來。
次日。
微微有些烏雲,遮蔽了火辣的日光。
洛陽城內最大的青樓中。
多數世家代表齊聚。
前堂歡聲笑語,賓客頻繁。
後院則是一片寧靜。
長孫家的幾個族老麵色不悅。
畢竟他們年紀大了,對於青樓興趣不大了,多是年少風流,上了年紀就有心無力。
對於世家子弟而言,都是過了紅塵關的。
畢竟再是好玩,也已經玩膩了。
“怎的選了這等地方,實乃有傷風雅。”
一人麵露不悅,沉聲抱怨道。
堂前坐著的皆是洛陽世家的年輕一輩代表,聞得此語,其中一名身著華錦長袍、麵容俊朗的公子哥輕哂一笑,說道:“孫老,這煙花之地雖非大雅之境,卻也最能叫人放鬆。”
“且此處人多嘴雜,魚龍混雜,咱們在此商議要事,反倒不易叫人察覺。”
“你老就暫且莫要計較這些了,今日我等齊聚於此,可是有天大的事要相商。”
被稱作孫老的族中耆宿冷哼一聲,便不再言語。
這時,長孫家的一位中年男子站起身來,此人目光如鷹,氣勢沉穩,正是長孫家在洛陽頗具話語權的管事。
他環視眾人,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列位,如今天下局勢動蕩,廢太子李承乾擁兵自重,竊據洛陽,公然忤逆陛下。”
“陛下已點齊大軍,不日便要兵臨城下,圍剿逆賊。我等身為世家,食君之祿,理應為君分憂。長孫司徒亦有令,著我等聯合起來,共討李承乾。”
陳家的一位老者眉頭微蹙,緩緩開口道:“話雖如此,可那李承乾手握重兵,麾下將士亦非泛泛之輩。我等世家雖有些許勢力,但若與之抗衡,恐是力有未逮。”
“貿然行事,萬一事敗,隻怕會累及家族啊。”
對付廢太子李承乾,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
現在洛陽城的情況,誰還不知道呢。
廢太子極其強硬,容不得半點貓膩,那些糧商,便是最好的見證。
多少頗有錢財的大糧商,想要借此機會發一筆財,卻被廢太子無情抓捕,有些叫囂得厲害的,店鋪都被抄了。
不開門營業,抓。
借口說沒糧食的,抓。
膽敢漲價者,抓。
抓了這麽多糧商,世家這邊卻沒有人敢出來說話。
倒也不是沒有,但凡敢說的,現在也在大牢裏麵了。
對於這些生活在洛陽的小家族來說,他們是真心不想參與到陛下跟太子的爭鬥中去。
因為對他們來說,隻要不參與,最後不管是陛下贏了還是太子贏了。
他們生活依舊。
不會因此多幾分錢財權勢,亦是不會少幾分。
那這樣又有什麽意義呢。
就算有功勞,那也是大家族的功勞,跟他們有什麽關係。
“陳老,您有所不知。”張家的一位年輕子弟眼神中透著自信,搶話道,“洛陽城中諸多守將,皆出身於我等世家。隻要我等世家齊心協力,曉之以利害,動之以親情,那些守將豈會再死心塌地追隨廢太子?”
“屆時,我等裏應外合,助陛下大軍入城,平叛之事易如反掌。”
“此乃我等立功的良機,若能成事,日後我等世家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必能更上一層樓,榮華富貴唾手可得。”
這話聽起來很振奮人心,可能站在這裏的,哪個不是人精。
“話雖如此,可也不可掉以輕心呐。”
孫家的一位老者撚著胡須,滿臉憂色:“李承乾既敢據守洛陽,豈會毫無防備?我等欲策反守將,還需謹慎行事,切不可叫其察覺我等意圖,否則一旦打草驚蛇,後果不堪設想。”
長孫家的中年男子神色凝重,不慌不忙道:“這一點我亦有考量。”
“我等可先遣族中與那些守將關係親厚之人前去接觸,旁敲側擊,探其心意。若見其有動搖之態,再許以厚利,曉以大義。”
“且我等可多管齊下,一麵策反守將,一麵在城中散布流言,以亂其軍心民心。”
卻有人害怕:“萬一事敗,也不知道廢太子會怎麽對付我們。”
“那刀劍可是不長眼的。”
張家的公子哥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怕些什麽!”
“如今李承乾才是叛國之賊,我等助陛下平叛,乃大義之舉。”
“況且我等謀劃周詳,又有眾多世家聯手,豈會輕易敗露?”
“事成之後,陛下必當重賞我等,又怎會降罪於我等?”
“退一萬步講,若我等按兵不動,待李承乾在洛陽站穩腳跟,我等這些世家遲早會被他清算,到那時才是大禍臨頭。”
“大家好好想想,廢太子的新政,在遼東是如何實施的,那麽多的貴族,全都被他搞的那個大審查所抓捕,硬是沒留半點。”
“要是太子在洛陽這麽一搞,請問在坐的諸位,誰能受得了?”
眾人聽了,皆陷入沉思。
太子在遼東搞的那些事情,聽起來真是叫人害怕,那可真是直接掘世家的根基。
要是在洛陽這麽搞一遭,在坐的世家,大概是沒人能逃過的。
倒是因為這事,先前太子那邊倒是說過,不會用來對付大唐世家,隻是對外邦的手段。
說是這麽說,可真能信嗎。
就在大家以為,要同氣連枝的時候。
偏偏一直默不作聲的王家老者緩緩起身,長歎一聲道:“諸位所言雖有理,可我王家終究家小業微,根基皆在洛陽。”
“一旦事敗,那李承乾必惱羞成怒,我王家上下豈有活路?”
“再者,那李承乾手中握有霹靂火,此乃連陛下都忌憚不已的攻城神器。”
“想當初,太子征討高麗,便是倚仗這霹靂火,勢如破竹,攻無不克,輕鬆蕩平高麗,而後又連下新羅、百濟,一統遼東之地。”
“如今陛下大軍遲遲未發,想必也是忌憚這霹靂火的威力。我王家實在不敢貿然行事啊。”
此言一出,堂中頓時一片寂靜。
霹靂火的名頭,便是成就太子的豐功偉績。
這可是陛下都羨慕的好東西,組建了火藥司,召了那麽多高門大道,前些日子還有魏王懸賞。
可到現在,也沒聽說弄出來。
還是隻有太子掌控。
要是大軍攻城,被這霹靂火一炸,陛下的大軍,恐怕要真打下洛陽,也怕是要很費勁吧。
當然,即便是說太子有霹靂火,眾人也沒覺得陛下會輸。
隻是看耗費多少罷了。
張家的公子哥麵色一沉,冷笑道:“王老伯,話可不能這麽說。如今我等世家聯合,本就是為了共同的利益。”
“若你王家置身事外,坐享其成,日後我等事成,又怎會容你王家繼續在洛陽城中逍遙?”
王家老者麵露難色,拱手道:“張公子,並非我王家不願出力,實乃我王家實力微薄,實在擔不起這等風險。還望諸位體諒我王家的難處。”
陳家的年輕一輩代表也開口道:“王老伯,您若此時不參與,日後李承乾若是知曉,定會認為您王家與我等是一夥的,到時候您王家同樣難逃一劫。”
“況且,如今陛下聖明,大軍壓境,李承乾覆滅隻是遲早的事。您又何必為了一時的安穩,而將王家置於萬劫不複之地呢?”
孫家的老者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王老弟,我等都是在洛陽城紮根多年的世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你王家若是不參與,我等為了確保計劃周全,也不得不防著你王家。”
“到時候,可就別怪我等不念往日情分了。”
王家老者聽著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逼迫,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心中滿是苦澀。
他深知,如今自己已無退路,若不答應參與,王家在洛陽城怕是再無立足之地。
沉默良久,王家老者長歎一聲,無奈道:“罷了罷了,我王家便隨諸位一同行事吧。隻是還望諸位在謀劃之時,能多為我王家考慮一二,盡量減少我王家的風險。”
長孫家的中年男子微微頷首,說道:“王老伯放心,我等自然會統籌兼顧,不會讓任何一家世家獨自承擔風險。如今我等既已達成一致,便需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共克難關。”
“大家回去後,務必按照計劃行事,切不可有絲毫懈怠。”
——
洛陽宮城裏,燭火搖曳,光影在牆壁上搖曳不定。
洛陽都督柳懷瑾一身戎裝,神色肅穆,雙手捧著一份名冊,恭敬地呈遞給坐在主位上的李承乾。
旁邊內侍文忠上前接過,而後轉交給李承乾手上。
李承乾微微挑眉,目光掃過那泛黃的紙張,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弧度。
“柳都督,你確定這上麵的人,皆是可能反叛本王的世家之人?”
柳懷瑾拱手道:“殿下,卑職已派人仔細查探,這些人皆出身世家,且在洛陽城內占據要職。近日來,他們暗中往來頻繁,似有不軌之心。”
“尤其是長孫家、張家等幾家,更是與城外朝廷勢力有所勾結,意圖裏應外合,打開城門,放朝廷大軍入城。”
李承乾嘴角淡笑,沒有回答,而是翻看文冊看了起來。
名字不算多,大約有數十人。
上麵每個人還標注了出身,資曆,以及現居何職。
簡單看了看後,李承乾開口道:“柳都督這名單還算比較嚴謹,就是這人數.”
柳懷瑾以為是李承乾說人數太多,連忙解釋道:“殿下,這些人卑職絕對沒有私心暗害,皆是仔細打探得來,之所以有這般多人,是因為洛陽城內世家太多。”
“以至於各個要職內,皆有世家之人,他們生得何種心思卑職不得知,然卻不可不防啊。”
見李承乾不語,柳懷瑾繼續獻策道:“殿下,這些世家盤根錯節,勢力龐大,若是貿然動手,恐生變故。”
“卑職以為,可先將這些人調離要職,再慢慢剪除他們的羽翼,如此方能穩妥。”
李承乾嗬嗬一笑。
“調離要職?他們豈會乖乖聽話?”
“以孤看來,不如直接將他們一網打盡。”
“且你這名單,也著實單薄了些。”
說到這裏,李承乾微微一頓,吩咐道:“文忠,把名冊給柳都督看看,畢竟也需要柳都督好生配合。”
文忠低頭道:“是,殿下。”
說完,拿出另一份名冊,交給柳懷瑾。
柳懷瑾有些莫名的接過名冊。
很厚。
翻看一看,洋洋灑灑怕是有兩三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