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國喪
字數:3552 加入書籤
唐代帝王喪葬禮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喪葬禮製中發揮作用,為後來的唐代喪葬禮製奠定了基礎。
到了唐代,孔穎達、虞世南曆時五年,才修訂了帝王喪葬的禮製,帝王喪葬禮製達到了曆代的巔峰。
大唐帝王喪葬禮製的具體內容包括:儀式流程、器物用具和色彩風格等。儀式流程包括臨終、入殮、治喪、出殯等環節。
器物用具包括各種祭祀用品、棺材、墓誌等;色彩風格則以白色為主色調,代表純潔、孝順和哀思。這些具體內容都蘊含著對孝道的體現和道教信仰。
先是選好陵寢、設置靈堂、安排遺體。程序結束後,便是招魂、準備陪葬品,陪葬品按照特定法則進行規格擺放。
儀式舉行完畢後,所有大臣、黎民、文武官員、後宮妃子都要前往停靈房為皇帝守靈。
李世民態度跟上一世一樣,有兒子服其勞,他隻需要換上孝服,帶著百官好好守靈即可。
而上一世手忙腳亂的李承乾,此次也是指揮若定,命弘文館“館主”-褚遂良侍書,專司草擬國喪行文。
命年高德劭,致仕在家的永興縣公虞世南為國喪正使,司空-長孫無忌副之,帶領禮部、宗正寺、內侍省處理各種事務,李承乾負責居中調度。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在萬壽原的問題上,卻出現了分歧。
李淵的陵墓-獻陵,選址在渭北高原的徐木原,這沒有異議。
但厚葬,還是薄葬,卻成了爭論的焦點。
李世民自詡孝子,再加上玄武門一事,對父親有些小愧疚,自然是希望厚葬的,這也是他唯一能彌補父親的地方。
可拄著拐棍的虞世南,卻是堅決反對,他認為國家還不富裕,且邊境還在打仗,大興土木隻能是增加百姓的負擔,皇帝不能為了他自己盡孝,便置天下的百姓於不顧。
“胡扯!沒有上皇就沒有朕,沒有大唐!厚葬怎麽了,朕富有四海,這點權力還沒有嗎?”
而見皇帝又犯了脾氣,侍中-魏征也起身附議。
“既然陛下知道這天下是自己的,百姓都是你的子女,就應該更愛惜才是。”
上了頭的李世民,哪裏還管身份,當即質問魏征,他的父親是薄葬,還是厚葬。
這麽問,即便是君王,也是有些過分的,畢竟死者為大。
可魏征不愧是第一直臣,竟然直接了當的回了皇帝,他父親去世時,其還在做唐軍的俘虜,是妻子變賣了幾間草屋,請鄉鄰幫著下葬的,下葬時隻有一具薄薄的棺材,無任何陪葬品。
嗯,聽到魏父下葬時這般寒磣,李世民也不好再發火,隻是在階上踱步。
“魏征的父親,是沒有錢財置辦陪葬,所以沒人會笑話魏征。朕身為天子,若是薄葬父皇,世人會怎麽說,曆史會怎麽評價朕。”
適時,中書侍郎-岑文本也適時的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本要奏。”
岑文本認為漢朝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漢朝厚葬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皇帝和貴族們在死後,往往會有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金銀財寶、美食佳肴,甚至還有活人陪葬。
這種厚葬的行為,無疑給漢朝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再者,厚葬行為還影響了漢朝的軍事力量。為了準備厚葬,皇帝和貴族們往往會花費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如果用在軍事上,無疑可以增強大漢帝國的軍事實力。
然而,由於大量的財富被用於厚葬,漢朝的軍事力量逐漸衰弱,這也是大漢朝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經濟、軍事上的衰弱,厚葬行為還導致了道德敗壞。漢時,由於厚葬的行為過於奢侈,許多人開始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道德的約束。這種道德的敗壞,無疑會使分配不均衡,並近一步的激化矛盾。
而到了光武帝時,光武帝留下遺照: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製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漢明帝也是遵照光武帝的遺命,於同年三月,葬劉秀於原陵。而近千年來,也未聞有詬病明帝薄葬父親為不孝者。
岑文本是個人精,引古喻今,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聽到耳朵裏,就是比魏征、虞世南要直筒子話要舒服,李世民的臉色當即有了好轉。
但李承乾卻有些疑惑,他清楚的記得,是虞世南一再勸阻父皇才不情願納言的,沒這位中書侍郎的事啊!
是什麽改變了?難道是因為他,導致與過去不一樣了?
抿了一口茶,李世民又看向房玄齡。
“玄齡,你怎麽看!”
房玄齡當即拱手表示讚同薄葬,但也不太薄也,便依照光武帝的原陵製度來,封土為陵。同樣都是開國皇帝的建製,也不算委屈了先帝。
嗯,李世民點點頭,再看向李承乾。
“高明,朕聽說你也在搞工程,你怎麽看?”
我閉著眼睛看!
幹啥啊!我不就是挖了兩條溝渠麽,搞得跟我造反了似的!
你對魏征不滿,你衝他發去啊,跟我撒什麽氣!
心中吐槽了一番,李承乾附議:“房相之言,老成謀國,兒臣並不無異議。
但方才,七叔在外問兒臣,先帝大行,父皇是否允許諸王進京奔喪,兒臣不知道該怎麽回!”
你不是無處發火嗎?
行,咱給你找一個。漢王這個頭,不打不小剛剛好!
七叔啊七叔,你也可別怪我賣你,咱倆這算一報還一報!
而聽到“進京奔喪”這個詞眼,李世民李世民的臉上明顯閃過一絲殺氣。
“兒子給老子奔喪,天經地義!景仁,你去草詔,命諸王進京。”
岑文本領命的同時,還不著痕跡的看了李承乾一眼,心中暗道,太子果然高明,這一手禍水東引,直接把魏征、虞世南救了,陛下現在哪裏還會與他們計較,心思怕是都要用在進京的諸王身上。
這麽高明的辦法,是長孫無忌教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