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老毛病!
字數:3333 加入書籤
在尉遲府喝的不少,李承乾回宮便睡下了,連故事都沒孩子們講。
第二天起來,頭還隱隱作痛。蘇蓉遞了一杯水過來,說是孫伏伽一早就等在前麵了!
孫伏伽?
李承乾換上衣服,簡單的洗漱一下,便回到了顯德殿。擺手示意免禮,有事趕緊說。
“殿下,傅奕被下獄了!”
“為什麽呢?”
“還不是他老毛病又犯了!”
南北朝以來,佛教盛極一時,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數與日俱增。
但傅奕素不信佛,輕視僧尼,別人崇拜佛像,他卻不以為然,認為石象為磚瓦之用,保佑不了人,更沒把驅禍。
背武德四年,傅奕上奏《請廢佛法表》,請求廢除佛教。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顧佛教傳入華夏之前的情況:竊聞八十老父,擊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為樂。耕能讓畔,路不拾遺。孝子承家,忠臣滿國。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儔,相來羽翊。乃有守道含德,無欲無求。寵辱若驚,職參朝位。
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井然有序,天下儼然,便是因為尊道崇儒,而無胡佛故。與此同時,他還列舉了,提出了十一條建議:其一,是青壯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減損戶口。這是違了天地之化,背陰陽之道。
其二:西域諸國兵員雖少,皆得紹其王業,據其土地,自相征伐,屠戮人國,今大唐丁壯僧尼二十多萬,應其結胡法,足得人心,應防其不測。
其三:三是佛門廣致精舍,甲第當衢,虛費金帛,而諸縣百姓孤老貧民,無宅甚多。不益國,不益家,不益地方大治。
其四:僧尼表裏不一,具財斂錢,財產眾多,揮霍浪費,蠶食地方錢糧,以至橫死者多矣。
其五:斷僧尼崌貯則百姓豐滿,將士皆富,禮佛不得尊豪,設齋不得富貴。
其六:帝王不崇信佛門則“大治、年長”,信佛則“虐政、祚短”。並以梁武帝為例。
其七:建議將周孔之教封送西域,以抵製佛門思想的流傳。
其八:視佛經為邪說,稱其為“家鬼”。佐世治民,惟《孝經》一卷,《老子》二篇,不須廣讀佛經。
其九:隱農安近,市廛度中,國富民饒。
其十:帝王受命皆革前政,不受神佛幹擾。
其十一:直言忠諫,古來出口,禍及其身,君主要虛心納諫,不必篤信因果。
傅奕所上的“益國利民”十一條,大部分是主張限製佛門的發展,同時也是他經國治世的見解,高祖當年對之大加讚賞。
先帝呢,本來是要全麵推行的,但當時的太子建成篤信佛門,與佛門高僧多有往來,故為佛門做保,而陛下呢,也欠過佛門的人情,為了還這個人情,便附和了建成,所以傅奕這次限佛論,並沒有成功。
到了武德七年,傅奕再次上《請除釋教疏》,主張禁斷佛教。他在奏疏中,又提出了“生死壽夭,由於自然”觀點。他認為,佛門亂儒教,與皇權為難,是幹涉國家統一的障礙。
先帝呢,最是看重皇權的穩固,傅奕的這次上疏引起了他的注重,遂詔令百官議論除佛之事。
而朝臣中信佛者較多,再加上曆史上有兩次滅佛失敗,而國家大亂的例子,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滅佛。因為在他們看來,不滅,未必會出事,滅了,就一定會出事,如此為何要冒這個風險。
當時的朝中,隻有太仆卿張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張。
但他們倆卻受到了當時的中書令-蕭瑀的為難,蕭瑀認為,佛教不僅是為了治天下而產生,也並不比儒學差,陳經敦勸善以誘賢,製戒律禁惡以懲罪。
還說,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置嚴刑。
但傅奕不畏權勢,與蕭瑀唇槍舌劍,據理力爭:禮本事於親,終於奉上,此則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其瑀之謂矣!
蕭瑀呢,沒懟過傅奕,隻能合十雙手說:地獄所設,正為是人。
先帝呢,是討厭沙門的,認為他們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變,托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息,聚積貨物,苟避征徭,不守戒。又見寺院鄰接廛邸,溷雜屠沽,他認為傅奕說的很有道理。
但當時朝局並不穩固,戰事沒有休停,朝廷還有很多大事要做,沒法消耗大精力,去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滅佛之事,便在武德朝不了了之。
在玄武門之變前,傅奕也不知道怎麽想的,竟然向先帝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他這一說不要緊,先帝當真了,還把陛下叫到了宮裏,將讖語交到陛下手中,詰問他是不是要謀反。因為當時東宮與秦王府之爭水火不容,從前朝到後宮都是他們廝殺的戰場。
陛下爭位之心,先帝心裏是明白的。但他為了作為天下,不得不帝王製衡之術,用陛下來牽製建成。也是借題發揮,把陛下好一頓收拾。
再往後,又有元吉在先帝麵前搬弄是非,屢次陷害陛下,這才把矛盾激化到無可調和的地步,以至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事後,用傅奕自己的話解釋,他是想讓先帝知道,天命在秦王,不在建成,是想勸先帝順應天命,改立儲君,他的心裏是向著陛下的。
當然,事情的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的,沒人知道。但不久後,陛下以傅奕年老為由,讓李淳風代替了他,成為太史令。
這麽多年過去了,傅奕也年過八旬,也沒幾年好活了,按理說應該把對佛門成見放下了。
可前幾日,清河崔氏的崔凉,向陛下舉薦了一位胡僧,也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風聲,讓這老頭知道了。昨日,便遞了牌子,進了承慶殿,對著陛下好一頓數落。陛下一怒之下,便將這老頭扔進了大理寺監牢。
八十三的老頭了,孫伏伽是真怕他死在大理寺,所以跑到了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