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開窗理論

字數:2915   加入書籤

A+A-


    對於賈璉的判斷,林如海信了一大半。當初皇帝拋出內閣增補的魚餌,釣的多少人成了翹嘴。
    如此美味的魚餌,林如海差點沒忍住咬上去。承輝帝還特意把沒有動作的林如海叫去,暗示了一番。
    現在林如海初步整頓了督察院之後,事情卻遲遲沒有下文。
    看似這個夏天事情很多,人心很煩躁,實則一直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老了,還沒一個小年輕看的明白。”林如海忍不住自嘲,黛玉在旁道:“父親不必泄氣,眼下的內閣陛下並不滿意。父親總憲督察院時間也不長,沒必要如此心急。時間拖個一年半載的,反倒對父親更為有利。”
    林如海聽罷頗為詫異:“何出此言?”黛玉道:“陛下最終目的是要有能做事的臣子在合適的位子上。這點看看此前的張、孫、李三相便知。父親隻需安於本職,有了成績自然能入陛下法眼。倒是那些上躥下跳的人,陛下未必能看的上。”
    林如海聽了沒有表態,而是先看看賈璉,見他笑而不語,忍不住問:“璉哥兒以為如何?”
    賈璉微微沉吟後開口道;“陛下如何想的固然很重要,但是內閣在滿朝文武中應該是個什麽樣子,更為重要。”
    林如海聽懂了,微微頷首以示認可,黛玉沒聽懂,東張西望的,沒人解釋她也不問。
    賈璉回家後,黛玉才走到林如海跟前請教:“父親,璉哥說的我沒聽懂。”
    林如海寵愛的摸頭殺,語氣和藹的解釋:“你不懂是正常的。本朝內閣的形式,延續自前明,但又有所不同。太祖當初削弱了內閣的權力,形成一個法理上君權無限,實際操作中君權、內閣、勳貴三者之間的平衡。這麽做的原因,那個時候開國勳貴的權勢占了絕對上風,前明以文馭武格局不在,甚至內閣製度都是太祖以個人權威推上去的。”
    “太上皇年間,內閣權力大漲,在太上皇的縱容下,甚至一度壓製了勳貴。當時的政壇,大體上是文官擠壓勳貴的權力空間。當今登基後,延續了此前的格局,文官步步緊逼,勳貴則死死的抓住兵權以抗衡。看似下風,實則旗鼓相當,或者說勳貴的後裔們失去了血性。因為李逆一案,勳貴集團的力量再次被嚴重的削弱。如果形成內閣一家獨大的局麵,假以時日必定難以改變。這也並不符合皇權的利益。”
    見黛玉聽的認真,林如海欣慰的繼續:“內閣增補大概是會過的,但,文官很難獨占兩個增補名額,至少要分出去一個給軍方。具體是誰,看陛下的意思。總之今後無論內閣如何變化,都少不了軍方的一席之地。自秦漢以來,君權與臣權之間的爭奪就一直存在。大體上開國之君憑借個人威望,都能掌握全局,越往後傳,君權越弱。以為臣權,包括了天下士大夫以及勳貴。生長於深宮的守成之君,幾乎沒有機會去培養個人威望。”
    聽到此刻的黛玉似乎明白了一點什麽,抬頭看著林如海問:“今上呢?”
    林如海微微搖頭,沉吟一番:“總的來說,氣運罕見的強,政治手段也屬一流。今上登基以來,先整頓了內閣,接著整頓財政,整頓勳貴,如今又要整頓吏治了。今上所為,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好辦的事情,但卻有驚無險的都挺過來了。本朝有此明君,中興有望。”
    嗯,這評價就很高了。至少比太上皇要高,有點直追太祖的意思。
    “那璉哥呢?父親覺得他如何?”黛玉的問題很突然,林如海頓時陷入了思索狀,好一陣才搖頭:“我看不懂,他的招法總是似是而非。很多時候覺得他太過魯莽了,但結果總是能還算不錯。當初賈家迫於皇權的壓力,放棄的兵權,現在又漸漸的能觸及了。很不簡單!”
    父女二人的議論,賈璉自然是不知道的。
    時間進入七月後,第一件大事就是由內閣建議,陛下認可的預算製度執行細則出台了,刊印之後傳往全國,明年一月起,正式實施。
    此事造成了巨大的反響,今後花錢要先說明都有哪些地方要花錢。對於京官而言問題不大,但對於外官則比較不爽了。尤其是州縣一級的官員,他們的財政權力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事情已經成了定局,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隻能上奏折反抗一下內閣,表達一下不滿情緒,會哭的孩子由奈吃嘛。為了今後的預算能順利通過,先哭再說。
    七月三日,左都禦史林如海上奏陛下,稱治國之本在於吏治,吏治優劣看監督。各省各道禦史,不能整天呆在辦公室,應定期下去,傾聽百姓的聲音,監督基層官員。另請增設一個新的不定期的臨時機構,從全國隨機抽調禦史,不定期的突擊巡視各省,監督各級官員是否存在問題。
    這份奏折造成的反響劇烈,幾乎等於在明晃晃的表示,對過去監督部門的不滿,以及今後必須加強對官員的監督,防止禦史與地方官勾結。
    身為總憲,卻表達了對所有官員的不信任,在這個重視道德的時代,屬於非常嚴重的指控了。
    又是財政預算製度,又是要加強監督,這個官怎麽如此難當啊?
    這一次跳出來的官員就多咯,不單單是外官反對了,京官也都反對。京城的報紙上很多人在大做文章,各種暗搓搓的陰陽怪氣,什麽文官之恥,無度媚上,毫無士大夫的氣節等等,都是衝著林如海去的。
    林如海根本不帶怕的,親自下場寫文章,在《民上報》發表署名文章,跟各路噴子對線。
    京城如此熱鬧,賈璉卻毫無吃瓜的興趣,他現在的注意力在研發司。讓阿讓和曆道行的研發有了新的成活,實驗室內弄出了硫酸,正在進一步謀求一個量產的工藝。對於賈璉而言,這才是真正的大事。隻要解決了火帽,後發槍就不遠了。
    那麽,配套的材料以及金屬加工的工藝,成為了能否實現火帽槍的關鍵。一旦有了火帽,結合新的加工工藝,先搞定火帽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