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敬業的阿湯哥

字數:9451   加入書籤

A+A-


    《碟中諜4》劇組開機,取景地數量之多,創下張辰從影以來的記錄,足足六處——美國洛杉磯,俄羅斯莫斯科,阿聯酋迪拜,加拿大溫哥華,捷克布拉格,巴西裏約熱內盧。
    劇組在洛杉磯拍攝了幾天後,就動身前往莫斯科。
    《諜4》的故事就是從莫斯科監獄開始的,電影都是集中拍攝,一處取景地的鏡頭統一拍,張辰選擇了從莫斯科開始。
    監獄越獄的戲份是在一處真實的監獄中拍攝,但也僅限於此。
    《諜4》一共有三個大場麵,莫斯科紅場大爆炸,爬迪拜塔和最後的裏約街頭拖保險櫃。
    後兩個都可以實拍,但莫斯科紅場大爆炸不可能。
    紅場那是什麽地方,怎麽可能任由劇組折騰,所以這部分,隻能使用特效。
    但純粹的特效,還沒有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無法讓人信服,所以張辰選擇實景+特效的方式,也是目前好萊塢最流行的方式。
    整個爆炸戲份將在溫哥華的加拿大電影公園內完成。
    加拿大電影公園就是個類似橫店的電影拍攝基地,特效團隊早於劇組兩個月就租下了這裏的六個攝影棚,並開始在裏麵搭建用於這場戲份的實景,這在電影製作史上是罕見的大規模場景搭建。
    劇組抵達後,張辰第一時間和艾德蘭見了麵。
    這部電影的特效總監依然是艾德蘭,兩人已經搭檔習慣了,艾德蘭對於張辰提出的要求也能更好的理解。
    艾德蘭領著張辰和主創參觀了攝影棚,“這裏用於拍攝克裏姆林宮的戲份,基本都是1:1還原的~”
    接著他又帶著眾人來到另一個攝影棚,這種模型場景介紹道:“這裏是用於拍攝紅場的爆炸戲的,模型全部按照1:100的比例製作,美術團隊對克裏姆林宮的建築細節進行了精確的研究和複製,包括標誌性的洋蔥頂教堂、城牆和塔樓等元素。
    為了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模型團隊精心設計了場景的透視和比例,使用了多種電影技巧來增強深度感和規模感,燈光團隊模擬了莫斯科的自然光效,包括不同時間的日照角度和強度,使場景更加逼真……”
    “能保證一次性成功嗎?”
    “沒問題,所有的細節我們都考慮到了,爆破時產生的碎片和煙塵都經過精確計算的~”
    從第二天開始,張辰,主創和特效團隊,爆破團隊不斷的開會,完善各處細節,力求一次過。
    開始的幾天,拍攝的都是一些普通戲份,等團隊磨合的差不多後,終於要開拍爆炸戲了。
    像紅場大爆炸這樣的戲份拍起來非常麻煩,遠景需要用到模型拍攝爆炸的物理效果,後期配上CG特效,達到以假亂真。
    近景則需要搭建1:1的真實場景,演員親身表演,再加上後期的特效潤色。
    一個爆炸鏡頭,光是前期搭建就可能需要一個月時間,如果拍攝順利一遍過還好,如果出現錯漏,需要重拍,那還得重新搭建對應的模型,這浪費的時間可就海了去了。
    8號攝影棚中,一張巨大的沙盤中央,按1:100比例複刻的紅場微縮模型靜靜矗立,克裏姆林宮的洋蔥頂、城牆的磚石紋理甚至廣場上的微型長椅都精致入微。
    張辰站在模型旁,手裏捏著對講機,目光掃過圍在四周的各部門成員:“模型爆破隻有一次機會,各部門確認狀態。”
    “攝影組準備完畢~”
    攝影指導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三台高速攝影機分別對準塔樓、城牆和廣場中心點,幀率調至240幀。
    鏡頭已穩穩架在特製軌道上,鏡頭蓋泛著冷光。
    “道具組確認,微型炸藥已按點位埋好,引線串聯完畢,煙霧發生器同步觸發裝置調試完成。”
    道具組長蹲在模型邊,最後檢查了一遍隱藏在城牆縫隙裏的細小組件,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
    張辰抬腕看表,對著對講機沉聲下令:“各部門注意,倒計時10秒——10,9,8……”
    棚內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精致的微縮模型上。
    “3,2,1,起爆!”
    話音剛落,“嘭”的一聲輕響,模型上的克裏姆林宮塔樓率先迸發火光,緊接著城牆段轟然“倒塌”,細小的磚石碎片飛濺開來,白色煙霧迅速彌漫在模型上空,完美模擬出爆炸的層次感。
    高速攝影機捕捉下每一個細節:
    洋蔥頂的傾斜軌跡、煙塵擴散的紋路、甚至微型“人群”的倒伏姿態。
    整個過程不過5秒,卻像慢鏡頭般清晰呈現在監視器裏。
    “停!回放!”
    張辰快步走到監視器前,手指點下回放鍵。
    畫麵裏,爆炸的節奏、煙霧的濃度、碎片的分布都恰到好處,完全符合他預期的視覺效果。
    他忍不住和艾德蘭擊掌道:“漂亮!一次過!”
    攝影指導笑著湊過來:“這模型精度夠高,炸藥點位算得準,想出錯都難。”
    道具組長也鬆了口氣:“多虧前期反複推演,光模擬起爆就練了不下20次。”
    張辰看著監視器裏完美的爆炸畫麵,在筆記本上寫下:“模型爆破鏡頭OK,等待與演員實拍素材後期合成。”
    棚內響起一陣輕快的掌聲,既是對拍攝成功的慶祝,更是對特效團隊的專業性的肯定。
    每一次爆炸戲的成功拍攝都離不開團隊裏特效師、工程師、物理學家和建築專家的共同努力。
    隔天,在8號棚不遠的6號棚拍攝近景爆炸的戲份。
    綠幕架得老高,威亞設備在空中縱橫交錯,道具組正忙著調試最後一組爆破裝置的安全繩。
    張辰拿著劇本在監視器前踱步,眉頭微蹙地看向不遠處正在熱身的阿湯哥:“湯姆,這次爆炸場景咱們用綠幕吧,你站在標記點,威亞團隊會根據衝擊波的軌跡拉拽,後期再迭加上煙塵和碎片特效,觀眾根本看不出差別。”
    阿湯哥停下動作,走到張辰身邊,指了指劇本裏爆炸的段落:“張,綠幕拍不出真實的反應。你想想,當爆炸真正發生時,瞳孔的收縮、呼吸的停頓、身體本能的緊繃,這些細節特效做不到。”
    他頓了頓,語氣堅定起來,“我需要真實的爆炸裝置,近距離感受那種衝擊力和熱度,隻有這樣,鏡頭裏的情緒才是活的。”
    張辰猛不同意:“可這太危險了!上次隔壁劇組隻是小範圍煙火特效,就有人被火星燎到了頭發。
    這次是真實爆炸裝置,哪怕衝擊波差個0.1秒,威亞的牽引節奏沒跟上,你整個人都可能失去平衡摔倒!
    我們有更安全的動作捕捉技術,後期合成的衝擊波連衣料的飄動弧度都能算得精準,沒必要冒這個險。”
    阿湯哥卻搖了搖頭,蹲下身撿起一片地上的道具碎片,眼神嚴肅:“動作捕捉能算準弧度,卻算不準人在生死瞬間的生理反應。
    你還記得我一部的跳樓戲嗎?正是因為站在真實的高台上,那種腿軟的觸感、風灌進衣領的涼意,才讓鏡頭裏的恐懼那麽有說服力。
    這次也一樣,隻有當熱浪真的撲到臉上,耳朵裏全是轟鳴聲,我才能做出最本能的反應——不是‘演’出來的踉蹌,是身體真的被推著往後退的力道。”
    他站起身,拍了拍張辰的肩膀,“相信我,特技團隊已經做了五組模擬測試,威亞的承重和緩衝裝置都加倍加固了,我會和操作員全程保持對講溝通。”
    他轉頭看向道具組組長,“把安全炸藥的劑量調到最低安全值,防護措施加倍,但必須是真實的爆炸。”
    好吧,在阿湯哥的劇組,替身真的掙不到什麽錢,因為很多危險動作阿湯哥都選擇自己做。
    張辰還想爭辯,卻被阿湯哥按住了胳膊:“我知道你擔心安全,但你要相信我,之前幾部,這種程度的拍攝,我都是親自上的。”
    他指了指監視器:“給我五分鍾,讓道具組檢查最後一遍防護,我們試一條——如果效果不好,立刻換替身,我絕不固執。”
    張辰看到了阿湯哥眼中的堅定,他很想說電影拍攝,危險的鏡頭,主演真的不用親自上的。
    現在不是程龍那個時代了,演員不需要拿命去拚,但阿湯哥堅持。
    但阿湯哥肯定聽不進去。
    成功的人,普遍都固執,固執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聽不進去勸。
    張辰掃了一眼攝影棚裏嚴陣以待的團隊,最終點了點頭:“行,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爆破點距離你至少十米,防護衣裏加穿降溫背心;第二,我要親自盯著爆破控製器,一旦有任何異常,立刻喊停。”
    阿湯哥咧嘴一笑,拍了拍他的胸口:“成交。”
    真到了拍攝時,現場氣氛格外緊張。
    阿湯哥身上早已係好隱形威亞,特技團隊成員在一旁屏息待命。
    當“開始”的指令落下,爆炸聲轟然響起,濃烈的煙霧瞬間彌漫開來,威亞操作員精準地配合著衝擊波力度輕輕拉動繩索。
    張辰緊盯著監視器,甚至能從鏡頭外感受到一股明顯的衝擊波撲麵而來,他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隻見阿湯哥在爆炸的餘波中被威亞帶著踉蹌了幾步,身體本能地微微蜷縮又迅速直起,臉上卻沒有絲毫慌亂,反而精準地展現出角色應有的震驚與堅毅,每一個肢體動作都和威亞的牽引完美融合,毫無違和感。
    “卡!完美!”
    張辰率先反應過來,激動地大喊一聲,隨即帶頭鼓起掌來。
    現場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工作人員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設備,用力拍著巴掌,還有人吹起了口哨。
    阿湯哥解開威亞帶,抹了把臉上的灰塵,笑著走向大家。
    道具組組長快步上前遞過毛巾,感慨道:“湯姆哥這敬業程度,真是沒話說!既要配合威亞,還要頂住真實爆炸的衝擊,換做別人早就退縮了!”
    張辰拍了拍阿湯哥的胳膊,由衷地說:“你贏了,這鏡頭比我想象中還要好,那種從骨子裏透出來的真實感,是綠幕永遠拍不出來的。”
    周圍的掌聲愈發響亮。
    莫斯科的戲份拍攝了15天,然後劇組轉戰迪拜。
    當阿聯酋航空的航班緩緩降落在迪拜國際機場,舷窗外的沙漠日出正將天空染成一片金橙色。
    張辰整理了一下西裝外套,帶著《碟中諜4》劇組的核心成員走下舷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停機坪上早已等候著一支由白色奔馳車隊組成的迎賓隊伍,而站在隊伍最前方、身著傳統阿拉伯白袍、笑容爽朗的正是拉希德王子。
    “我的老朋友!”
    拉希德王子大步走上前,用生硬的中文與張辰擁抱,“終於把你盼來了!”
    他身後的侍從們迅速上前接過劇組人員的行李,王子則熱情地拍著張辰的肩膀。
    張辰也一並擁抱道:“王子殿下,你的傷怎麽樣了?哦,這不是我想問的,而是你華夏的粉絲們托我問的……”
    上次《跑男》拉希德在遊戲環節受傷卻堅持不退出,被網友們盛讚,拉希德也有了一批華夏粉絲。
    這次《諜4》拍攝,張辰時不時就會發送兩條動態,得知劇組要轉場迪拜,立馬有粉絲想起了拉希德。
    聽到自己有華夏粉絲,拉希德也很高興:“華夏的朋友們都太熱情了~”
    說著他笑著原地轉了個圈,“早就痊愈了!多虧了你當時安排的華夏神醫,現在我的生活完全不受任何影響!”
    兩人相視而笑,不久前的中國行是兩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當晚,拉希德王子在迪拜帆船酒店為劇組舉辦了盛大的歡迎晚宴。
    宴會廳內燈火輝煌,水晶吊燈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身著華麗禮服的迪拜各界名流齊聚一堂——既有皇室成員、政府高官,也有商界巨子和文化界代表。
    當拉希德王子牽著張辰的手走上主台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我最好的朋友,來自華夏的著名導演張辰!”
    王子舉起香檳杯,“他的新片《碟中諜4》將在迪拜拍攝,我宣布,迪拜皇室將全力支持這部電影的拍攝工作,無論是場地、安保還是後勤資源,我們都會提供最頂級的保障!”
    話音剛落,現場掌聲雷動。
    台下,阿湯哥和朱莉交換了一個驚訝又欣喜的眼神,他們沒想到張辰在迪拜竟有如此深厚的人脈。
    要知道,兩人可都是享譽世界的大明星,但拉希德王子對他們的態度隻是禮貌,可對張辰卻完全不一樣,那真是對待老朋友,熱情的掏心掏肺。
    對了,安吉麗娜朱莉是剛剛從洛杉磯飛來迪拜和他們匯合的。
    莫斯科部分沒有她的戲份,所以她是從迪拜開始進組。
    晚宴結束後,拉希德王子邀請張辰、阿湯哥和朱莉前往自己的私人豪宅參觀。
    車隊行駛在棕櫚島上,半小時後抵達一座占地廣闊的阿拉伯式宮殿。
    推開鑲嵌著寶石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噴泉廣場,泉水隨著阿拉伯音樂變幻著造型。
    豪宅內部更是富麗堂皇,走廊兩側掛滿了珍貴的油畫和阿拉伯地毯,客廳中央擺放著一座由純金打造的雕塑,角落裏的展示櫃裏陳列著各種古董和藝術品。
    王子熱情地向他們介紹每一件藏品,從波斯帝國的瓷器到文藝複興時期的手稿,如數家珍。
    阿湯哥忍不住對張辰低聲感歎:“張,你真是太厲害了,能讓王子如此重視!”
    朱莉也點頭附和,看向張辰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他們終於意識到這位華夏導演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早已不容小覷。
    劇組時間緊張,人情往來張辰隻預留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清晨,劇組一行人前往迪拜塔進行場地考察,拉希德王子親自陪同。
    此時的迪拜塔已經施工完畢,但還沒有對外開放。
    作為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的安保措施極為嚴格,但在王子的協調下,劇組獲得了全程專屬通道。
    張辰帶著動作指導、安全顧問和攝影團隊逐層檢查,重點查看了計劃用於攀爬戲份的外立麵區域。
    他趴在玻璃幕牆上,仔細觀察每一個可用於固定安全繩的支點,不時與安全顧問討論:“這裏的承重能力怎麽樣?必須反複測試,確保阿湯哥的安全。”
    隨後,他們又檢查了樓頂的直升機停機坪和電梯設備,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他的理念是——動作戲可以追求刺激,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所有環節都要做到萬無一失。
    外部條件全部具備後,第二天開始,阿湯哥啟動了攀爬訓練。
    迪拜塔是最能體現‘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記憶點的,是整部電影的高光時刻。
    為了這個高光時刻,阿湯哥很早就在自己家裏設置了一麵攀爬牆,每天都會訓練。
    但訓練環境和真實環境畢竟還有差別,阿湯哥必須熟悉真實的迪拜塔外立麵才行。
    得知劇組需要一段時間熟悉情況,拉希德王子也很大方的大手一揮,將迪拜塔的開業時間定在劇組拍攝完成後。
    阿湯哥在迪拜塔專門開辟的訓練區域,他穿上專業的攀岩裝備,身姿矯健地向上攀爬。
    盡管已經年過五十,但他依然保持著出色的體能,手指緊扣岩點,腳步穩健,每一個動作都精準有力。
    組人員圍在下方,不時發出陣陣驚歎。
    張辰站在監控屏幕前,緊盯著畫麵中的每一個細節,時不時通過對講機提醒:“阿湯哥,注意左手的發力角度,再調整一下呼吸節奏”。
    當阿湯哥成功登頂訓練牆時,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張辰走上前與他擊掌:“太棒了!但明天我們還要增加難度,模擬真實拍攝時的風力環境”。
    與此同時,攝影團隊和特效團隊也在緊張地忙碌著。
    攝影指導帶著團隊架設各種型號的攝像機,測試不同焦距下的拍攝效果,他們還準備了特製的防抖設備,以確保在高空拍攝時畫麵的穩定性。
    特效總監則拿著設計圖紙,與張辰討論如何將實景拍攝與後期特效結合:“導演,這裏我們可以用綠幕技術迭加城市全景,讓畫麵更具震撼力。”
    張辰指著圖紙上的標記:“這個角度很好,但要注意光線的銜接,必須讓特效部分與實景完美融合,不能讓觀眾看出破綻。”
    整個劇組都沉浸在忙碌而有序的工作氛圍中,大家都在為正式拍攝的那一刻做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