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看,這裏就是張潮的故居!

字數:3884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張潮在“新家”裏隻住了一天,就搭飛機回福海了。倒不是他想來個“衣錦還鄉”,而是福海作協盛情邀請他回來參加一個青年作家座談會,並作為主要與會者發言。
    要是這個邀請是通過郵件或者電話發來的,他推也就推了。可這次福海作協雞賊,特地讓同樣參加高研班的老鄉,也是《東南風》雜誌的副主編來妙寬親自轉達的。這讓張潮張不開嘴拒絕,既然推辭不了,那隻能從命。
    飛機在雲層間穿梭了2個多小時,張潮就見到了闊……(劃掉)小別1個多月的故鄉。
    下了飛機,張潮打了個車就直奔福海作協給他訂的酒店。活動一共兩天,行程也比較密集,所以暫時先不回長福。
    福海作協主席再見到張潮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複雜的。之前讓孫振海去做張潮的工作讓他加入作協,結果沒成功不說,孫振海的精神還大受打擊,至今萎靡不振。
    現在就算自己開口,恐怕張潮也不會答應了。他要加入作協,八成要落在燕京那邊。眼見煮熟的鴨子飛了,自己這個主席確實有失職之處。
    張潮倒沒有想那麽複雜,純粹就是不想有個什麽頭銜拘著自己。目前對他來說,學生的身份反而最自由自在。
    說是青年作家座談會,但是在座的除了張潮,也基本都是30到40歲之間,和在高研班的課堂上一樣,他總顯得格格不入。
    唯一給張潮留下印象的是來自廈島的女作家徐萍,筆名須一瓜,既是因為那部改編自她小說的電影,也是因為那個在島嶼上讀書的綜藝節目。
    剩下的便乏善可陳。作家的創作終究要看個人,會開得再多,口號再漂亮,該寫不出來還是寫不出來。
    兩天的會一開完,他就背著包匆匆打了輛車奔回長福了。
    的士開到登雲路小小的路口就停下了,張潮沿著熟悉的道路,徑直向家走去。狀元坊、進士第、老水井、古書院……
    近了,近了,熟悉的烏瓦白牆近了;
    近了,近了,爸爸的咳嗽聲近了;
    近了,近了,媽媽的飯菜香近了;
    近了,近了,穿紅帶綠的旅遊團近……
    嗯?什麽鬼?旅遊團?
    張潮隻看到一群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小夥子正圍在自己家的大門口,戴著統一的紅帽子,手裏還舉著一麵小綠旗。
    登雲路這一片的明清古建築群算一個小景點,所以偶爾有旅遊團來這裏並不奇怪。但是自己家是80年代蓋的夯土牆房子,有什麽好看的?
    這時候人群中有個年紀稍大一些、穿著紅馬甲的小夥子正在指手畫腳、熱情洋溢地介紹:
    “大家看這麵牆,這扇門,這顏色,這門上的門笠,牆邊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裏的一模一樣?”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樣!”
    “這裏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們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張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現在大家手上都拿好書,一起拍個照!”
    隻見小姑娘、小夥子們紛紛掏出自己隨身帶的《青年》和……《燕京卡通》——封麵恰好都是給《你的名字》配的彩圖——貼在胸前,然後在自己門口擺好pose,合影留念。
    “什麽玩意兒?故居?我啥時候死的?怎麽沒人通知我呀?”張潮的思緒現在完全陷入混亂當中。
    這時候手機響了,掏出來一看是老爸,連忙接起來問道:“喂?爸,咱們家門口怎麽……”
    “你怎麽這麽早就到家了?”
    “座談會的飯我沒吃,直接打車回了。”
    “你別回了,被他們看到伱就跑不了。趕緊來你舅家!”
    掛了電話,張潮趕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鑽小巷繞小路,一路到了登雲路另一邊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門口等著了,一見張潮就把他拉進了屋子裏。
    放下包,張潮還處於發懵的狀態,問道:“這到底怎麽回事?”
    張潮父親歎了口氣,答道:“還不是你那個小說《你的名字》搞出來的事!”
    “?”
    接著張潮父親解釋了半天,他才明白怎麽回事。
    之前陸金波告訴他“《青年》賣瘋了”不是個修辭手法,而是對事實的描述。如果說《花城》因為《少年的巴比倫》而熱銷,隻是一場“美麗的誤會”——那麽《你的名字》對這個時代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的青少年來,就是一發入魂的精準狙擊。
    這部小說從想象力、語言、情感、人物……包括那個讓人意猶未盡的圓滿結局,每一點都撓到了他們的癢處,每一點撓的力度都恰到好處。
    這個時間段,青春愛情小說要麽是愛而不得的苦,要麽是“明媚憂傷”的澀,要麽就是齁得發膩的甜,而《你的名字》用一場屬於少年的盛大的奇幻冒險,為“怎樣才是完美的青春與愛情”做了一個明亮的注腳。
    這段時間的《青年》脫銷的速度比3個月前的《花城》還要恐怖。
    而7月20日《燕京卡通》以封麵推薦的形式開始了《你的名字》漫畫版的連載,一口氣就登了30頁。夏答秀美、清俊的畫風與《你的名字》相輔相成,同樣引發了熱銷。
    在《你的名字》前,《燕京卡通》作為地域性極強的漫畫雜誌,很少能過長江。但是7月號發行3天以後,就接到了大量來自南方的增訂電話。
    這些信息對張潮來說基本是被蒙在鼓裏的。因為這段時間他不是上課,就是寫作,為了提高效率,他不僅謝絕了所有采訪,而且刻意不去看、不去搜有關自己的信息,避免影響情緒。
    “那之前小說也賣的好啊,怎麽沒這樣?”
    “不知道哪個缺了大德的旅行社,發現你小說裏很多場景就是用的咱們家和附近的房子,就開始搞宣傳,把到咱們家參觀搭進長福旅遊產品裏做了其中一個項目。
    這不是正放暑假嗎,你是不知道,多少學生跑過來看。好多還要敲敲門問你在不在家。我和你媽最近這段時間時不時就要過來你舅這邊避一避。”
    張潮聽得頭都大了。
    這時候母親走過來了,端著一盤剛切好的西瓜,說道:“我看啊,你這小說寫得越好,咱們家就越熱鬧。跑不掉的!”神色既憂愁,又驕傲。
    張潮隻能先吃兩口西瓜解解心煩。
    母親道:“你也別著急,放完暑假就好了嘛。”
    父親道:“你等著……”說完去了裏屋,不一會吃力地抱著大大一個紙箱出來。
    “這是?”
    “都是同事孩子買你的書、雜誌,拜托我讓你給簽下名。不多,就200來本,後麵還有一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