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雨打風吹去(三國篇完)
字數:7236 加入書籤
李念笑道:“司馬氏做下這些事,使得晉立國便不正,導致了許多問題,如晉的士人因此思想混亂,不知他們該信奉追求什麽,於是這些人服食五石散,縱情狂放,寄托於一些虛無縹緲的事上。”
“佛教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得以在華夏快速發展。”
“至於司馬氏的結局,東晉滅亡後,其等被宋武帝劉裕滅族。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司馬氏該當有此結果!”
聽到司馬氏被那啥宋武帝劉裕滅了族,蒙恬這才感到滿意。
這司馬氏要是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那他才會不爽。
倒是始皇從李念話中又發現了一個盲點。
“宋武帝劉裕”,這廝怎麽又姓劉?難不成又和劉季那廝有關係?
始皇試探地問道:“那宋武帝劉裕是何人?”
李念秒懂始皇問這話的用意,笑答道:“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他自稱是沛公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
還好,還好,不是劉季那廝的直係後代就還好……
好個屁啊!
就算不是劉季那廝的直係後人,也一樣和劉季有關係。
始皇不知該咋形容他現在的心情,就感覺後世的曆史籠罩在劉季那廝的陰影下,這家夥死而不僵,時不時就會有人出來代他蹦躂兩下。
咋就沒見後世有人代大秦代他出來蹦躂兩下?
大秦就亡得這麽徹底?
始皇不禁思考起要怎麽搞才能讓大秦深入人心,達到和劉季那廝的漢一樣。
不,他要超過劉季那廝的漢!
見始皇沉默,李念知道這位好勝心極強的帝王肯定又在琢磨他不如漢高祖,他的大秦好像也不如大漢。
所以,要怎麽勝過大漢?
但這是件好事,能利用始皇帝自己的好勝心將之約束住,不使其再複發為曆史上的始皇帝。
李念繼續道:“曹丕篡漢稱帝後,東漢才算正式滅亡,天下才進入到三國時代。”
“這也是曹操被歸於東漢,而不算三國時人的原因。”
“曹丕稱帝後,那時已經得了益州,也即是蜀郡的劉備以為漢獻帝已被曹魏殺害,遂在蜀中為漢獻帝發喪,追諡其為‘孝湣皇帝’。”
蒙恬哈哈笑道:“那漢獻帝隻怕也沒想到他還活得好好的,在劉備那卻已經成了一個死人。”
“我看此事為劉備或其部下有意為之,否則一國天子身死這等消息,豈會探聽不到?且不待消息真假確鑿,便為天子發喪,為其追諡?”
“我看呐,這是為了讓劉備好順利稱帝,若漢獻帝還活著,縱使其被那曹丕篡位,劉備也無法名正言順為帝。”
對蒙恬的猜想,李念也未反駁,道:“蒙將軍所言確有這種可能。”
“黃初二年,即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劉備於成都武擔山稱帝,國號依舊是‘漢’,史稱蜀漢,‘章武’便是蜀漢的第一個年號。”
“章武元年七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征討東吳,然而卻被東吳陸遜擊敗,損兵折將,盡管損失的兵力沒演義小說中那般多,可折損掉的卻是蜀漢精銳。”
“若不打這一仗,諸葛丞相後來北伐也許能容易一些,但這也不可能不打,劉皇叔以忠義行天下,其不可能放下關羽之仇。”
“後世有人認為蜀漢集團得以聚在一起便是因為‘忠義’,若將之丟棄,那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散了的後果有多嚴重,別的都不說,曆史上的大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連老秦人自己都不支持大秦,能不完才奇怪。
“兵敗後,劉備回軍駐於白帝城,並患了病,病甚重,於章武三年三月,劉備托孤於丞相諸葛亮,也就是在這時,劉備向諸葛丞相說出了那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
“劉備還囑咐太子劉禪事諸葛丞相如父,並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夏四月二十四日,這位從二十四歲便開始在天下間奔波,將近五十才有所功業的蜀漢昭烈帝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至此,劉皇叔的故事就在這裏結束了,蜀漢剩下的路該由丞相和阿鬥去走了。
聽到劉皇叔一生就這麽結束,始皇三人沉默了會兒。
劉皇叔算不得一位非常有作為的雄主,但其很獨特,特別是在東漢末年那個人吃人、諸侯不把人命當回事的時代。
始皇道:“以‘昭烈’為其諡號,‘昭’其德,‘烈’其誌,確可括述其一生。”
李念道:“後世人同樣這般認為,覺得‘昭烈’為諡,是其德昭昭,其誌烈烈。可惜劉皇叔再興漢室的願望終究沒能達成!”
要是達成了還得了?
那將是到目前為止整個人類文明古史上最了不得的曆史成就,沛公的含金量也會再度暴漲。
始皇道:“你小子也為蜀漢惋惜?”
李念道:“臣也想看蜀漢再續大漢輝煌,畢竟那是漢,臣所出身民族的稱呼之源。”
“‘漢’之所以為漢,是因沛公被封為漢王,而沛公被封為漢王是因他的封地中有條河叫‘漢水’,而那條河會被稱為‘漢水’,是因天空的銀河被稱為‘漢’,那條河和銀河相像。”
“所以,漢族是來自星星的民族,征途當在星辰大海!”
聽到李念這番話,始皇也不由一樂,笑道:“那你小子可得失望了,此世華夏萬民不會再有‘漢人’這個稱呼。”
他的大秦將會替代曆史上的大漢,“秦人”這個稱謂也將代替“漢人”流傳。
李念笑道:“秦人、漢人皆為華夏,皆可!孫權稱帝是在劉皇叔稱帝的八年後,以‘吳’為國號,三國在這時才完全出現。”
“三國將天下三分,彼此間並不和睦,其中以曹魏實力最強,孫吳次之,蜀漢再次。然蜀漢雖弱,卻有北伐之誌,一心想要讓大漢再次偉大,重回漢之故都長安。”
“因此,即使在實力不如曹魏的情況下,諸葛丞相依舊發動了數次北伐,可每次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失利,讓人殊為歎息。”
“也是在北伐時,司馬懿曾和諸葛丞相對陣,在演義小說才將其塑造為諸葛丞相的宿敵,其智慧在小說中隻比丞相略遜一籌。”
“同樣也是在北伐途中,諸葛丞相病逝,讓詩聖留下了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明知很難為而為之,直到死前仍在忠心效力,難怪後世帝王會希望有諸葛亮一樣的臣子。
“諸葛丞相雖北伐失利,但不代表其軍事能力不行,隻是相對於最頂級的軍事家有些差距。”
“且諸葛丞相是一全才,內政、外交、軍事、文學、發明皆有涉獵,其帥軍出征,有大將之姿,其治理地方,有丞相之才。”
“諸葛丞相治理蜀漢時,盡管沒讓蜀地百姓有多富裕,但蜀漢在治安、律法公平等方麵都勝過曹魏孫吳。後世蜀人皆十分尊敬他,直至臣那個時代,武侯祠香火不絕。”
“甚至有人專門帶著長安的土到武侯祠中,仿佛隔著時光與丞相對話:丞相,您一生心心念念的長安故土,我們給您帶來了!”
始皇三人聽後無聲,知道這諸葛亮很受後世人推崇,未想到竟被推崇至此。
“諸葛丞相的很多作為影響後世,如其在漢中休士勸農,修建增築的水利工程在後世也在使用,灌溉了諸多田畝,其還曾平定蜀地的夷人叛亂,促進少數民族發展,使他們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
“在演義小說裏,關於這部分也被寫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名為‘七擒孟獲’,是說諸葛丞相曾為使夷人歸服,曾對夷人首領孟獲七擒七縱。”
“後來,孟獲對諸葛丞相果真口服心服,一生未再掀起叛亂,在蜀漢官至禦史中丞。”
“諸葛丞相和劉禪的君臣關係也相當好。”
“劉禪這人不是一個雄主,在後世若說一個人無法扶持成才,有句話叫‘扶不起的阿鬥’,阿鬥正是劉禪的小名。”
“當然,劉禪雖算不得一位雄主,卻也非昏暴之君,他對諸葛丞相和劉備囑托他的一樣,事之如父,稱為‘相父’,且從不懷疑諸葛丞相的忠心,事事盡力按照諸葛丞相的教導去做。”
“相父”這個詞讓始皇眉頭微不可察地一挑,盡管這詞和他記憶中的詞不大一樣,但還是讓他想到了某些不太愉快的回憶。
始皇並未問“劉禪這麽信任諸葛亮,就不怕諸葛亮會篡權嗎?”這樣的問題,因為曆史已經給出了結果。
若不信任,又如何會有後來諸葛丞相忠心的佳話?
“哪怕在諸葛丞相病逝後,劉禪也依舊在按諸葛丞相所留之策行事,讓蜀漢繼續存在了近三十年。”
“後世很多人可惜諸葛丞相的《出師表》不夠長,沒法再為劉禪鋪就更遠的道路。”
始皇這時才出聲問道:“那《出師表》是何物?”
李念道:“那是諸葛丞相在率軍北伐時留給劉禪的兩封奏表,其中給劉禪分析了天下局勢,教導其要‘親賢臣,遠小人’,以及蜀漢有哪些人才可以使用。劉禪用人也基本符合《出師表》!”
始皇道:“所以劉禪將《出師表》上的人才用完,自己又發掘不了新人,蜀漢才撐不下去?”
李念搖頭道:“蜀漢撐不下去不僅是人才凋零的原因,蜀漢本就是三家中最弱,能支撐這麽多年已經頗為難得。”
“劉禪信任諸葛丞相,諸葛丞相也未辜負劉禪的信任,其雖大權在握,卻未曾有背主謀逆之心,反而為蜀漢盡心奔走。”
“丞相病逝於五丈原時五十三歲,從二十六歲出山,輔佐蜀漢兩代君王共計二十七年。”
“很多人認為丞相會病逝是因其太過操勞,長年累月積勞成疾。這也不負他在《出師表》中之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始皇歎道:“好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真忠臣也!”
李念道:“為紀念丞相之功,南北朝時人立武侯祠。其實,昭烈帝的廟和武侯祠在一片地方,後來昭烈廟和武侯祠合在了一起,然後就變成了很多人知道武侯祠,卻不知昭烈廟同樣在那。”
臣子流傳於世的名聲居然在君主之上,足以說明這個臣子有多麽優秀,但想必那劉備也不會計較這些,正是因他請了諸葛亮出山,才會有這一段曆史。
當然,也隻有他能請得了諸葛亮出山,君臣相得,共譜一曲流傳千古的曆史佳話。
然而,舞榭歌台總被雨打風吹去,曾經英雄豪傑曆曆在目的漢末如今也進入黃昏。
那“專捅義父”的溫侯呂布已逝,喜好人妻的曹操已死,忠義的劉皇叔已崩,諸葛也已歸天,唯有孫權還在活……
李念道:“孫吳的情況和蜀漢不一樣,在稱帝後,孫權雖仍有誌於天下,但其更追求內部的安穩,隻要能守好東吳一畝三分地即可,不能統一天下,也不強求。由此,孫吳內鬥嚴重!”
“神鳳元年四月乙未日,孫權駕崩,終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等會兒,好像有奇怪的東西加進去了,什麽叫作諡號“大皇帝”?
這是孫權離世前特意囑托後繼之君給他定的諡,還是孫吳後繼之君故意這麽做?
聽到始皇帝的問題,李念笑道:“臣也不知為何會有這個諡號,不僅是臣,後世的曆史學者也沒弄清這諡號的緣由,隻能猜測。但‘大皇帝’這個諡號,臣以為從字麵上,孫權當不起大帝之稱!”
每一位大帝都當是獨斷一個時代的頂尖人傑,孫權雖也是人傑,可其功績沒有獨斷一個時代,在其所在時代也不為頂尖。
“由於孫權坐觀東吳內鬥,甚至可能還在其中添柴加火,給東吳留下了不少問題,使得東吳實力在三家中排第二,也仍難擋大勢,終被司馬氏的西晉所滅。”
“《三國演義》開篇曾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天下混戰,到曹劉孫三家鼎立,終究還是匯合到了晉這條大河之中。”
三家歸晉,一個時代就此完結落幕,也代表那個時代豪傑們的故事蓋棺結尾。
但李念的話還未完,他道:“臣喜歡三國的故事、三國的人物,但臣並不喜歡三國這個時代,‘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三國那些大人物故事的背後是華夏兒女的累累白骨,曹操曾有詩言:”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詩寫的不錯,可他也是造成這幅景象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