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武媚落幕

字數:5879   加入書籤

A+A-


    “武媚以女子之身稱帝,還給大唐留下了一個問題,大唐的妃嬪、皇後、乃至公主多有效仿者,妄圖做下一位女皇。”
    這武媚是開了一個壞頭啊,在她之後,想走上同樣道路的女子肯定不少,隻是她們的路也會更加艱難,因為皇帝和當朝宗室、群臣會更防備,以防止這些女子重複武媚之舊事。
    可說武媚登基稱帝,既是開了女子為帝的先例,也是斷絕其他女子再為帝的可能,不說像武媚一樣為帝了,就算想掌權,成為一個實權太後,也比武媚稱帝前要難的多。
    以現代的話說,武媚這位老仙女成功以一己之力將其他姐妹的上升通道給塞住了。
    “曆史上對武媚的評價褒貶不一,以貶者為多,褒者為少,臣認為蘇安恒的評價較為中肯,其言‘陛下革命之初,勤於庶政,親總萬機,博采謀猷,傍求俊乂,故海內以陛下為納諫之主矣!暮年已來,怠於政教,讒邪結黨,水火成災,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故四海之內,以陛下為受佞之主矣!’”
    “那位對武媚的評價也很中肯,認為武媚是個不簡單的女子,有才也有過,野史中把她寫得荒淫得很,值得商量。”
    聽李念再次提到“那位”,蒙恬、王翦等人心裏癢的跟貓爪撓似的,可看始皇和李念的樣子,明顯沒有給他們解惑之意,隻能又按捺住心中澎湃的好奇。
    “武媚在位期間,也的確和蘇安恒評價一般,前期理政較為英明,不遜於男子為帝,然等到暮年,便怠政昏庸,使得武周朝堂烏煙瘴氣。”
    “但這也和武媚年齡太大了有關,她登基稱帝時已六十有六,雖她心不服老,可畢竟肉體凡胎,歲月依舊會加身,時間依舊會使她的精力不如從前。”
    歲月催人老,英雄白頭,美人遲暮,不隻是武媚這位女帝存在這種問題,男性帝王也一樣存在。
    “神龍元年正月,武媚病重,在迎仙宮集仙殿臥床不起,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陪侍在側。”
    “趁著這個機會,宰相張柬之、左羽林衛將軍敬暉、檢校左羽林衛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禁軍統領李多祚等佯稱二張謀反,發動政變,率率左右羽林兵討亂,衝入宮城,殺死二張及其黨羽,後又包圍集仙殿,逼武媚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由於發動此番政變的人有不少為狄仁傑學生,後世有人也將此功分了狄閣老一份,稱其雖未能直接扳倒武媚,使帝位歸於唐室,但其留下火種,弟子代其完成了此業。”
    “見兵圍集仙殿,武媚也知曉大勢已不在她,人們更希望帝位複歸於李唐,於是在二十三日,讓李顯代理國政,施行大赦,改年號為神龍,二十四日,又將帝位傳給李顯,二十五日,李顯在通天宮即皇帝位。至此,在位十五年的武媚退位,武周也再一次重新變為李唐!”
    武媚雖把唐改成了周,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武周和李唐本質是一家,隻不過讓武媚在皇位上坐了幾年,江山最終還是回到了唐室手中,算不上真的改朝換代。
    要是武媚真要從上到下改朝換代,怕是她也登不上帝位,那些原本不想反她的人也隻能反了她,就算她最終還能登上,國力也會因為內亂變得很弱,給外族可乘之機。
    武媚是個頂尖聰明的女人,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也知道那些人的底線所在。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媚在上陽宮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在死前的遺詔中,武媚去了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並赦免王皇後、蕭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神龍二年五月,武媚以皇後之禮與李治合葬於乾陵。”
    從貞觀年間那個入宮的豆蔻少女到李治時的風采奪目的武昭儀、武皇後,再到登臨絕頂的一代女帝,最後再到病榻間死亡的老人,女皇武媚的一生至此結束。
    王綰點頭評價道:“這武媚雖老朽,卻仍有智,知曉要去帝號,以皇後身份與李治合葬,否則還不知會如何。”
    後麵即位的李唐之君就算是她的子嗣,但武媚硬要保留帝號,他們還真不一定會好好安排武媚的身後事。
    因為這咋安排,難道真以皇帝之禮安葬武媚?可武媚將唐都改成了周,總不能給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吧?那不等於承認了武周的正統性?
    而不給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將其安排在李唐的皇陵之中,那更不可能,將其列入李唐的帝廟中,太宗怎麽看,高祖怎麽看?
    到時,李顯等人說不定會將武媚隨便整個陵墓葬了,反倒是其承認自己的皇後身份,還能讓子孫們因血緣給她一個體麵的安排。
    再怎麽說,李唐後來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孫,體內流著她的血!
    “神龍政變後,李顯複位掌權,但李顯這人是個奇葩,先前已經講過,大概是受武媚影響太深,十分寵他的皇後韋氏,一點也沒從他母後武媚那吸取教訓。”
    “複位後不久,李顯便將韋氏立為皇後,並破格追封韋後之父為王,讓韋後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信任。”
    蒙恬問道:“這李顯頭中有疾?”
    李念笑道:“興許是,他不僅寵信韋後,還連武三思等人都沒追究,甚至因為韋後的原因頗為信任武三思,將他和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說來,這武三思可是韋後的奸夫……”
    始皇等人一聽這話,神情立刻變得怪異起來,這大唐的宗室有些亂啊,是真的會玩,弟弟殺兄殺弟,搶了兄嫂弟媳,兒子迎娶了老爹的女人,女皇在宮裏堂而皇之養男寵,這李顯的皇後又找了奸夫……
    王翦人老心不老,好奇道:“李顯可知道此事?”
    李念笑道:“知道又如何,不知又如何,以李顯之性,知道也會充耳不聞,裝作不知。韋後能和武三思勾搭上,是因上官婉兒這個女人在其中牽線搭橋。”
    “上官婉兒,華夏曆史上有名的才女之一,不僅有才,且有貌。其父為上官儀,就是勸李治廢了武媚的那位,在上官儀死後,上官婉兒與其母被送入掖廷為奴,但其母精心培養,雖為奴,上官婉兒卻熟讀詩書,史稱‘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
    “因而被武媚看中,從此脫去奴婢之身,一飛而起,曾在武媚手下犯了死罪,卻因其才而被武媚赦免,隻是處以黥刑。等李顯複辟,上官婉兒並未因其為武媚之臣而獲罪,李顯反而很信任她,讓她專掌起草詔令,拜為昭容。”
    “這上官婉兒在武媚時,便和武媚的男寵有曖昧關係,在成為李顯的昭容後,又和武三思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馮去疾評級道:“不愧是在武媚身邊調教長大之人,與武媚也不遑多讓,此女再有才,也不可取!”
    李顯這皇帝當得有點慘啊,他的兩個女人都背叛了他,跟其他男人暗通曲款,但李念認為李顯不值得同情。
    李念道:“在韋後、武三思等人的影響下,李顯不僅是不信任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等人,甚至還打壓這五位對他複辟有功的大臣,表麵將五人封為郡王,實則罷其政事,使之外不失尊寵,內實奪之權。”
    “這五位也被稱為‘唐複國五王’,可因韋後、武三思等人的讒言,皆未得好下場。張柬之在被流放到瀧州途中憂憤而死,崔玄暐在被流放古州的途中病死,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皆被武三思指使周利貞殘酷虐殺,像桓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
    始皇帝道:“於有功之臣如此,那李顯縱使受韋後、武三思、上官婉兒等蒙蔽,其位也定難長久!”
    李念道:“武三思敢指使周利貞殺害這五位,還真是蒙蔽了李顯,他與韋後、上官婉兒沆瀣一氣,在李顯不知時,由上官婉兒發了一道矯詔令周利貞殺害五人。”
    “上官婉兒屢次勸說韋後行武媚之事,韋後自身也有這想法,李顯當時立了其子李重俊為太子,重俊非韋後所生,韋後極為厭恨。因而韋後、武三思等密謀除去李重俊。”
    “於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常唆使其妻安樂公主侮辱重俊,以其非韋後所出,稱呼其為奴婢。甚至數次向李顯請求廢掉李重俊,將她立為皇太女。”
    武媚果然開了一個壞頭,這些李唐的女人都想成為下一個武媚,韋後如此,這安樂公主也是,請為皇太女,不就是想登基成為女帝?
    “李重俊當然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對韋後、安樂公主、武三思等十分仇恨,神龍三年七月,李重俊左羽林軍將領李多祚、成王李思衝等發動政變。在這場政變中,李重俊先殺了武三思、武崇訓並其黨十餘人,接著再朝皇宮進攻。”
    “李重俊如果不先殺武三思等人,他這場政變也許就成功了,等到了皇宮時,本也有機會,卻被李重俊等人自己給荒廢了。李重俊等率兵進入皇宮後,應該在第一時間去控製李顯,他們卻浪費時間去捉拿韋後,找安樂公主、上官婉兒。”
    “等李顯等人反應過來時,他們也還有機會,那時宰相楊再思、蘇瑰、李嶠、宗楚客、紀處訥統兵二千餘人守太極殿,李顯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一起爬上玄武門門樓躲避,隻有右羽林將軍劉仁景率領羽林飛騎一百多人在門樓下以保護他們,以李重俊等人當時的兵力,完全有機會攻上去。”
    “但李重俊等人做了一個令人智熄的操作,其等沒有立即攻打玄武樓,反而希望李顯能出來詢問他們起兵的原因,為他們主持公道。”
    這隻在女頻裏會發生的情節,還真在大唐給發生了!
    始皇帝冷聲評價道:“愚蠢、無知,在此之時,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豈能退縮?此不是將身家性命係於他人之手?若那李顯一出,卻相幫於韋後等人,其等將如何自處?”
    這些人是腦袋被驢踢了,本大勢在他們,卻非要讓李顯出來詢問他們起兵原因,為他們主持公道。
    李念道:“誠如陛下所言,這李重俊雖為太宗後輩,卻一點也未有太宗氣概,須知玄武門繼承法,不進則死,哪有後路可言?”
    “李重俊等人確實等到了李顯站出來,可他們卻未等到李顯站在他們這邊,李顯站在門樓之上,據檻語千騎曰:‘爾乃我爪牙,何忽為亂?能斬賊者有賞。’,於是士卒倒戈斬多祚,李重俊等人潰。”
    始皇帝道:“在李顯站出時,李重俊等仍有反擊機會!”
    王翦、王綰等自然知道李重俊的反擊機會在何處,但他們不好說,因為他們是臣,唯有為君的始皇才好說。
    隻聽始皇道:“隻須向麾下軍士許以比李顯更大的賞賜,再恐嚇其等,他們今夜乃是造反謀逆,李顯等豈會輕易寬赦,便不怕彼輩在日後追究,不僅讓其等一人死,更要舉族皆滅,軍士豈會倒戈?”
    從龍之功加造反謀逆本就是殺頭大罪的恐嚇,兩大棒子下來,跟隨李重俊的軍士絕對不敢倒戈,隻能跟著李重俊一路走到黑。
    但可惜李重俊等人在那時都智商下了線,才將這大好形勢拱手送了人,否則在那一晚上,大唐又得多一位太上皇,暗中蓄力的玄宗未必還有機會登上那個位置。
    “見大勢已去後,李重俊逃亡到終南山,想要投奔突厥,李顯令宗楚客遣果毅趙思慎追之,重俊憩於野,為左右所殺。”
    “李重俊的首級被李顯命令砍下,獻於太廟,以之祭告武三思、武崇訓。”
    這李顯是真的離譜,再怎麽說,李重俊也是他的兒子,竟然將兒子的頭砍下,去祭吿武三思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