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文化入侵的危險

字數:6261   加入書籤

A+A-


    正在李念要繼續再講,始皇卻忽然道:“時辰已不早,先用食吧!”
    始皇突如其來的一句“先吃飯”,讓李念腰差點閃了,這轉折就突出一個突然!
    李念這時也才發現,在進章台宮後,竟然不知不覺中,他已講了很久,確實已時辰不早。
    始皇瞥了李念一眼,又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飽喝足才有力氣做事’,還是你所言。”
    王翦笑道:“臣方才不覺饑餓,可現聽陛下說起用食,還真有些饑乏。”
    馮去疾也道:“臣亦有此感,當是公子之言精彩絕倫,比珍饈更勝,我等聽來,心腦充實,自然不覺腹中饑乏。”
    始皇帝道:“然李念之言再充實,也不能真解腹中之饑,還得食物入腹方可。諸卿,隨朕一同用食!”
    殿內幾位大臣向始皇謝恩後,有內侍開始送上飯菜,此次是分餐,每人四菜一湯,三葷兩素,一碟這個季節的時令蔬菜,一碟涼拌豆腐絲,一碟蒸魚,一碗雞湯,及一碟鹿肉。
    雖四菜一湯,但份量不多,足夠一正常成年人吃飽,卻不會有太多浪費。
    這似乎並不符合皇家的規格,就算不整個百八十道菜,也要有十幾道吧,才能彰顯出皇家的尊貴和與眾不同。
    如果是曆史上這個時候的始皇,會很講排場,從而會在許多方麵鋪張浪費,但始皇這個人的功業心比其講排場更重!
    他現在做夢都想將大秦變成日不落帝國,讓自己成為真真正正的千古一帝,功績達到後世的帝王君主難以企及的地步,當然不能再和李念所知曆史上的那個自己一樣。
    何況,李念還給他製定了健康養生注意事項,要想活得更健康更久,便不能大吃大喝,要合理規劃飲食。
    於是在這些因素下,始皇帝自己主動削減了用度,便有了現在這看起來不符合帝王規格的場麵。
    節約出來的用度可用在大秦強盛方麵,讓大秦早一日完成他的日不落帝國之念,還能讓後世人稱讚他是一位勤儉節約的帝王,還能讓自己身體更健康,何樂不為?
    始皇不僅削減了他自己的用度,將宮內其他人的用度也進行了削減,按身份高低、年齡大小等製定了相應的用度標準。
    始皇看向王翦,見其正夾起一片鹿肉食用,道:“相傳趙偃當年,因大秦之故,欲啟用老將廉頗,卻又擔心……”
    趙偃,便是趙悼襄王,嬴姓,趙氏,名偃,趙孝成王之子,因為大秦宗室也是嬴姓,趙氏,始皇為作區分,便稱趙悼襄王為趙偃。
    且始皇帝如今已將“嬴”作為大秦宗室獨有的姓氏,他也不想用其去稱呼趙悼襄王。
    大秦宗室是嬴姓趙氏,趙國宗室也是嬴姓趙氏,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認為秦趙本是一家的一大原因。
    聽始皇突然提起趙悼襄王和廉頗,眾臣都停下用食,聽始皇講話,而見眾臣停下,始皇道:“諸卿繼續用食,不必拘禮,邊食邊聽即可!”
    “那趙偃想啟用廉頗與大秦對抗,卻又擔心廉頗年老體衰,已不可用,遂遣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趙使見廉頗,廉頗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朕見老將軍食用鹿肉,便想到此事……”
    眾臣在心裏估摸難道陛下是想借此事來說他和趙悼襄王不同,他不會犯和趙悼襄王一樣的錯誤?
    李念卻覺得不是,他大概猜出始皇要說啥了,果不其然,還真和他想的一樣,隻聽始皇道:“廉頗都能食鬥米、肉十斤,老將軍定也不差。為老將軍所上飯食,可夠否?”
    原來陛下提起趙悼襄王和廉頗,不是要講他比趙悼襄王英明,不會犯趙悼襄王的錯,而是問給上王翦的飯食夠不夠,能不能吃飽?
    除了李念,幾位大臣都沒想到始皇繞了這麽大一個圈,居然是為了問這,連王翦也愣了下。
    始皇看到眾臣的表現,有些愉悅,笑道:“若老將軍在朕這未能食飽,傳將出去,他人還會以為朕苛待功臣。飯食不夠,老將軍定要說出,菜管夠,肉管飽,諸卿也一樣!”
    王翦看了眼他麵前桌上的飯食,笑著回道:“這些飯食還真不能讓臣食飽!”
    幾位大臣在心中暗想,相比於一年前,他們這位陛下也和大秦一樣發生了變化,想想也是,如果這位陛下不發生變化,大秦恐怕也難發生變化。
    在始皇這番話後,殿內氣氛變得輕鬆了許多,王翦的桌上又多了好些肉食,他雖年已不小,但身體素質極好,飯量也超一般人。
    一飯結束,待內侍收拾下碗筷餐碟,上好茶水,始皇看向李念,道:“繼續你方才未講完之言!”
    因為李念的存在,大秦皇宮裏自然也有茶,但也屬於稀缺品。
    李念在腦中回想了下,繼續道:“再是文化方麵,《周易》中有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來闡說文化。”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形成之物,因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乃至同國同族不同地區的人,所形成的文化都會有所區別。大秦在今後與諸多國邦相接觸,其等文化也將和大秦接觸,向大秦流入,他們的文化必會對大秦產生影響!”
    李念正色道:“諸公莫要小看了文化的影響,其有顛覆一國之能,以其為兵,覆國甚至不需一刀一槍。文化包括但不限於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思想觀念……”
    “孔雀國的人來大秦已有一段時日,陛下和諸公也已孔雀國是怎一回事,試問陛下、諸公,可能容許佛教、耆那教傳入大秦?”
    這問題還用多問,當然不能允許,要是讓其傳入大秦,在日後必定會成為大秦禍患。
    “如果隻是異邦人的吃食習慣、衣著打扮、器具使用傳入我大秦,還可接受,可在日後傳入大秦的必將不會隻有這些!”
    “在文化影響入侵中,宗教信仰入侵常為其中之一,像耽摩栗底派僧侶到我大秦,便是為了向大秦傳播其等所信之教,而宗教信仰便是其等所信所行之思想,一旦成功傳入大秦,便是在大秦文化的影響下本土化,也會反過來對大秦、對華夏產生深遠影響。”
    “佛教在諸多宗教中還尚可,可有些宗教信仰卻反人反智,一旦傳入進來,其給大秦帶來的影響破壞會更大,最嚴重時,會讓大秦失去前進的活力,淪為一潭死水。民眾隻知有教,而不知有國,教會高於朝廷,教規大於國法,教皇高於君王。”
    李念是故意說到“教會高於朝廷,教規大於國法,教皇高於君王”,目的嘛,便是激起身為君王的始皇帝厭惡。
    果不其然,在李念說出那句話後,始皇皺了皺眉,這三點中沒有一條是始皇能接受的,尤其“教皇高於君王”那條。
    “教皇”指的肯定是教派的首腦,一教之首,也配稱“皇”,還要高於他?
    李念繼續道:“宗教也會使其等隻忠於教,而非忠於君王、忠於國族,教中若有令,其等甚至能毫不猶豫背叛國族,出賣自己所出身的國家民族利益。”
    “諸國各有宗教信仰,大秦與其等交流,其等所信奉的宗教思想將很有可能傳入進來,從而影響大秦百姓,使其等變為無親無國無君之人。”
    或許在現代人看來,宗教信仰應該很難影響一個國家,然而大秦這時代的民眾大多沒讀過書識過字,不加以限製管控,很有被帶偏的可能性,即使這種可能性不高,李念仍舊要盡力防止。
    利用宗教為禍之事,在華夏曆史上可層出不窮,何況大秦現在還有和諸國諸邦接觸,更不能讓某些糟糕的宗教傳進來為禍,他可不想這世界的華夏變個顏色。
    李念又道,“文化入侵的主要影響還有意識形態,其實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然臣現今要講的這種雖未成宗教,在影響上卻比宗教隻高不低,有顛覆一國之能!”
    聽到李念說到“有顛覆一國之能”,始皇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傾聽起來,隻聽李念問道:“臣問陛下和諸公幾個問題:大秦和匈奴,誰強誰弱?”
    這還用問,當然是大秦更強,但李念這小子問這麽粗淺的問題,肯定不在於這個問題的本身,要透過問題看本質。
    王翦幾乎不假思索,理所當然地回道:“自然是大秦更強!”
    李念笑了笑,又拋出一個問題:“那大秦為何要比匈奴更強?”
    這下,眾人都陷入思考之中:大秦為何要比匈奴更強?
    可回答這問題的答案有很多。
    王綰對這問題進行回答,他看這李念,回道:“當然是大秦曆代先王賢明,一代又一代為大秦積攢底蘊;然縱使有曆代先王賢明,若非陛下,而是他人為君,恐不能發揮曆代先王所積底蘊。”
    時勢既可造英雄,英雄亦可造時勢,在某些情況下,換一個人,還真不一定做到相同的事,像大秦與趙國在長平大戰時,大秦不換白起為將,未必能有長平之戰的勝利。
    王綰繼續道:“正因有陛下英明,在陛下帶領下,大秦才得有今日!”
    王綰這兩點回答沒說錯,確實可作為大秦強過匈奴的原因,但聽了王綰之言後,始皇搖頭道:“不隻諸位先王和朕之功,還有大秦眾臣肯為大秦盡心,大秦眾將士敢於用命,大秦百姓辛勤付出……”
    “大秦強過匈奴,是大秦在整體上勝過匈奴,是大秦在多個方麵勝於匈奴,非一人之功,非一麵之功。”
    李念點頭道:“陛下和首相所言皆對,然而匈奴人會如何想呢?其等也知曉大秦勝過他們,那麽他們會如何想,又如何做?”
    眾人再次陷入思索,從匈奴人的角度去思考大秦為何而強,又為何強於他們?
    不久後,眾人腦中一道靈光劃過,均已想明了李念之意,原來李念要講說的是這。
    李念笑道:“看來陛下和諸公皆已明了,匈奴見大秦強盛,自然會去思索追逐大秦強盛之法,將大秦在各方麵的成功皆視為榜樣,逐我大秦之道而行之。那麽……”
    李念臉上笑容一收,嚴肅道:“如果大秦向其等宣傳是某一思想、某一製度便可使其等強大,將會如何?”
    王翦沉聲道:“這種思想必會在匈奴中迅速傳播開來,匈奴人甚至會十分篤信!”
    馮劫接話道:“而如果這種思想若是大秦專門為其等所捏造,本不適用於匈奴,那將於匈奴為禍無窮,甚至匈奴將為之爆發內亂,隨後傾覆。”
    幾位大臣透過現在所聽到的去看大秦過去一年中所做的布置,以往所不能看清的那部分,此刻均能明了。
    像那大秦國際學院,就是大秦在實行此法之地,大秦要在那裏培養親秦人員,更要將大秦的思想傳播到他們心中,使之篤信,而後回歸各自國家或部族,將之顛覆。
    李念道:“正是如此!匈奴人看到大秦強過他們,又得知大秦是實行了某種思想或製度變強,其等必會想在其等國內實行。”
    “可其等卻不知,適於大秦者未必適於其等,其等學過去後,不僅會無益,反而會有大害。”
    馮去疾看向李念,道:“所以,大秦可誘使其等學習這些?”
    李念道:“不僅如此,還可編造出一些於其等看似有利,實則有害之物,對他們中向大秦‘學習借鑒’最深的人進行褒獎,以堅定他們的信心,並讓他們感受到大秦願意支持他們。”
    “等這些人回到他們國內,會主動按其所學進行實踐,他們還會堅信自己正確,鎮壓反對者,從而導致這個國家內亂。”
    “不瞞陛下和諸位,後世便有國如此,其等被西方諸國文化思想影響,認為隻要在他們本國實現西方那套,便能一夜間騰飛,從弱國變為強國,人們安康幸福,國家繁榮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