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願與大唐共討之!

字數:4560   加入書籤

A+A-


    “啟稟太子殿下,那些惡賊剛剛登陸,企圖尋找那中臣氏和物部氏的保護,我們也是在那個時候才從對方的口中得知了,他們竟然悖逆著我們王上的意願,做出了這種無恥的惡事.......”
    “我們家主親自率領家族武士,經過一番廝殺,已經將物部氏當代家主的首級斬下,現在為大唐聖太子殿下送來!”
    “請您務必相信,我們蘇我氏對您的忠誠!”
    言罷,蘇我氏派來的使者砰的一聲將腦袋砸在地上。
    五體投地的跪拜姿態,卻不僅僅沒有讓李承乾心中有絲毫的好受,反而,他不由微微蹙了蹙眉。
    僅僅是隨意的瞥了一眼,對方那送來的一顆死不瞑目的頭顱,便是擺了擺手。
    “拿走拿走......”王德趕忙催促那小太監,仿佛丟垃圾一般將那蘇我氏付出了數百精銳武士的死傷,才斬下的頭顱拿走。
    李承乾不說話。
    在場群臣也是一個個麵色不愉,眸光陰冷的盯著那幾個倭國的使臣。
    今日的大朝會,在場的除了大唐的文武百官外,另外如今在大唐禮部記載中,體量和數量都已經極其可觀的各藩屬國使臣,也在其列。
    東北亞的新羅、百濟。
    東南亞的暹羅、交趾、驃國。
    高原的泥婆國、象雄國、東女國、黨項、蘇毗......
    西域的薩珊波斯,還有天竺半島的戒日、遮婁其王國等等。
    各國使臣僅僅是一人,在場都足有幾十號之多,更不必說,今年因為大唐數次出海,途經南洋的時候,還又多出來不少前來朝貢的小國。
    如麻逸國、婆羅國、合牙修、壹利佛哲.....
    這些國家因為是第一次來,甚至於很多對邦國建交的流程還不懂,因而並未能有使臣在今日被召入大殿。
    不過,即便是如此,一雙雙直勾勾滿是凶狠的眼睛,也已經注視的在場這些倭國使臣們,臉色蒼白,冷汗狂冒。
    李承乾麵無表情,一手撐在龍椅上,懶散坐姿:“哦?所以蘇我氏的意思是,希望孤將此事就此揭過?將此事所有罪責都丟給這些死人?”
    那倭國使臣張了張嘴,已然是感受到了那股極度陰冷的殺意,正在圍繞著他們所有人。
    想要說什麽,忽而便聽著殿門口方向,番邦使臣的方向傳出一聲憤怒的厲喝。
    “太子殿下,這家夥分明就是在欺騙您!我王曾不止一次的與倭國的諸侯書信交流過,信中那些諸侯王也曾不止一次的提到過,蘇我氏和物部氏乃是死敵!”
    百濟的使臣迅速出列,指著那跪在地上的一眾倭國使臣便是破口大罵。
    “用敵人的腦袋,來一個死無對證,就想要揭過自己的罪行,你們這是在找死!”
    那使臣狠厲的叫罵完,又是轉頭朝著李承乾施禮拜下。
    “啟稟聖太子殿下,倭國無恥至極,褻瀆天威!我百濟願為大唐出兵討之!”
    倭國使臣麵色狂變。
    然而,這卻仿若是一個訊號。
    大唐的百官還未開口,那些番邦使臣,哪怕是如遮婁其王國,和薩珊波斯這等距離倭國有著十萬八千裏遙遠的國家,都是紛紛憤慨表態。
    “聖太子殿下,我雖然隻是一個使臣,但我王在派我來長安之前曾經告訴過我,若是有什麽賊人膽敢冒犯太子殿下,我遮婁其願意出兵討之!”
    “我泥婆國受殿下聖恩盛隆,豈能容這等醃臢爛貨在此舞舌欺君!?殿下,我泥婆國願出精銳騎兵兩千!”
    “我新羅願竭盡國庫糧草,請梁王殿下派兵討賊!”
    “我驃國有勇士三千,可盡出討伐倭國!”
    “我暹羅願出精銳甲兵兩千!”
    “我......”
    激烈的叫罵聲,和針對倭國的喊殺聲中,倭國使臣粗略一算,便是眼前不由發黑。
    大唐還未出兵,他們倭國便已經有了近兩萬的敵人!
    盡管這些人大概率隻會是搖旗呐喊,畢竟很多連登陸去倭國的能力都沒有。
    但......若是大唐真的要讓他們征討倭國。
    隻需要大唐出動一些運送士兵的海船,這些國家也絕對不敢有什麽欺君的行為,必定付諸行動。
    兩萬敵軍......這對於如今諸侯國之間的爭鬥,還不過停留在大唐村縣之中械鬥層麵的倭國來講,和滅國無異!
    尤其如今的倭國還處在名義上統一,但實際上卻是諸侯分裂的狀態下。
    這更是要了他們的老命。
    李承乾如今卻是懶的再聽這些倭奴的狡辯和求饒了。
    我大唐的兵士,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手段,徹底拿下那片島國之地!
    “孤聽聞倭國有一處火山,雪景甚是不錯,可惜空有雪景山下卻甚是荒涼,我大唐有櫻花,恰可種於山下與雪景相襯。”
    李承乾終於開口了。
    他冷冷的俯視著那台下絕望的倭奴。
    土豆有了,貝加爾郡也有了。
    那不是正好可以送這些小矮子,去西伯利亞種土豆嗎?
    “倭國使臣勿要再多言,倭王無道,孤甚惡之!”
    “回去告訴你們那位家主,還有你們的倭王,整備兵馬,準備開戰吧!”
    李承乾甚至於爛的找什麽借口了,也不再提及對方夥同大唐貪官汙吏走私軍械之事,淡淡一句開戰,讓那倭國使臣瞬間一個天旋地轉。
    當場暈死在了大殿之中。
    貞觀七年十月末,時任肅州刺史回京述職的東萊郡公公孫武達,得朝廷調令,於河北道及江南道調集各府兵馬,由登州海軍統兵劉仁軌擔任副帥,共討倭國。
    消息一出來,兵部各個官員,凡是能夠在東征倭國的事情上插上手的官員,府邸門檻都要被踏碎了。
    皆是各種想方設法送禮,企圖能夠加入這場東征的人。
    軍功啊!
    該死的吐蕃,連一點反抗都不敢有,城頭旗幟一換,就成了他們大唐的藏原道。
    可是讓不少盼著等著開戰的將士們,沮喪了許久。
    如今又是擺在麵前的軍功,哪能不爭不搶?
    而就在大唐這邊沿海各道,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東征的時候,稀稀拉拉的一支馬車隊伍,也是駛出了長安。
    張亮坐在馬車之中,一身素色棉衣,整個人都明顯蒼老了一大截。
    經過百官一場場激烈的爭吵,太子終究還是一錘定音,決定了他的處罰結果。
    涉案的五百養子及其親眷,共計千餘人,盡數斬首,家產抄沒。
    所有涉案江南道、河北道、洛陽、長安大小主官,共計七百餘人。
    驗明正身,交於錦衣衛剝皮實草,以儆效尤。
    勳國公張亮,禦下不嚴,亦有收取贓款之實證,且經過皇帝上書作證府中兵甲皆為皇帝私下所賜,念及當年之功,褫奪國公,罰沒家產,貶為庶人。
    流放劍南道。
    “嗚嗚嗚,謝殿下,多謝太子殿下聖恩啊!”
    張亮老淚縱橫,好在一家子命是保住了,而且自家老大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他。
    說是流放劍南道,實際上就是轉而送他去投奔如今的劍南道“土皇帝”李世民。
    隻要誠心改過,以他的本事,並不是沒有可能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