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平常事!暗流洶湧,山雨欲來!

字數:8102   加入書籤

A+A-


    燭火搖晃。
    朱允熥心想人類的悲歡果然不相通。
    他覺得整日與朝堂上這群狡猾的老狐狸打交道,為此絞盡腦汁,真的很累。
    楊士奇卻覺得這是最高處的美好風景,是人生快事。
    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為政治而生了。
    幸好是自己人。
    兩人又交談了一番,已是三更時分,楊士奇方告辭離去。
    接下來的幾日,皆是風平浪靜,波瀾不驚。
    仍然沒有奏折送到他這裏來。
    好像滿朝官員這幾天時間裏,突然都不寫奏章似的。
    地方事務,六部也沒有派官員來上報,說是怕打擾了吳王殿下養傷。
    朱允熥清楚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他也樂得清閑,趁這個機會,做自己的事情。
    紙幣的技術研究,仍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銅版畫雖然工藝複雜,但原理非常簡單,朱允熥前世稍微了解製造貨幣的技術,也清楚這些。
    將其技巧授予工匠畫師後,便讓他們自己去發揮了。
    這些人是大明最好的工匠,有技術高超的畫師,有雕刻師傅,經過教導,短短幾日時間,便已經像模像樣。
    油墨技術和紙張製造也大有進展。
    經過反複試驗,工匠們已經逐漸摸到了一點點變色油墨的門道。
    而紙張製造,自從朱允熥提議在其中加入棉之後,造出來的紙張,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不同。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監國身份帶來的便利了。
    雖然朝中官員現在憋著氣,打著他有傷病需要休養的幌子,壓下奏折不上報,實際上等於不讓他處理朝政。
    但他以監國之名,主動下發的命令,還是沒有人敢公然對抗的。
    大明製造紙張的工坊,本來就有不少是官方的。
    朱允熥直接以監國的名義,下令將其中一部分造紙坊保密隔離,派重兵嚴加看守,研製新型紙張,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油墨亦是如此。
    這些東西,分別在不同的地方製作完成。
    如此一來,萬一將來有哪個環節不小心泄密,也不會造成什麽太大的危害。
    當然,這隻是以防萬一。
    每一個環節的保密措施,都非常嚴格。
    朱高熾和朱高煦自從挨了那頓板子之後,對朱允熥一直是極盡阿諛之態,馬屁拍得震天響。
    要多諂媚有多諂媚。
    連朱允熥也不得不佩服,這兩個少年的臉皮之厚,令人歎為觀止。
    馬和已經過來,整日看著兩人。
    朱允熥倒也不急著將其收服。
    反正到了自己府上,就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煮熟的鴨子,還怕它飛了不成。
    又何必急於這一時半刻呢?
    姚廣孝最近幾天一直幫著楊士奇,一起處理《大明日報》的工作。
    報刊初辦,編輯人手不足,開始的文章都是由楊士奇一個人寫的。
    這個工作任務太繁重,自然不可能一直長期維持。
    特別楊士奇還要幫朱允熥出謀劃策,處理朝中的事務。
    姚廣孝加入之後,他的擔子就輕鬆了許多。
    須知道衍和尚儒道釋三家兼修,學識淵博。
    要不然,曆史上的永樂大帝,也不會令他主編《永樂大典》。
    這樣的高級人才,做大明日報的報社主編,自然能輕鬆勝任。
    楊士奇也能騰出時間來,招募文人來報社擔任編輯。
    他如今到吳王府邸辦事,更是受封翰林院侍講學士,一步登天,已然在整個金陵城,乃至天下讀書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雖然朝廷文官大多與朱允熥作對,但那也是暗底下的,公開可沒有人敢。
    名利二字,從來最是誘人。
    那些還沒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或者雖有功名,但還沒有安排官職差遣的人,若有機會能進入吳王府辦差聽命,還是趨之若鶩的。
    朱允熥身份太高,很多事情,反而不好去做。
    楊士奇是讀書人,在金陵城也有認識的同窗好友,故交書生。
    他去出麵邀請,那些人都是受寵若驚,欣喜若狂,幾乎沒有人會拒絕。
    吳王可是監國。
    那日在朝堂上,陛下說的話,也已悄然傳開。
    誰都知道他多半要被立為儲君,將來執掌大明帝國。
    此時能到他府中辦差聽用,待到吳王有朝一日登基稱帝,那就是潛邸舊臣,前途不可限量。
    別說是還沒有官身的讀書人,便是已有官職的低階官員,若能有機會接近吳王,得吳王殿下另眼相看,那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報,沒有人能拒絕。
    陛下已然年老體衰,誰都知道,陛下在世的時間,恐怕不長了。
    此時讓一個七品縣令,換一個潛邸奴婢的身份,官員們都是求之不得的。
    至於朝中的高品文官們,其實也不是完全鐵板一塊,許多人已開始悄然動搖。
    他們中隻有一部分與朱允炆綁定很深,其他人則未必。
    不過,身為朝中重臣,他們還有資本可以暫時保持觀望狀態。
    有了新的人手不斷加入,楊士奇和姚廣孝就能從每日寫文的繁重任務中脫身,隻要審核把關就行了。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寫了不該寫的東西,有新人加入之後,朱允熥便建立起了嚴格的三審三校製度。
    最後定稿出版印刷發行前,還必須由楊士奇親自簽字確認。
    如今的大明日報,被分成了四個版麵。
    一版仍是寫老朱的故事,二版也還是普法。
    三版則是寫朝廷的動態,當然並不會涉及什麽機密,主要是宣傳大明朝廷最近幫老百姓做了好事。
    比如加固了某段河堤,新修了某條道路,修繕了某某城牆。
    或者某地受災,朝廷下旨減了一些稅,宣傳天恩浩蕩。
    再或者某個貪官犯法,欺壓良民,殺之以正國法,還百姓朗朗乾坤。
    ……
    這就是占領輿論的陣地了。
    表麵上看起來可能不起眼,初看很多人也多半不以為然。
    但長期宣傳,潛移默化,日積月累,漸漸就會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一個朝廷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在造福百姓的印象。
    這一條至關重要。
    愛國教育,就要從這一點一滴上,開始慢慢入手。
    這個時代除了儒家讀書人,大談精忠報國之外,大多數老百姓隻有很樸素的是非觀,對國家朝廷沒有太多的感情。
    所謂江山變色,無非是換一個皇帝而已。
    老百姓隻圖有飯吃,才不管那些呢。
    報刊上的宣傳,就是為了慢慢培養老百姓們樸素的愛國觀。
    讓他們自發的擁護大明朝廷。
    使大明的統治進一步穩定和加強。
    而第四版則是最特殊一版,主要是報道民間的一些事,也包括低級官員如何辦案,衙差如何行事……這就有喜也有憂。
    有宣傳表揚,也有嚴肅批評。
    為了收集素材,朱允熥又引入了記者。
    他這樣做,其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通過這些記者,來了解下麵的情況。
    老朱有錦衣衛和檢校,對金陵城和百官的動向,了如指掌。
    可他卻缺少耳目。
    記者采訪,就是一個很好的名義
    打著采訪的名義,深入了解民情,了解官員的動向。
    也可以不說是采訪,暗中了解。
    至於采訪得到的消息,要不要刊發在報紙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沒有刊發在報紙上的消息,每日也會匯總,整理後向他報告。
    《大明日報》作為大明唯一官方許可向普通百姓發行的日報,加上又是用白話寫的文章,寫的還是極為有趣的事,比如皇帝的往事,朝廷的動向,民間的趣聞等等,因此,很快就深受無數百姓的歡迎和喜愛。
    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人在議論這份報紙上刊登的內容和報道。
    報刊的每日印刷量,也在節節攀升。
    不多長的時間,已經由每天印刷一萬份,到了每天印刷十餘萬份。
    這個數字,每天還在不斷上升,不斷刷新記錄。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金陵城,總共也不過七八十萬人口。
    一份每日印刷發行的報紙,竟能達到十萬的發行量,可見其有多麽恐怖了。
    這主要是因為金陵城的人口構成非常特殊。
    比如說,國子監監生就有六千餘人。
    軍隊又有十幾萬人,外地來趕考且長期逗留的書生,來經商的商人,來完成朝廷輪班任務的工匠,又有十幾萬。
    這裏麵包含很多流動人口。
    他們當中的識字率比較高。
    監生,書生自不用說。
    便是出遠門經商的商人,雖然不用多高的文化,卻是必須要認得字的。
    有了大量的識字人群,就有了銷量基礎。
    這個時代的娛樂生活極度缺乏,能每日買一份報紙,看看上麵的故事,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事。
    而且,金陵城內雖然隻有七八十萬人口,但整個應天府卻足足有三百餘萬的人口。
    因為郊區還有大量的人!
    四文錢一份的大明日報,相比其他書籍,隻能說是太便宜太便宜了。
    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要不然也不可能將價格壓到這麽低。
    隨著印刷量的增加,需要的紙張和油墨也越來越多。
    大量生產之下,成本更是進一步走低。
    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賣報紙也就成了一份非常賺錢的工作。
    城內賣報人太多,飽和了,很多人就將報紙販往郊區去售賣。
    甚至還有一些從外地遠來京城的商人,也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有些商人更是一次性便購買數千份報紙,準備運回外地去售賣,以從中牟利。
    至於報紙的時效性?
    其實這個時代的人,並沒有那麽在乎。
    誰會去管皇帝陛下的故事,是幾個月前印刷出版,還是今天才發行的呢?
    能看就不錯!
    在這幾方麵的作用相加之下,大明日報的銷量,不斷攀升也就不足為奇。
    一天印刷發行十萬份,還隻是因為現在辦報紙的時間太短,規模擴張的速度,跟不上市場需求暴增的速度,根本就供不應求。
    要不然,恐怕不是每日十萬份,而是二十萬份,三十萬份,乃至五十萬份,一百萬份了!
    以大明日報如今的火爆,那真是印多少,銷多少!
    因為招募編輯和記者,增加了不小的開支。
    但銷量的上升又攤薄了成本,使得四文錢一份的報紙,利潤仍維持在兩文半。
    至於免費送的。
    現在除了老朱那裏,仍然每日免費送一份進宮之外,就再也沒有了。
    官員們愛買不買,想要他再免費送,那是門都沒有的。
    十萬份報紙,即每天能賺二百五十餘貫錢,按如今一貫一兩銀的兌換標準,即二百五十餘兩白銀。
    一年算下來,足足有九萬餘兩白銀的純利潤。
    比他身為吳王每年領的俸祿還要高得多。
    而這還隻是剛剛開始。
    發行規模還在不斷的上升,呈指數級的增長!
    自從招募來一批記者之後,朱允熥對外麵的動向,終於有了不少的了解。
    就在他忙著處理自身諸多事務的時候,這段時間,朝中已是暗流洶湧,山雨欲來。
    十月初一日。
    朱允熥已在府中養病十餘日。
    朝政荒廢,流言四起。
    這一日,獻王朱允炆前來拜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