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太孫新政的開始,讓世界臣服於大明!

字數:8459   加入書籤

A+A-


    “賣報了,賣報了,重大消息,皇帝陛下冊立太孫了!”
    “吳王被正式立為皇儲,代理國政。”
    “大明朝要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了。”
    ……
    金陵城的街頭巷尾,報童的吆喝聲四起。
    從前這種朝中大事,都是從官員口中傳出,或在官方張貼布告裏麵看到,才知曉情況。
    消息傳開,往往都要等上很久的時間。
    如今有了《大明日報》,金陵城的百姓,幾乎在一日之間,便已全部知道了。
    更遠的地方,也是隻稍晚一點點。
    因為運送報紙的馬車,正以最快的速度,將大批量的報紙,源源不斷的運往全國各地。
    經過數月的高速發展,《大明日報》已經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三十餘個分社。
    報紙一旦刊印發行,消息就能迅速傳遍大半個大明。
    而且,《大明日報》的擴張還遠沒有停止,新的分社仍在不斷規劃,也不斷建設中。
    下一步是要在全國所有的城市,都開立分社。
    與《大明日報》一起飛速擴張的,還有大明銀行。
    各地的分行,正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
    有了金陵成打下的基礎,再加上《大明日報》不遺餘力的宣傳,大明銀行輕而易舉的獲得了民間的信任。
    從地方豪紳到尋常百姓,爭先恐後的將銀子和銅錢存入銀行,換取新鈔。
    也有不就是單純的存銀子。
    因為將錢存入大明銀行不僅不收保管費,還能獲得利息。
    雖然利息不高,但這個時代商品經濟不發達,投資回報率普遍都很低,許多大戶幹脆挖地窯將銀子埋起來,不做任何投資。
    相比之下,存入銀行的利息收入,就變得極為誘人了。
    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大明銀行的大規模擴張自然不成問題。
    唯一製約其擴張速度的,是地理距離的限製,派遣人員抵達當地需要時間。
    其次則是員工的招募和培訓,這些都不是一天能完成的。
    但總而言之,無論是《大明日報》,還是大明銀行,兩者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將觸角深入大明的每一個角落。
    對百姓來說,這兩者帶來的是肉眼可見的改變。
    也令他們對於皇太孫秉政,充滿了期待。
    “吳王終於被立為儲君了嗎?那可真是太好了!”
    “是啊!是啊!吳王可是絕世才子,咱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那是自然,你們沒聽說那句話‘吳王立,天下興,乾坤從此定;八百年太平’,那可是天上的神仙說的。”
    “早聽說過了,滿金陵城,誰沒有聽說過這句話啊!咱前些日子,還琢磨要大夥一起給陛下上‘萬民書’,請求冊立吳王為儲君呢。沒想到,一轉眼,陛下就已經冊封啦。”
    “是啊!陛下不僅冊封了吳王為皇太孫,還將國事全部交給他處理,咱聽說了,太孫殿下接下來,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去除弊政。”
    “那可真是太好了!”
    ……
    相比奔走相告,拍手相快的百姓,朝堂上文武百官的反應,卻顯得波瀾不驚。
    吳王在此之前,便已監國。
    大臣們也清楚,陛下立他為儲君,隻是時間問題,自然早有心理準備。
    隻不過,真到正式冊立,並委托他全權處理朝政後,還是令不少人心裏有些不安。
    與窮人不一樣,對於統治階層而言,他們最想要的不是變革,而是穩定。
    社會萬古不變,階層不再流動,會讓窮人們都絕望,卻是統治者最向往的天堂!
    從吳王監國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來看,他一旦接手,必將全麵改革。
    而這,才是處於統治地位的官員和豪紳們最擔心的事情。
    不過,如今沒有人知道皇太孫打算怎麽改。
    然而,也有些嗅覺敏銳的人,注意到了《大明日報》上刊登的一篇社論。
    社論言詞鋒利,內容直指變征商稅之事。
    言及自皇太孫變征商稅以來,各地官府仍怠政懶政,不作為,亂作為,對商稅或胡亂征收,隨意征收。
    稅吏對無權無勢的商人隨意欺壓,對有背景的商人則放任其偷稅漏稅。
    種種不法行為,令人觸目驚心。
    加征商稅的命令已下達數月,朝廷三令五申,然而征上去的稅,卻並沒有翻倍。
    征稅官員的腐敗層出不窮,已經到了朝廷不得不大力整頓的時候。
    這篇社論刊登在大明日報的角落裏,並不引人注目。
    大多數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皇太孫冊立等大事上麵。
    而變征商稅之事,朝廷已經喊了很久,可一直都是光打雷,不下雨。
    大家也自然而然的不太放在心上。
    隻有極少數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的人,才覺得這篇社論的來頭,恐怕不一般。
    因為此前《大明日報》上刊登過不少有關商稅的內容。
    但基本上都是對朝廷變征商稅的搖旗呐喊,講述商稅變革的種種好處。
    而這篇社論,則是給人一種正磨刀霍霍,準備對征稅官員下手的意味。
    或許,這便是太孫殿下新政要砍下的第一刀?
    ……
    被冊封為皇太孫後,朱允熥又搬回了東宮。
    原來的吳王府,則全部劃為歸《大明日報》使用。
    隨著《大明日報》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員越來越多,之前的地方早就不夠用。
    騰出來的吳王府,正好可以滿足其需求。
    與報社在一起的,還有探聽司,以及剛剛成立,正在秘密進行人員招募和培訓的大明情報局。
    探聽司本身就是打著為《大明日報》打探消息的旗號,合在一起辦公,也理所應當。
    大明情報局則是以《大明日報》國外分社的名義。
    這樣方便派出諜子去別國潛伏。
    在必要的時候,情報人員可以搖身一變,變為《大明日報》國外分社的記者。
    若是身份暴露,需要大明官方的救援,也有了名義和借口介入,便於處理。
    情報局與報社合在一起,隻在內部分開,對外還能掩人耳目。
    金陵城人口上百萬,魚龍混雜,未必沒有別國派來的諜子。
    若單獨設立辦公機構和地點,就很容易暴露於人前。
    將其隱蔽置於《大明日報》總部的裏麵,既方便姚廣孝辦公,也巧妙遮掩了人員身份。
    原來的獻王府,則變為了大明銀行的總部。
    大明銀行擴張速度的很快,原來的舊址,早已不夠用了。
    如今朱允炆被圈禁,獻王府空置,正好將其利用起來。
    王府占地極廣,用來給大明銀行作為總部辦公,綽綽有餘。
    ……
    東宮。
    在雯兒的伺候下,剛剛起床的朱允熥洗涮完畢,一邊吃早餐一邊看起了剛剛送過來的《每日簡報》。
    冊立皇太孫的程序非常繁鎖,祭告天地、祖宗、社稷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
    幾天下來,可將平日裏養尊處優的朱允熥累慘了。
    如今總算結束,又可以重新過上悠閑輕鬆的幸福生活。
    與大明日報以及朝廷的邸報不一樣,《每日簡報》是一份絕密報紙。
    這份報紙匯編完成後,閱讀者隻有一個人,那便是朱允熥自己,外人皆不得翻閱。
    除非有朱允允熥的額外批準。
    老朱處理朝政,每天批閱數不清的奏章,即便日以繼夜的007仍然難以完成工作。
    為了防止自己遺忘事情,老朱甚至在居住的房間內貼滿了各式各樣的紙條。
    做完一件事,便撕掉一張。
    這種處理方式,也幸虧是老朱精力旺盛,抗壓能力遠非常人所能及。
    要不然,換上一個普通人長期如此,恐怕要不堪重壓而精神分裂了。
    但朱允熥翻閱過大臣們遞交上來的奏章,發現裏麵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沒有任何用的廢話。
    剩下的百分之十,絕大多數也都不是什麽重要的事情。
    真正高價值的內容,不到其中的百分之一。
    因此,朱允熥便命令負責處理奏章的通政司將奏章內容製作成摘要,匯總為簡報。
    比如說,禦史,給事中,大理寺卿等等十幾個人一起彈劾戶部尚書,如果朱允熥要看奏章的話,僅是將十幾個人彈劾奏章看完,都需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
    但匯編在簡報上,就變成了一句話的內容。
    寫得再詳細一點,也不過是兩三段文字罷了。
    再比方說,地方官員上報災情,軍情的奏章,因為不同的官員都會上報,許多奏章內容都是重複的,大同小異,匯編到簡報上,就非常節省時間。
    至於大臣們上交的賀表等,那便更不用說了。
    一篇篇看起來很耗精力,完全沒有必要。
    匯總後處理,才是正確的方法。
    通政司的官員接到奏章,必須在大堂裏麵當眾打開,以防止有人私藏奏章,遺漏重要消息。
    打開後便進行摘抄,再由三名不同的官員進行三次審閱,確認內容摘抄無誤,再整理匯編為簡報。
    原來的奏章,則在抄錄兩份之後,分別放入三處不同地方的進行檔案封存。
    如果朱允熥在看簡報的時候,覺得這個消息很重要,想進一步了解情況,要查看奏章原文,再由有司官員取出來,送到他麵前。
    如若不然,就不必要了。
    幾百份奏章,匯編後變成了薄薄的幾張報紙,皆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寫成,隻需要半個時辰,便可全部看完。
    至於批閱,也十分方便。
    首先是大部分奏章所稟報的內容,隻是告訴皇帝知曉,實際上並不需要皇帝親自批閱。
    六部和其他有司衙門自己就會處理。
    所謂的皇帝批閱,也無非是在上麵寫一個“知道了”。
    這種奏章,在簡報上匯集起來,朱允熥一樣的批閱。
    比如地方幾十名官員上奏章分別報災,批示該怎麽處理就行了。
    本來就是一件事,用不著分別做不同的批示。
    再加上看的又是簡報,效率可以說提升百倍都不止。
    其他的奏章,也是同理。
    除了摘取的奏章簡報之外,他每天還會看探聽司匯聚起來的情報,同樣也是一份簡報。
    正好與奏章裏麵的內容互為對照。
    既能防止官員在奏章裏麵謊報消息,又剛好印證探聽司的情報打探能力。
    若官員呈上來的奏章和探聽司上報的情報內容一致,則基本可以判斷為真。
    否則,就要好好複查一下了。
    看完這兩份簡報,可以說,朱允熥對整個大明的動向,都一清二楚。
    這實際上是後世現代國家通行的措施。
    相比封建時代的大明,後世現代國家治理的複雜度何止是增加了百倍。
    國家元首每日需要處理的事務之多,更是這個時代的人難以想象的。
    一般而言,後世現代國家會由情報部門,國家安全部門等匯編重要情報信息,供國家元首了解情況。
    比如說,鷹國的大統領,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情報局遞交的《每日簡報》,讓其對國內乃至全球的事務,都有清楚的了解。
    若非如此,若是按老朱之前那種低效的方式,一件件批閱奏章,後世的國家元首累死也處理不完。
    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朱允熥正是從中得到啟發,才將這項措施,引進到了大明。
    老朱需要沒日沒夜的007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個小時就做完。
    接下來便能閑哉悠哉的享受生活了。
    今日的《每日簡報》並沒有太多重要的事情,朱允熥利用吃早餐的間隙翻閱了一下,接著又隨手批閱完畢。
    他的心中浮現出籌謀已久,即將實行的另一項重要計劃——招募並訓練新軍。
    要開啟對倭寇乃至倭國的戰爭,靠大明原來的舊式軍隊,是行不通的。
    並不是說打不贏。
    大明建國不久,士兵們都是百戰精兵。
    將領也是久經沙場考驗的老將。
    這個時代的大明軍隊,打贏倭寇還是不成問題的。
    隻是那樣做太低效了,會造成大量的傷亡,以及財政上的沉重負擔。
    朱允熥想幹脆利索的將倭寇全部剿滅,令倭國從此臣服,便需要一支全新的軍隊。
    一支大明從未有過的強大海軍!
    他要讓這支軍隊成為大明最鋒利的劍。
    兵鋒所指,整個世界都將在大明的堅船利炮下顫顫發抖,為之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