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大明開疆,自今日起!黃子澄的黨羽!

字數:7730   加入書籤

A+A-


    “此舉或有不妥之處,是否廷議之後,再行決定?”
    “如此大力削減宗室待遇,隻恐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會心生異心。”
    “此議關係重大,還是多議一議為好。”
    百官先是議論紛紛,很快便有人站出來進言。
    “太孫殿下,下官以為放開宗室的限製,讓宗室子弟可以自由經商,能隨意從事任何謀生的職業,此舉不妥。”
    “宗室子弟身份地位特殊,朝廷官員難以管製。”
    “若放任他們隨意行事而不加以管製,則他們當中,必定會有不少人仗勢欺人。”
    “如此必將極大地損害朝廷的威望,皇室的顏麵,還望太孫殿下三思。”
    他沒有直接說讓藩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事不妥,而是抓住準許宗室子弟自謀營生這一條。
    很顯然是深得官場“聲東擊西”的精髓。
    眾官員紛紛附議。
    “是啊,地方官府肯定管製不了那些宗室子弟。”
    “朝廷有議親議貴的製度,這合乎禮法。可若放任宗室子弟與民奪利,犯事後再議親議貴,那老百姓會如何看待朝廷呢?”
    “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啊!”
    也有人站出來反駁道:“你們吵什麽?這是陛下的旨意,又不是太孫殿下的決定,你們在太孫殿下麵前吵有何用?”
    其實眾人心中都明白。
    雖然聖旨是皇帝下達,但這件事,必定是太孫殿下的主意無疑了。
    可畢竟明麵上不是太孫的令旨,支持朱允熥的人,當然也可以用這一點來反駁。
    朱允熥淡淡微笑,待眾人的議論聲漸漸平息下去,方開口道:“大家所言,不無道理。”
    “但從前對宗室子弟難以管教,是因為缺乏懲罰他們的手段和措施。”
    “除非犯了滔天大罪,否則,一般的事情,朝廷輕易不會懲罰,也不太好懲罰。”
    “爵位不可能隨便撤銷,對宗室子弟動刑也有失朝廷體麵。”
    “大多數就是訓斥一頓,宗室子弟自然有恃無恐。”
    “可如今宗室製度改革,便不一樣了。”
    “再有犯奸作科,欺壓百姓者,削爵。”
    “犯一次,削一次,親王降郡王,再犯降為鎮國將軍,三犯降為輔國將軍,一直削到平民為止。”
    “依本宮來看,應該也沒有什麽宗室子弟,會蠢到一直犯事吧?”
    朝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眾官員麵麵相覷,你看我,我看你,竟是說不出反駁之言。
    沒錯。
    如果一犯事就麵臨被削爵的懲罰,那宗室子弟確實會謹小慎微。
    地方官吏也很容易對他們加以管製。
    “太孫殿下言之有理,我身為宗人令必定對宗室子弟嚴加管教,該削爵的,絕不含糊。”朱棣站出來支持。
    官員們說宗室子弟犯事難以管教,不就是在等於說他這個宗人令管教不力嗎?
    朱棣當然要站出來為自己正名。
    何況,朱允熥所製定的新宗室製度,對其他藩王和宗室子弟自是十分不利。
    但對他朱棣來說,卻未見得。
    畢竟,如今他身為宗人令,兩個兒子一個管著稅務司,一個管著大明製造局。
    怎麽看建功立業的機會都比別的藩王兒子大得多。
    封鐵帽子親王,賜世襲罔替的爵位,雖然明顯是朱允熥拿出來的誘餌,但朝廷還是總要封幾個的。
    要不然,怎麽激勵人心呢?
    毫無疑問,他朱棣的子嗣是最有可能被封的。
    朱棣當然也就不會反對新的宗室製度了。
    “太孫殿下,若藩王需要建功立業,才能獲得世襲罔替的爵位,他們必定會發動對外戰爭。如此則朝野再無安寧之日。”
    終於有官員直擊要害,說出了自己心中最為關心的事。
    有人帶了頭,其他人也就不再遮遮掩掩。
    “是啊,這豈不是鼓勵藩王肆意對外用兵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切不可輕啟戰端!”
    “如今天下已經一統,四海升平,朝廷又準備對誰用兵呢?”
    “若天下尚未統一,用兵自是無妨,我等也會全力支持。可如今大明已經統一天下,豈能再輕動刀兵?”
    “化外蠻荒之地,與我大明隔山隔海,得其地其民,皆不能為我所用,得之無益!”
    “征戰不休,百姓不得安寧,大明江山亦會不穩!”
    “此旨意雖然本意甚好,但所造成的後果,卻難以預料。”
    “太孫殿下三思啊!”
    “太孫殿下,還是請陛下收回旨意吧。”
    朱允熥端起桌案上的茶,喝了一口,很是淡定地聽他們說著。
    足足過了一刻鍾,眾官員才終於不再說了,都將目光望向上首的朱允熥。
    “說得沒錯,新的宗室製度,就是鼓勵藩王和宗室子弟為國建功立業,開疆拓土。”
    此言一出,眾官員頓時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太孫殿下這是連表麵上的掩飾,都幹脆不要了嗎?
    “但你們至少有一點說錯了,那就是蠻荒之地,雖與我大明隔山隔海,但對我大明,卻並不是完全無益。”
    “要不然,本宮此次出征,為何能帶回兩千萬兩白銀呢?”
    “更別說,後麵還有每年的進貢收益。”
    朱允熥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笑道:“我知道你們擔心朝廷窮兵黷武,會使百姓不堪重負。”
    “正是!”一名白發蒼蒼的官員出列道:“國雖大,好戰必亡。”
    “太孫殿下出征倭國,得勝歸來,自是天大的好事。”
    “可若因為一場勝利,便驕傲自滿,讓大明從此走向無休無止的戰爭,那卻是萬萬不可之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君王應憐惜百姓民生,不能為了建功立業,便不惜民力,肆意驅使百姓征戰四方,此中教訓,自古以來便比比皆是,還望太孫殿下三思!”
    其他官員也紛紛出列。
    “還請太孫殿下三思!”
    “還請太孫殿下三思!”
    “還請太孫殿下三思!”
    朱允熥淡淡一笑:“本宮知道你們的擔憂,但本宮告訴你們,本宮並不打算擴軍備戰。”
    “相反,本宮已決定,將裁軍百萬。”
    此言一出,下方所有人再度愣住。
    不是要開疆拓土,要遠征周圍蠻夷諸國嗎?
    怎麽又變成裁軍了?
    “你們覺得開疆拓土,征服蠻夷,就會讓我無數大明將士馬革裹屍,埋骨他鄉嗎?”
    “本宮告訴你們,你們錯了。”
    “本宮此次出征,蕩平了倭寇,收複了台灣,也征服了倭國,但是,我大明海軍將士,沒有一個人戰死沙場。”
    “本宮將他們全部都帶回來了,一個人都不少。”
    朱允熥鏗鏘有力,振聾發聵。
    眾官員皆驚訝萬分。
    此前雖然看過戰報,但除了第一場在翁山縣剿滅倭寇的戰報之外,其他的戰報上,都隻說取得了什麽戰績,有哪些收獲,卻一直沒有提及大明海軍傷亡多少人。
    他們猜到大明海軍的傷亡一定很小,卻沒有想過竟然連一個人都沒有戰死。
    “如今我大明有一百八十多萬軍隊。”
    “本宮認為,大明隻需要精兵強將,不需要這麽多的冗兵冗將。”
    “大明不會窮兵黷武。”
    “大明即使要出征海外,亦不致發動幾十萬人的遠征,更不會讓太多我大明的兒郎埋骨他鄉。”
    “本宮隻會派少量的軍隊,便如同出使他國的使團一樣,去巡遊世界各國。”
    “本宮這樣說,你們滿意了嗎?”
    場中鴉雀無聲。
    眾官員都還在消化這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消息。
    裁軍?
    太孫殿下竟然要一邊對外擴張一邊裁軍?
    這……
    如果是以前,他們一定會覺得這太過於離譜。
    怎麽可能在發動對外戰爭的同時,又進行裁軍呢?
    但想到大明海軍所取得的戰績,又覺得合情合理。
    若大明每一支軍隊都擁有大明海軍的戰力,那大明確實不需要這麽多的軍隊。
    如果隻是派遣小規模的軍隊遠征,他們也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太孫殿下英明,下官再無異議。”
    當下迅速有官員轉變立場,表態支持。
    “下官也無異議。”
    “下官亦無異議。”
    很快,眾官員紛紛改口。
    對於裁軍的事,朝堂上絕大多數官員都是支持的。
    要說反對,也是那些手握兵權的勳貴武將。
    但他們本身就是朱允熥最堅定的支持者。
    雖然心裏對裁軍感到忐忑不安,卻也不可能在此時反對他的決定。
    “既然沒有異議,那此事就這麽定了。”
    “令禮部將詔書詔告天下。”
    “今日天色也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
    朱允熥揮了揮手,令眾官員盡皆退下。
    這時,之前來傳旨的公公,又回到了皇宮。
    “陛下說了,倭國不過是蕞爾小國,國主又豈能妄稱天皇?以後應改稱‘大王’。”
    朱允熥愣了愣。
    大王?
    那豈不是天皇兩字去頭?
    挺有寓意的啊!
    倭國的頭頂上還有一片天,那就是大明。
    大明的天子,才能稱皇帝。
    倭國的國主,可不就是大王嗎?
    “皇爺爺還有什麽其他的指示嗎?”朱允熥問道。
    “陛下讓奴婢將足利義滿押回來了,令嚴加審問,看大明還有沒有其他人和倭國勾結。”
    他走到近前,壓低聲音,道:“奴婢覺得,黃子澄也應嚴加審問,他在朝中,必然還有同夥。”
    “隻有將那些人都揪出來,太孫殿下執掌朝政才會順暢無阻,再無人敢與太孫殿下為敵。”
    朱允熥眼前一亮。
    對啊!
    自己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掀起大案,鏟除敵手,這一直都是老朱的拿手好戲!
    之前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殺得人頭滾滾,也讓洪武大帝的權威徹底鞏固。
    眼下的黃子澄,不正好可以加以利用嗎?
    誰反對自己,誰反對即將要推行的種種新政,誰就是黃子澄的同夥!
    妙啊!
    黃子澄罪惡滔天,罄竹難書。
    隻要一公布,必定會引來天下聲討。
    那誰是黃子澄的同夥,朝中和地方還潛藏著多少與倭國勾結的人,可就要好好查一查了。
    反對稅務司征稅的地方豪紳,或是裁軍時故意對抗朝廷的將領,再或是其他和自己作對的大臣……
    沒錯!
    這些人必定是黃子澄的同夥,是與倭國勾結的大明叛徒!
    朱允熥喜不自禁,當即開始盤算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