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開火,剿滅北元之戰!

字數:7268   加入書籤

A+A-


    張輔的軍隊出關後,走得並不快。
    這也是朱允熥特意交待過的。
    此番出征,非比以前,一定要穩打穩紮,讓士兵們喝好睡好休息好,養精蓄銳,再靜待戰機出現。
    海上有船可以裝載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但陸地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麽此次新軍出征,全部都用馬車的原因。
    三千將士,八百輛馬車。
    三人一車,共計二千四百人。
    餘下的六百人則是騎馬的。
    所有的馬車都是雙馬拉動的。
    再加上備用的馬匹,馬匹的總數亦超過三千。
    馬車亦是由大明製造局特別打造的,相比原來的老式馬車,做了不少的改進,非常堅固耐用。
    八百輛馬車浩浩浩蕩蕩,讓這支軍隊看起來不像是軍隊,反而更像一支運輸物資的商隊。
    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能攜帶足夠多的後勤補給物資。
    最重要是子彈、炮彈,以及大炮。
    他們用一百輛馬車帶了一百門大炮,又用兩百輛馬車運送炮彈。
    剩下的五百輛車,則主要用來裝運子彈和糧食,水。
    按照朱允熥的要求,每一名士兵至少配備相當於後世一箱的子彈數量,即一千五百發。
    光是這些槍支彈藥的重量,就高達平均每人六十餘斤。
    再加上炮彈,糧食,水,以及修理馬車和槍支的工具……各式各樣的物資,若非有八百輛馬車馱運,根本就裝載不下。
    但這樣做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這意味著三千新軍將士,光是攜帶的槍支子彈數量,就不低於四百五十餘萬發。
    實際上還額外帶了一些儲備,總數超過五百餘萬發。
    若放到後世,這點子彈數量仍是毛毛雨。
    畢竟,後世現代戰爭大量使用自動步槍和機槍,以及使用火力壓製戰術,往往用幾萬顆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
    但這個時代沒有這個問題,北元使用的火器還非常少,他們主要用弓箭作戰。
    新軍士兵手中用的是燧發槍,而不是隨意連射的自動步槍和機槍,就算想將更多的子彈在短時間內打出去,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平均每人攜帶超過一千五百發的子彈,已經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足夠應對任何意外情況了。
    朱允熥很清楚後勤的重要。
    寧可多帶,也絕不能少了。
    否則,到了草原上,大軍陷入沒有彈藥補給的困境,就真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不止是彈藥,連槍支的數量,朱允熥都下令特意多帶了幾百支。
    因為這時候生產的槍支,仍然存在可靠性問題,不少槍會出現故障。
    對此的解決辦法,一是對每個士兵都進行嚴格訓練,讓他們學會拆卸槍支,懂得維護和保養,並攜帶了相關的工具。
    其二則是特意多帶了一點槍支。
    總而言之,後勤保障是非常充足的。
    但由此帶來的壞處也很顯然。
    脫離了大明境內的水泥大道,行走在草原荒漠上,這支“運輸大隊”的行進速度,就不可能很快。
    如此龐大的隊伍,也不可能藏匿蹤跡。
    他們出現在草原上不久,便有北元騎兵前來觀察。
    新軍將士們按照張輔的命令,對其不予理會。
    哪怕對方策馬到三五十步遠的地方,也不聞不問。
    不多時,又有更多的騎兵,出現在新軍車隊的四周。
    他們繞著新軍的車隊,策馬奔騰,想確認其數量和規模,以及裝備等等。
    張輔的目光,漸漸變得陰冷下來。
    北元能發現他們,這並不足為奇。
    一方麵,幾千人的大隊,八百輛馬車,注定不可能隱藏行蹤。
    另一方麵,《大明日報》上早就刊登了新軍出征的消息。
    作為每日印刷量高達幾百萬份的報紙,不可避免會有少數流到北元境內。
    何況北元在大明肯定是有暗諜的。
    如此大張旗鼓的行動,那些暗諜是一定會將消息傳回北元的。
    這也是朱允熥的有意安排。
    整個新軍就是一個運輸大隊,如果北元一直避戰,新軍除了少量機動騎兵外,很難追上他們,將無計可施。
    對方可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
    告訴對方新軍的數量,出兵的時間,就是讓北元主動過來包圍,來圍殲新軍。
    然後,新軍就能發揮自身的優勢了。
    這就是為什麽此番軍事行動不保密的原因。
    朱允熥並不怕新軍的大軍被發現,被北元的軍隊包圍,反而怕他們不來!
    但是,草原很大,無邊無際。
    眼下新軍剛出關不久,還沒有碰上任何遊牧民,卻先遇到北元騎兵,這就有點奇怪了。
    畢竟,出征的行動雖是公開的,但具體走哪裏出關,哪一天出關,可沒有公布。
    因為若那樣的話,就顯得太過刻意了。
    反而會引起北元的懷疑。
    然而,如今的情況是,他們剛一出關,北元已經知道了。
    隻能說明內部有人向北元偷偷通風報信。
    這個人……張輔微微眯起了眼睛。
    直覺告訴他,極有可能是晉王朱棡向北元報的信。
    在過去幾天的交談中,朱棡曾經不止一次的詢問新軍的作戰計劃和行進路線。
    “果然不出太孫殿下所料,晉王就是不懷好意。”
    張輔喃喃自語:“還是不服太孫殿下的儲君之位嗎?”
    “故太子和秦王先後薨逝,若沒有太孫殿下,那晉王就該被立為儲君。”
    “晉王能力不凡,可越有能力的人,越不甘心屈居人下。”
    他輕輕搖頭:“晉王雖然也有幾分本事,但又如何能與太孫殿下相提並論呢?”
    “螢火之光,又怎敢與皓月爭輝?”
    “偏他還沒有自知之明,可笑,可悲,可歎。”
    “將大軍具體出動時間和行進路線告訴北元,這可是叛國。”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
    張輔在心中暗暗惋惜,都是陛下的後代,同為天潢貴胄,怎麽就相差這麽遠呢?
    自己內部爭鬥也就罷了,但借北元的手,來對付大明的軍隊,隻為了爭權奪勢,這未免有些令人不齒。
    很快,也就收斂了心神,不再去多想。
    作為一名年輕的將領,皇室的事,不是他能參與的,不該也不應去多想。
    精力還是要放在應對當前的戰事上麵。
    此後數日,張輔帶著大軍,繼續向目的地挺進。
    他們的目的,一是吸引北元大軍來主動攻擊,但如果對方不來,也並非就完全束手無策。
    大軍的目的地,是深入草原上水草豐茂的地方。
    說起來,北元雖然過的是遊牧生活,但其實也有特定的定居點。
    因為草原上的降雨不多,可日常生活是需要水源的。
    沒有水便無法生存。
    受製於時代的技術水平,此時的遊牧民族並不能通過挖深井去取水來維持生活和養牧。
    因此,他們必須要居住在有水源的地方。
    水源越豐富,能居住的人口也就越多。
    遊牧民族雖然四處放牧,但也不是每天都會換地點。
    人數眾多的定居點,實際上都有固定的地點,隻是在不同的季節離開。
    在夏秋之季進攻的好處,也體現出來了。
    因為冬天的北元各部落,往往儲備了大量過冬的糧草,可以選擇隱蔽起來躲藏。
    但夏秋之季,他們就像出洞的冬眠動物,必須要出來放牧牛羊。
    他們一定會前往水草茂盛的地方,將牛羊馬匹喂飽喂肥。
    真遇到大軍來襲,若事先沒有準備,也不是想跑就能跑的。
    人可以騎上馬立即跑,但居住的帳篷呢?家裏的物資呢?養牧的牛羊呢?
    基於這一點,朱允熥製定了相應的進攻路線。
    新軍的行進速度不快,但遊牧部落除了騎兵之外,其他的老弱病殘,遷徙的速度更慢。
    他們隻要找準目標,仍然能攻擊敵方。
    當然,最好還是對方大軍主動來攻。
    幾天時間一晃而過。
    後麵尾隨的北元騎兵越來越多。
    其中還不斷有北元騎兵衝上前來,用言語挑釁。
    對此,新軍士兵始終視若無睹。
    張輔幹脆令將士們齊聲唱起了朱允熥傳給他的歌。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嘹亮的歌聲在草原上響起,將前來哇哇大喊大叫的北元兵氣得半死。
    到了晚上,新軍仍如往常般安營紮寨。
    對在附近打探情報的北元騎兵熟視無睹。
    第二天快天亮的時候,張輔便聽到了大地傳來震震響動。
    以他此前多年與北元交戰的經驗,張輔知道,這是北元的大軍來了。
    一聲令下,新軍將士們立即便做好了戰鬥準備。
    對麵卻並沒有動靜。
    張輔也十分沉得住氣,耐心等待。
    他心中清楚,那些北元騎兵多半是在附近休息,準備待吃飽喝足,再發起進攻。
    對方非常的囂張,完全沒有將新軍看在眼裏。
    兩個時辰後,日頭已漸漸移向天穹正上方。
    呼嘯聲驟然響起,風吹草低,數不清的北元騎兵,如潮水一般,從四麵八方席卷而來。
    他們狂喊著,唳叫著,臉上浮現出欲要瘋狂殺戮的表情。
    一個個宛如吃人的魔鬼,正從地獄裏出來,欲要擇人而噬。
    張輔的表情非常淡定,三千將士亦是如此。
    他們沉著,冷靜,麵對蜂擁而來的敵軍,他們的臉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緊張害怕的神色。
    大炮的炮口迅速調整方向,裝填炮彈,手中的槍支上亦上好了彈藥。
    三千人的陣地,八百輛馬車,所占的麵積不小,卻是沒有一個人說話,隻是用手中的槍瞄準了迎麵而來的北元兵。
    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呼嘯聲撲麵而來,殺氣騰騰而至。
    前方的北元士兵開始張弓搭箭。
    “準備!”張輔淡定的聲音,旋即,打響了手中的槍:“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