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朱的驚天發現……危機!

字數:15601   加入書籤

A+A-


    清晨。
    太陽剛剛從東方吐出魚白。
    申城的碼頭已是繁忙無比。
    一艘艘的船舶靠岸,在碼頭上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裝卸。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申城來往長江內陸各城市的船越來越多。
    沿黃埔江往上,亦有數不清的船舶通行其中。
    再加上順海岸線北上北方海岸,或者南下去南方港口城市,乃至去台灣,再或前往倭國的……等等。
    總而言之,申城上連長江,又是南北匯聚的中間節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航運中心。
    在之前禁海的時候,這一優勢完全體現不出來。
    如今開放海禁,便立即脫穎而出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朱允熥“獨具慧眼”,選擇了申城進行開發。
    要不然,也許再過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不會有人注意到這裏。
    曆史的進程便是如此。
    大明太孫殿下在黃浦江邊劃的一個圈,使一座城市騰飛而起。
    如今的申城,繁忙無比。
    碼頭已經初具規模,但稍遠的一點地方,還有大量工程仍在建設開發中。
    整個申城,就是一座一邊建設開發,一邊開始試運行的巨大工地。
    老朱來到一間街邊的早餐店,與一大早起來幹活的苦工們一起吃早餐。
    他對經濟的觀察越來越細致,匯總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認識也逐步加深。
    從原來完全不懂經濟運行道理的“老農民”,正迅速向一位深入了解經濟原理的“學者”轉化。
    當然,這些也離不開一眾錦衣衛的功勞。
    很多分析數據,全靠錦衣衛去打探。
    比如酒樓老板從哪裏進貨,原料成本是多少,這種事,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弄清楚。
    但對老朱而言,隻要一聲令下,錦衣衛立即便調查得清清楚楚。
    早餐店內,嘈雜的人聲此起彼伏。
    “真累啊,幹活太難了,我每天都想著休息。”
    “誰不是呢?可還不是得幹嗎?養家糊口,哪有那麽容易。”
    “行了,你們就別抱怨啦,能有一口吃的,還不滿足嗎?”
    “就是。若是擱以前,你們能來這早餐店吃東西嗎?”
    “哈哈,那倒也是,要不是太孫殿下的新政,咱們哪能吃得這麽飽啊?”
    “以前幹活,可經常餓著肚子,吃個半飽就不錯啦,如今才能吃得飽。”
    ……
    老朱一邊吃早餐,一邊聽他們聊天。
    他的臉色,突然之間微微變了變。
    老朱這些天一直在分析申城的經濟狀況。
    他以前完全不懂經濟,可老朱懂算賬。
    他將整個申城各項收支都算清楚了,也就慢慢弄明白了申城運轉的秘密。
    從金融體係到運輸體係,效率是怎麽提高的……但越深入研究,老朱越發現有些地方仍然不太對。
    此際,他猛然醒悟過來。
    最關鍵的問題是——糧食!
    朱允熥所設計的整套體係,讓社會生產效率都提升了,因而,能在民眾收入都普遍增漲時,物價卻保持著相對的穩定。
    因為物品的供應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大大增加。
    但有一個核心點,是必須要打通的,那就是糧食供應。
    糧食維持低價,是這一套體係維持運轉的核心。
    如果糧食漲價,整個平衡就打破了。
    正常而言,一個人吃不了兩個人的糧食。
    可如果這個人以前一直都沒有吃飽呢?
    收入增長,糧價卻很低,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所吃的糧食,相對以前,會有極大的增加。
    因為他以前沒吃飽,現在吃飽了。
    可如此一來,糧食的供應,還充足嗎?
    若是不足,又會產生什麽問題呢?
    遠不是經濟衰退這麽簡單!
    因為以前大家都被困在家鄉,吃不飽飯就餓一餓,吃個半飽差不多得了。
    對貧苦百姓而言,饑一頓飽一頓,才是常態。
    頓頓都吃飽,這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可現在,朱允熥四處大搞建設,修路,建橋,建新城……這些人遠道而來,是衝著能賺錢能吃飽肚子來的。
    能賺到錢,能吃飽飯,他們自然是個個興高采烈。
    可如果吃不飽呢?
    如果糧食供應不上呢?
    元朝是怎麽被推翻的?
    直接的原因是修黃河,餓著肚子幹活的民工們對此極度不滿。
    “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反了!
    於是乎,龐大的大元帝國,就此分崩離析,直至徹底走向終結。
    如今的大明,在外麵做工的人,較之元末時,還要多得多。
    因為朱允熥現在搞的工程非常之多。
    一旦他們吃不飽飯……
    老朱越想越是心驚,越想越是害怕。
    按照他的統計,計算,分析,朱允熥的治理下,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都提高了,大部分物資的供應都是充足的。
    諸如鐵礦之類的,也比以前開發得更多,規模更大,挖掘的效率更高。
    冶煉更是如此,生產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申城就有煉鐵的工廠,老朱親眼去看過。
    冶煉技術有進步,規模更大,效率更高。
    所以,鐵價並沒有隨著工錢的上漲而上漲,反而由於供應的增加而不斷下跌。
    同樣買一把菜刀需要的錢,比以前更少。
    其他很多物品供應亦是如此。
    但糧食不一樣。
    地裏能長出多少糧食,仍然是不變的。
    固然,由於元末戰亂導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在土地麵積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大明的糧食供應基本上是充足的。
    可這也是建立在相當一部分人隻能吃得半飽的前提下。
    老朱自己就是底層出身,曾經長期吃不飽飯,也很清楚這一點。
    特別是沒有什麽田地的貧雇農,長期吃半飽才是正常的。
    吃得飽飽的,絕對是少數時間。
    可如今,正是這些沒啥田地的人,出來幹活做工。
    他們吃得很飽!
    可他們吃掉的糧食,從哪裏來呢?
    眼下馬上便是秋收的季節,暫時肯定是不會缺糧的。
    然而,到明年上半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不一定了。
    如今朝廷和官府通過強製低價來保證的糧食供應體係,可能在明年初便轟然倒塌。
    那時候,今天對太孫殿下感恩戴德的人,就會變為對太孫殿下和朝廷恨之入骨。
    民心似水,隨時會變。
    一念及此,老朱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來,匆匆忙忙便往往處趕去。
    這件事關係甚大,他必須要立即提醒那個“逆孫”。
    蔣瓛和吉垣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看到老朱突然離開,連忙跟上。
    一路上,兩人察言觀色,見皇帝陛下神色不太好,便都沒有說話。
    回到住所,老朱令人準備了文房四寶,正要提筆寫信,卻突然又按了下來。
    剛才在路上的時候,他重新細細想了想大明的糧食問題。
    卻發現大明的糧食保障,其實也沒有那麽脆弱。
    首先是供應問題。
    由於元末戰亂,死掉了大量的人,因此而荒蕪的田地亦不少。
    這些年以來,朝廷一直在鼓勵墾荒。
    每年的田地數量,一直在穩步上漲,也使得糧食的總產量越來越高。
    隻不過,這些增長,一部分變成了糧食庫存,一部分則被人口數量同步增長帶來的糧食消耗上升所抵銷。
    除此之外,還有水泥的廣泛運用,再也不需要用糯米築城牆,因此又多出了一部分糧食。
    還有倭寇被清除之後,沿海新開墾出來的肥沃農田等等。
    這些都使得大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不少。
    以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大戶將糧食藏起來了!
    外麵的餓殍遍野,但大戶的糧倉裏仍然是滿的。
    很多窮苦百姓正是清楚的知曉這一點,才會在餓得吃不飽飯的時候起來造反,將大戶糧倉裏的糧食拿出來分掉。
    如今朱允熥通過一係列的手段,將原本儲藏在大戶糧倉裏的糧食,都收進了國庫糧倉中,也加大了糧食的供應保障。
    至於說消耗增加嘛。
    其實主要增加的,就是在外麵工地幹活的人。
    申城的建設者,碼頭上的苦力,正在參與修路修橋的民工等等。
    這些人的人數不少,可能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
    但與整個大明的人口相比,他們仍然是極少數。
    大明還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原來的農村,仍然過著和從前一樣的生活,吃和原來一樣多的糧食。
    即使這上百萬人吃的糧食大幅度增長,即使他們每個人都吃掉了相當於原來兩個人的糧食,可整個大明的糧食消耗,也隻會上漲一點點。
    這一點上漲,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區的開發,糯米的不再浪費,以及庫存在調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範圍內。
    慢慢地,老朱懸著的心,又重新變得安穩。
    至少,這樣算起來,大明的糧食問題,似乎也沒有之前想的那麽嚴重和急迫。
    當然,這還是一個大問題。
    畢竟錢已經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價,也漲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維持低價糧食的供應穩定,很困難。
    繁華昌盛的大明下,正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隻是目前還有時間,暫時仍不會爆發。
    見老朱拿著筆陷入沉思,遲遲沒有落筆行文,吉垣在旁邊輕輕喚了一聲:“陛……下!”
    “去,將所有的《科學》期刊全部找來。”老朱吩咐了一聲。
    科學期刊開始發行的時候,老朱已經賭氣離開了金陵。
    不過,他還是令人購買了全套的期刊。
    畢竟,微服私訪,遠離朝廷,又賭氣不願與正主持朝政的孫子聯係,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隻能通過《大明日報》、《科學》期刊等了解朝廷的變化和動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過來。
    老朱翻開其中的一本《農業》專刊。
    上麵對於種田的探討非常多,除了種植的農時,施肥,施水,鋤草,防旱抗災等等之類措施的探討之外,還有如何防治病蟲災害,特別是如何製作並使用農藥的問題。
    華夏曆史上,農藥使用的時間很早,在幾千年前,便已經在用。
    然而,農藥的發展卻非常緩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蟲的重要性。
    後世現代人往往對農藥深惡痛絕,可這主要還是限於蔬菜水果等。
    它們的生長期短,農藥殘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來上市售賣時,還有大量的農藥殘留,對身體健康影響大。
    自然引人不滿。
    可實際上,在主要糧食作物中,農藥對糧食產量的穩定供應,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如果沒有農藥,世界糧食的總產量可能減產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問題,而是餓死多少人的問題了!
    這個時代的農民,對於耕種的農時,何時施水施肥,還是大致心中有數的。
    即使不懂,看周圍的鄰居如何種田種地,跟著照做就是了。
    總有聰明人知道該怎麽種。
    然而,對於製作並噴灑農藥驅蟲滅蟲,大部分農民就真的是一籌莫展了。
    很多時候,遇到病蟲災害甚至聽能聽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靈祈禱等等。
    《農業》專刊上探討和傳播的相關知識,無疑給了很多種地的農民一縷新曙光。
    老朱翻閱著《農業》專刊上麵內容,微微點頭。
    看來,那個“逆孫”,也很清楚糧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大明潛藏的巨大糧食危機。
    他這般施政,表麵上看起來樣樣都好,可一旦缺糧,後果便將不堪設想。
    《農業》專刊上傳播的知識,究竟能讓糧食增產多少,也是未知數。
    好在之前算過,缺糧的事,也不是特別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腦海內念頭飛轉。
    他們都說自己不如那個“逆孫”會治國。
    如果就這般提醒了他,豈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孫”?
    再說,萬一“逆孫”對此早就清楚,做了準備,自己白操心一場,又反而顯得自己治國更無能了。
    我堂堂大明開國之君……
    但若真有什麽問題,還是要提醒的。
    什麽都不做,老朱又總覺得不安。
    思來想去,老朱的目光盯著那一堆《科學》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筆,展開紙張,刷刷刷寫了起來。
    吉垣在旁邊看著,越看越覺不對。
    皇帝陛下寫的東西,怎麽感覺有點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開口詢問。
    老朱寫完,將筆放下,隨即將寫好的紙張折了起來。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嗎?”吉垣連忙問道。
    “不必了。”老朱搖了搖頭,道:“去買一個信封,貼上郵票,將咱寫的東西,寄往《科學》期刊編輯部。”
    吉垣頓時瞪大了眼睛。
    不久前,太孫殿下設立了郵政司,在各地成立相應的分司,同時印刷信封,發行郵票。
    凡是大明境內的百姓,都可以購買郵票和信封,進行書信郵寄。
    再由郵司統一集中轉運,將書信送去相應的地址,送給收信人。
    不過,因為是新成立,還有很多地方的分司尚未開通,仍不完善。
    但申城作為大明朝廷重點建設的新城,自然也是最早設立郵司的地方之一。
    老朱這些天經常在申城四處轉,早就知曉了郵司的存在。
    申城由於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寄書信回家鄉的需求很高。
    郵司的門口,還有人專門在那裏代寫書信。
    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寫信有必要通過郵司轉遞嗎?
    再說,為何寫給《科學》期刊編輯部呢?
    他猛然想起剛才皇帝陛下所寫的內容,似乎和《科學》期刊上看到的文章,風格有些相似。
    陛下這是在給《科學》期刊投稿?
    這……
    吉垣越發忐忑不安起來。
    萬一投稿沒有通過,沒有能刊登出來,陛下豈不是會龍顏大怒?
    但很快。
    他想起另一件事。
    那便是陛下雖然沒有用平時批閱奏章時的語氣下聖旨,反而“偽裝”自己隻是一個向編輯部投稿的普通人,可最後寫姓名落款的時候,卻落了一個“朱元璋”。
    這多半是陛下無意中寫的。
    《科學》期刊編輯部的人,看到這個落款,應該不至於還想不到這是當今陛下寫的吧?
    那就沒事了。
    他不可能派人暗中去提醒《科學》期刊編輯部,那是犯了大忌。
    但陛下自己“筆誤”,便怪不得別人了。
    他雖然在旁邊看著,可沒有看清,沒注意到,還是很正常的。
    想到這裏,吉垣放下心來,當即前去郵司買了郵票和信封,將老朱寫的文章,投遞了出去。
    “咱也算是給他提醒,指出他治國存在的問題了,就看他自己能領悟幾分。”老朱得意的想著:“以後誰也不能再說咱治國不如那個‘逆孫’了吧。”
    ……
    金陵城。
    一片祥和安穩。
    相比朱能和張輔發過來的正式捷報,姚廣孝的情報局,反而先收到大軍獲勝的消息。
    原因也很簡單,情報局是通過放飛信鴿將消息傳回來的。
    比起派快馬送來的捷報,自然要更快一些。
    不過,此事關係重大,朱允熥也不能以情報局的消息為準,還是要等待正式的捷報。
    這與朱允熥遠征倭國時不一樣。
    那時候雖然也是放飛信鴿傳回捷報,可放飛的信鴿不止一隻,信還是朱允熥親筆所寫,用了太孫殿下的印鑒,算是正式的公文。
    朝廷自然可以以此為準。
    眼下情報局傳來的,卻隻是情報人員打聽到的消息,作不了數。
    還是要等待張輔和朱能將正式捷報公文傳回。
    這並沒有等多久。
    快馬加急傳遞,其實相比鴿子也不慢多少。
    這日上午,朱允熥正召集眾官員議事。
    一騎快馬,直入金陵城。
    馬背上的人,一手高舉軍情卷軸,一手揚鞭催馬,疾奔而過,一邊又高聲大喊道:
    “我軍大捷,一戰殲滅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軍大捷,一戰殲滅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軍大捷,一戰殲滅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通常而言,若是戰敗或者前線軍情緊急之類的,便會嚴格保密,不會大聲嚷嚷。
    但大捷則會敲鑼打鼓,廣而告之。
    百姓們先是有些懵逼,隻顧著躲避那騎快馬。
    一直到對方策馬遠去,才反應過來。
    “大捷?我軍殲滅了北元的主力?”
    “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北元的鐵騎打過來了?”
    “新軍平定北元了嘛?”
    ……
    百姓們議論紛紛。
    很快,金陵城也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新軍出征時,《大明日報》做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百姓們對其獲勝的期望很高。
    如今聽到消息,也皆是一個個喜不自禁。
    不多時,大街上便響起了鞭炮聲,鑼鼓聲……
    東宮。
    朱允熥拿起捷報,細細看了一遍。
    雖然此前早就收到姚廣孝報上來的情報,但那是外圍人員的消息,並不具體。
    相比之下,朱能和張輔送回來的正式捷報,自然要詳細得多。
    戰爭的經過,取得了多大的戰果,恩克是如何投降的,烏格齊哈什哈的下場……
    “好啊!”
    看完捷報,朱允熥重重在桌案上拍了一掌。
    心頭的一塊石頭,也算是終於落地。
    雖然他對大明軍隊獲勝非常有信心,然而,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最大的問題,還是朱能和張輔的軍隊,主要是馬車為主,隻有少量騎兵。
    他們的行軍速度,是趕不上北元鐵騎的。
    如果北元始終避戰,寧願放棄肥美的擁水草聚居地,也不與大明軍隊開戰,那朱能和張輔的遠征軍,也將無功而返。
    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很低。
    畢竟,北元並不知曉速射炮和燧發槍的厲害,他們看到明軍數量如此之少,沒有理由不發起進攻。
    但也可能是,北元派小股軍隊試探了幾次,發現自己打不贏,然後就放棄了。
    朱允熥令《大明日報》大肆宣傳,大張旗鼓的進攻,也有故意刺激北元的用意。
    就是要讓他們不服氣,讓他們下定決心要幹掉遠征的明軍。
    事情的進展,果然也如朱允熥所料。
    甚至比他預料的還要順利。
    一出關,張輔的三千兵馬,打垮了烏格齊哈什哈的六萬大軍。
    隨後,朱能率軍抵達元庭,北元之主孛兒隻斤·恩克幹脆利索的投降了。
    朝堂上,眾臣皆是喜氣洋洋。
    北元啊!
    這可是大明的心腹之患。
    大明最大的敵人。
    在許多朝臣的眼中,恐怕未來大明與北元之間的戰爭,仍會持續很多年。
    畢竟,曆朝曆代,中原政權與草原部落之間,皆是如此。
    年年征戰不斷。
    能擋住草原部落的進攻,能確保中原不受到他們的侵犯,就算是非常不錯了。
    這也正是長城存在的意義。
    若是草原部落很容易被征服,也不至於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便一直忙著修長城,到秦漢乃至後續各朝,仍修個不停了。
    卻沒有想到,遠征的明軍,這麽快就有了結果。
    而且是如此輝煌的戰果。
    北元投降了!
    一時間,許多大臣激動得淚流滿麵。
    這些人當中,不少曾經經曆過元庭統治的時代。
    宛如昨日,曆曆在目。
    而今回想起來,一切恍如夢境。
    朱允熥的感觸卻是那麽深,他收起捷報,笑道:“北元已經向我大明臣服,眼下的問題,是該如何處置草原部落,各位有什麽妙計嗎?”
    聞言,立時有大臣出列,道:“啟奏太孫殿下,下官以為,北元既已歸降,可將其民眾大部移遷至中原,如此便能一勞永逸,防止其東山再起。”
    朱允熥微微皺眉。
    “啟奏太孫殿下,下官以為,應該移遷漢民至草原上,墾荒種地,變草原為農田,建起城塞,派衛所軍永屯草原。”
    “啟奏太孫殿下,下官以為,草原部落,殺之不絕,當好好安撫,大明可與其聯姻。由太孫殿下迎娶元主的女兒,並令後世皆引為慣例。大明與北元,永結姻親之好,便不會再起戰亂了。”
    ……
    眾官員紛紛建言,但朱允熥的臉色卻是漸漸黑了下去。
    原來還想聽聽他們的意見,但現在看來,這些人根本出不了啥好主意。
    也對。
    草原部落的問題由來已久,曆朝曆代,都沒有啥好的解決辦法。
    朝廷內的眾臣,當然也想不出什麽好主意。
    看來,還是要直接實施自己早已想好的策略了。
    當下,朱允熥站了起來,道:“諸位的話,本宮都記下來了。”
    “本宮對於平定草原部落,防止其日後東山再起,也有一個主意。”
    朝堂上頓時寂靜無音。
    朱允熥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而後吐出八個字:“樹立新神,分而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