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齊泰認罪,機密與疑惑!

字數:5996   加入書籤

A+A-


    陽光明媚。
    冬日裏的風也並不總是陰冷刺骨。
    比如今天吹來的風,就十分和暖,也很輕柔。
    微風拂麵。
    卷起耳邊發稍。
    齊泰跪在地上,陳述著自己與黃子澄勾結之事。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他緩緩閉上眼睛,麵露痛苦之色。
    “我是洪武十七年的應天府鄉試的解元,次年便高中進士,先授禮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主事。”
    “黃子澄與我是同榜進士,有同窗之誼,故而我們兩人素來交情甚好。”
    “昔年讀書之時,我自許聰慧過人,非常人所能企及,成了應天府鄉試第一名後,更是目空一切。”
    “我自幼有報國之心,立誌齊家治國平天下。”
    “擔任禮部主事時,我覺得禮部不足以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便積極運作,終於調到了兵部。”
    “在兵部任職期間,我兢兢業業,謹小慎微,辦事盡心盡責,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
    “邊境所有千戶以上的將領名字,各衛所的錢糧,軍械庫存情況,我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
    “禮部同事無不稱讚。”
    “可我在朝中並無背景,更無靠山,所以多年都沒有得到提撥重用。”
    “那日陛下召群臣商議立儲之事,太孫殿下挺身而出,力阻陛下不得立廢獻王為儲君,轟動朝野。”
    “我卻覺得太孫殿下太過孟浪,目中無人。”
    “縱有幾分才華,卻失之以‘狂’。”
    “況且太孫殿下乃是常氏所生,與淮西勳貴關係緊密。”
    “朝中文官私下皆以為,陛下昔年倚仗淮西勳貴起家,如今朝堂上遍布淮西公勳,他們拉幫結派,根本不將其他官員看在眼裏,若不加以限製,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故而滿朝文官,雖無明言,卻都認為絕不可以立太孫殿下為儲君。”
    “我亦是持如此觀點。”
    他說到這裏,楊靖、袁泰、周誌清等三人的臉色,頓時都有些掛不住了。
    三人可都是文官。
    而且當初因朱允熥抓捕藍玉一事,與朱允熥發生過衝突,還曾經聯手想闖吳王府。
    “齊泰,你休得滿口胡言,顛倒是非黑白,挑撥朝廷官員與太孫殿下的關係,其心可誅!”袁泰厲聲怒喝:“你東扯西拉,卻一直不說自己的犯罪事實,還不快趕緊交待?”
    “再有胡言亂語,立即大刑伺候!”
    齊泰木然抬頭望著他。
    袁泰勃然大怒,吼道:“好你個齊泰,事到如今,居然這般狂悖,若不用大刑……”
    他的聲音,突然戛然而止。
    因為袁泰猛然發現,一直躺在搖椅上的朱允熥,正望向他。
    目光淡淡,平靜如秋水。
    無聲無息。
    沒有生氣,沒有動怒,臉上神色亦是古井無波。
    隻有淡淡的眼光。
    可那明明隻是普通而尋常眼光,落在袁泰眼中,卻仿佛有萬千劍雨自天垂落,雷霆密布。
    天威浩瀚恐怖。
    刹時間,袁泰全身冷汗直冒。
    轉瞬便濕透了衣襟。
    太孫殿下親審,沒有出言阻止齊泰說話,又哪裏輪得到他來指手畫腳呢?
    想到這裏,後麵的話自然是無論如何也說不下去了。
    高舉的手又放了下來,轉而向朱允熥拜道:“下官麵對此奸賊妖言時,一時心情激憤不平,以致失禮,驚憂了太孫殿下,還請太孫殿下責罰。”
    朱允熥沒有回言。
    現場十分安靜。
    朱允熥將目光收回,轉而望向齊泰:“你接著向下說。”
    “在此之後,金陵城流傳起太孫殿下該立為儲君的謠言,我認為這是太孫殿下所為,故而對太孫殿下更加厭惡。”
    “再後來,太孫殿下啟用楊士奇,抓了涼國公藍玉,又利用故太子在世時所說的話,激起陛下愛護之心,舐犢之情,從而在爭儲中一舉扭轉局麵。”
    “可我卻對太孫殿下越來越反感。”
    “我在朝中並無根係,文官們紛紛與黃子澄及獻王交好時,我反而什麽都沒做。”
    “那時,我與黃子澄雖然相交甚好,卻皆是朋友之誼,並不涉及朝廷政論,更沒有牽入儲君之爭中。”
    “一直到後來,北方密諜傳來北元要侵犯大明的消息,秦王和晉王更是以此為由離京而去。”
    “那時太孫殿下正在籌辦大明軍事學院,下令勳貴武將皆不得擅自離京。”
    “我是兵部主事,在得到北元可能大舉南下的消息後,便準備錢糧馬匹軍械,以備不時之需,不料,卻收到了無須加強北方邊境防備的命令。”
    “我認為太孫殿下不注重朝廷大事,置邊疆風險於不顧,置億萬黎民百姓於不顧,隻顧自己爭權奪勢。這樣的人,即令才華蓋世,卻無仁義之心,絕不能立為人君。”
    “也就是從那一次起,我終於下定決心,主動找到黃子澄,經他介紹,轉投到了廢獻王門下,想助廢獻王扳倒太孫殿下。”
    “再後來,呂妃身死,廢獻王發瘋,在儲君之爭中徹底失敗,太孫殿下也很快正式被立為皇太孫。”
    “黃子澄卻仍不死心,想借出使倭國的機會,從倭國借兵。”
    “出使倭國之前,他前來找我,向我說了心中的想法。”
    “剛一開始,我被嚇傻了,覺得他是瘋了。”
    “可他卻例舉了很多太孫殿下的‘罪狀’。”
    “縱容稅務司實行暴政,懷疑太孫殿下殺死自己養母呂妃,迫害長兄……”
    “所謂的‘太孫新政’,更是令人膽戰心驚……”
    “我讚同他的想法,覺得倘若太孫殿下登基稱帝,執掌大權,則大明亦會如隋朝那般,迅速走向衰亡。”
    “我認為自己身為讀書人,不能負了自幼胸中所學,不能忘了聖賢之言,要肩起維護江山社稷,拯救天下蒼生的重任。”
    “相比倭國大軍入侵帶來的危害,我更害怕太孫殿下登基的可怕後果。”
    “反複權衡之後,我最終答應了黃子澄的請求。”
    “告訴他,隻要他說服倭國出兵,待到倭國登陸我朝領土後,我便會以兵部主事的名義,全力配合,將兵防布置都告訴倭國,換取倭國大軍長驅直入,逼迫陛下改立儲君……”
    “我以為自己做這一切,都是為了救天下!”
    “卻不想釀成了大錯。”
    齊泰緩緩閉上眼睛,兩行淚水滾滾而落。
    朱允熥靜靜聽他說完,笑問道:“既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為何現在又認為自己錯了呢?”
    齊泰拜道:“此前太孫殿下多次展現出超凡的才華,我並不以然。”
    “世間有才者多如過江之鯽,若不修身養德,越是有才的帝王,越是野心勃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那他給天下蒼生帶來的破壞也越大。”
    “可太孫殿下出征倭國一戰,卻改變了我的認知。”
    “最令我震撼的,並不是黃子澄陰謀暴露被抓,也不是倭國一戰而敗,大明軍威無敵。”
    “而是太孫殿下居然能帶著所有出征的士兵,都平安歸來。”
    “遠征倭國,卻無一人死亡,這是何等不可思議之事。”
    “偏偏太孫殿下就是做到了。”
    “我當時還不相信,在新軍回朝後,利用兵部主事的身份,細細詳查,卻發現並無任何弄虛作假。”
    “自那以後,我便明白自己錯了。”
    “再及後來,太孫殿下大權在握,大舉改革,其政雖猛,卻無一不是對準了根本問題。”
    “革軍製,裁百萬大軍,平北元……凡此種種,在我當初看來,皆是不可能之事。”
    “可太孫殿下卻駕輕就熟,毫不費力便辦成了。”
    “此時我才知道,太孫殿下之能,已超凡入聖,達天神之境,不能以常理而度之。”
    “自那之後,我更是日日煎熬,一直想著要不要向朝廷自首。”
    “我深知黃子澄的為人,無論如何對他用刑,黃子澄都絕不可能吐露出我。”
    “而我與他謀劃之事,除了我們兩人之外,再無第三人知曉。”
    “隻要我自己不主動自首,我便安全無虞。”
    “可我做不到,我的良心每日都在唾罵著自己。”
    “錯了便是錯了。”
    “雖然倭國最終沒有能踏上中原大地,我與黃子澄的謀劃,也未能成功,卻並不能因此而減輕我等之罪過。”
    “太孫殿下令全國上下抓漢奸,檢舉黃子澄黨羽,朝野不寧,若我再不站出來,眼睜睜看著天下不安,無辜之人枉死,我還有何麵目讀聖賢書?又有何麵目為人?”
    齊泰緩緩將頭上官帽摘下,放到地上,磕頭拜道:“罪人齊泰,請太孫殿下治罪。”
    朱允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道:“這麽說來,你之所以站出來,是因為不願意看到朝野為抓黃子澄同黨而鬧得沸沸揚揚?”
    “那本宮又怎麽知道,這是不是你們合謀,將你推出來頂罪,以求庇護其他同黨呢?”
    齊泰緩緩抬頭,目光掃向一旁的三法司,道:“太孫殿下,罪人有幾句肺腑之言,事關機密,不能當著他們的麵說,還請太孫殿下屏退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