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瞞天過海……自毀長城!

字數:6917   加入書籤

A+A-


    嘩啦!
    嘩啦!
    周圍的樹輕輕搖晃。
    發出極輕的聲響。
    金陵地處南方,與北方不一樣,冬天的時候,有很多樹的葉子並不會落盡,隻是樹葉的顏色沒有春夏時那般嫩綠。
    風很輕柔,樹晃動的聲音並不大,若不注意,很容易被大腦自動忽略,便仿佛從來都不存在一般。
    隻有在這一刻,氣氛驟然凝固的時候,原來淡淡的聲音,才顯得那般刺耳。
    自來到這個世界後,朱允熥也漸漸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
    楊士奇說他喜歡朝堂,因為朝堂上有世間最頂尖的人物,謀慮周詳而深遠,布局精巧而細致。
    他們的心思,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淩駕於世人之上,俯瞰天下眾生。
    與這等人物為友也好,為敵也罷,總好過終日與碌碌無為之輩,愚笨不堪之人相處。
    朱允熥對此亦越來越深有體會。
    人是環境的動物。
    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人會變得完全不同。
    比如說,如果是從前,麵對“真情流露”的齊泰,朱允熥隻會被他感動,心情會十分複雜。
    會想到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黃子澄、齊泰縱然做出背叛大明,背叛華夏民族之舉,出發點卻是自以為是的想救天下人。
    人是為會變的。
    正如後世那個人人唾罵的大漢奸,在其年輕時,也曾寫出過豪情萬丈的詩句。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從一快,不負少年頭。”
    若他當時身死,此詩必定被千萬人傳誦,此人也必定被天下人交口稱讚。
    除了這些以外,朱允熥不會想太多。
    更不會產生什麽懷疑。
    可是與老朱、楊士奇、姚廣孝等人打交道打得多了,他也開始受到影響,開始想得更多更深。
    想一個人某個舉動背後更深的含義。
    事情的第二層,第三層……
    故而,當齊泰向朱允熥“坦誠”交道的時候,他在心情複雜之餘,也立即想到,這會不會是一個陷阱呢?
    於是乎,朱允熥便出言試探了。
    是的。
    朱允熥剛才並不清楚齊泰是否真的是在用“死間之策”,是不是一場精心布置的謀略……他隻是在出言試探!
    如果是冤枉了齊泰,如果對方確實是死前悔改認錯,那一句試探之語,也毫無關係。
    反之,若對方真有問題,或許便能看出端倪。
    結果是顯然的,齊泰的神色已經自證了一切。
    朱允熥心中歎息。
    齊泰與黃子澄,一個是應天府鄉試第一,另一個全國會試第一,殿試第三,這般會讀書的“學霸”,當然不可能是愚笨之人。
    他們費盡苦心想出來的謀略,自然是十分高明的。
    然而,事情具體實行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
    同樣的試探,老朱在麵對楊士奇、姚廣孝時,都曾經用過。
    兩人的反應,皆是鎮靜無比,淡然以對。
    但齊泰卻不行。
    朱允熥一個簡簡單單的試探,他就自露馬腳了。
    毫厘之差,便是天壤之別。
    “你是如何看出來的?”齊泰驚恐不定的問道。
    他自認為自己的謀略並無任何破綻,剛才的表演也沒有任何問題。
    “我沒有看出來。”朱允熥搖了搖頭:“我剛才是相信你的,隻是想最後淺淺試探一下,你自己主動暴露了。”
    齊泰呆住了。
    怎麽也想不到竟然是如此。
    最後一刻,功虧一潰。
    他有些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為了今天,齊泰已經準備了太久太久。
    光是寫這些供詞認罪書,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自以為萬無一失。
    卻沒有想到,朱允熥一個簡單的試探,他就自己承受不住而崩潰了。
    “若本宮所料不差,你和黃子澄寫的這些供詞,認罪書,恐怕都不止這一份吧。”
    “將這一份供詞交給本宮,讓本宮暗中以此挾製朝中諸臣,看似是在助本宮掌控朝中大權,使得從此再無人敢反對本宮,讓本宮可以毫不費力的清除任何反對派。”
    “就在本宮以為掌控一切的時候,卻不知那些官員都知曉了,他們手中也有同樣的供詞。”
    “曹孟德尚且知道,要燒毀部下私通袁紹的證據,而不是按圖索驥去抓人。”
    “因為當時的情況,穩定人心遠比去報複,去抓內奸要重要得多。”
    “但即使通敵的人再多,也不可能人人都是。”
    “你和黃子澄的供詞,可是將滿朝文武,都一網打盡了,一個不留啊。”
    “我若真信了你上交的供詞,以此去挾製官員,勢必眾叛親離。”
    “朝中人人自危,個個都想將本宮弄死以保平安。”
    “到那時,本宮就算有通天之能,也難以招架。”
    “說不定哪天召見官員,就會被他們一擁而上,當場打死了!鬧出一個千古笑談。”
    “這一招‘瞞天過海’之策,高啊!”
    朱允熥悠悠歎息:“枉你也讀了這麽多的聖賢書,為何至死仍不知悔改呢?”
    雖然試出了齊泰的真假,但他心中並不開心,反而有些難過。
    “你果然聰慧,這麽快就全部都想明白了。”齊泰咬牙道:“既然都相信了,為何還要試探?”
    “你小小年紀,卻比曹孟德這等奸賊還要多疑,我如何能信你可以做一個明君?”
    他仰天大笑。
    “不錯,我承認你確實很有能力。”
    “如此年輕就有這般本事,別說放眼當今天下,便是千年以降,也難覓與你相匹敵的奇才。”
    “但國君治理天下,從來不以才華論短長。”
    “相反,若你隻是平庸之才,我和黃子澄,還不至於寧願全家身死,並冒著被後世唾罵千年的風險,也要將你拉下馬。”
    “可你不是。”
    “你很有才,也太過自傲,總以為自己掌控一切。”
    “你不是成立了大明科學院,讓人們去做實驗,從中找到解決之法嗎?”
    “我去過大明科學院,看過他們所的實驗。”
    “那些實驗,絕大多數都失敗了。”
    “可你看看,你在做什麽?”
    “你所謂的‘太孫新政’,自以為要天下大治,可實際上,你實行的國策,都是自古至今所從未有的。”
    “你就是在拿大明江山做實驗,拿天下百姓做實驗……”
    “若是功成,你自是可以流芳千古,被萬世傳誦……可若是失敗呢?誰來承擔這個後果?你想過沒有?”
    “沒錯,截至今日,你都做得很成功,國泰民安,大明蒸蒸日上,百姓都感念你的恩德。”
    “可你想過沒有,你的治國方略,經不起任何一次失敗。”
    “一旦失敗,不止是前功盡棄,還會毀了整個天下。”
    “你好大喜功,四處大動工程,修路,修堤壩,修水庫……你知道現在天下有多少人在服徭役,在外麵做工嗎?”
    “我告訴你,即使是暴虐如秦始皇,昏聵如隋煬帝,也從來沒有征發過如此之多的百姓!”
    齊泰聲嘶力竭的怒吼著:“忠臣不事二主,我當初既然選擇了拜到獻王門下,就絕不可能再背叛他。”
    “是你逼瘋了獻王?我豈能不報仇?”
    “還有呂妃娘娘,她就算對你再不好,也是一手將你撫養長大的養母,還是你父親最疼愛的妃子。”
    “可你居然設法殺了她,還派人假扮‘倭寇’,誅滅了呂氏一族。”
    “還有秦王,那可是你的二叔。”
    “你竟派人將他毒死!”
    “你以為你做的那些事,就真的無人知曉嗎?”
    “殊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呂妃娘娘身邊的人,怎麽會全部莫名其妙都被處死了呢?”
    “就算呂妃的死,他們有責任,也該進行審訊,為何沒有?”
    “倭寇又如何能深入內地,誅殺這麽多人,為何那些所謂的倭寇,來時無蹤,去時無影呢?”
    “秦王府的幾個仆婦,又如何能弄到那般可怕的毒藥?”
    “這些事情,一樁樁一件件,我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隻要是聰明人,都能看出這其中的問題。”
    “為了自己的權位,你弑母,逼瘋兄長,殺害親叔。”
    “你的心腸,何其之毒?”
    齊泰像是發瘋了一樣。
    “為什麽朝堂裏會有這麽多的大臣,願意讓我與黃子澄在監獄裏暗中會麵呢?”
    “為什麽我能在你的眼皮子底下,隨意出入守備森嚴的刑部大牢,與黃子澄串通,寫出這些供詞呢?”
    “因為在你看似掌控所有大權的表麵下,實則波濤洶湧。”
    “朝中不知有多少人,不想讓你登臨大位。”
    “自古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獻王的願意給士大夫分權,你卻不願意。”
    “大明的國策,皆出你一人之手,就算是楊士奇,姚廣孝,夏原吉等人,也不過是忠實執行你的命令而已。”
    “那我們這些士大夫,又怎能容你?”
    “你還讓方孝孺那個腐儒,傳播‘天下大公’的聖人之道?”
    “你是想奪天下豪紳之財,供你朱家討好底層百姓!”
    “讓豪紳和士大夫交更多的賦稅,這等顛倒乾坤的法子,也虧你想得出來。”
    “如此舉動,置我們這些士大夫如何地?”
    “難道我們這些人,辛辛苦苦讀書,做官,為國立功,為民辦事,卻反而要落得一個身份地位還不如普通百姓的下場嗎?”
    “你這樣做,隻會自毀長城!”
    “別以為你現在改革一切順利,就自以為能肆意妄為。”
    “沒有士大夫為你治國理政,沒有天下士紳的支持,我倒要看看,你準備如何治國!”
    “今日你殺了我和黃子澄,殺了我們全家,總有一日,你自己也會落得這般下場的。”
    “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