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金陵城的戰爭機器……

字數:8638   加入書籤

A+A-


    ……
    正如後世高速行駛的動車上,隻要有一個煙鬼不遵守規矩抽煙,便能致使列車緊急報警停車。
    再或者有人故意按緊急按鈕也是一樣。
    金陵城在朱允熥的改造下,也已然變為了一台龐大而嚴密的機器。
    當警報敲響時,各部門便立即按照事先預訂的方案,有條不紊的運轉了起來。
    警報當然進行了分級。
    但突然之間,幾十名壯漢,手持武器,進攻朝廷最重要的衙門,這無疑已然是最高級別的警報了。
    因為按朱允熥的設想,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近乎便相當於曆史上清朝時的天理教起義一樣的事件了。
    在真實的曆史上,天理教兩百餘人,驟然在京城發動起義,打得清廷措手不及。
    其中的四五十人,更是一下子就殺進了清朝的皇宮內。
    若不是剛好嘉慶帝不在皇宮裏麵,說不定就會當場一命嗚呼了。
    也會因此而成為千古流傳的天大笑話。
    區區四五十,還盡皆是江湖人士,而非正規軍隊,便將一個龐大的帝國鬧得天翻地覆,殺死了王朝的皇帝。
    這裏麵固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朝到後期腐敗不堪,武備鬆馳,軍紀渙散。
    但一個很大的因素,也是事起突然,應變不及。
    天理教在中心開花,直搗黃龍。
    這和刺客也是一樣的道理,隻要對準核心,一個刺客都能震動天下。
    有曆史上的經驗教訓,朱允熥當然會注意防備。
    一旦發生類似的事情,金陵城這台龐大的機器,便會立即進入最高警戒狀態,以防有不測發生。
    畢竟,敢攻擊大明王朝的重要衙門,“凶徒”之所謀,恐怕就不僅止於此了。
    要不然,正常人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正常的推理邏輯下,這極可能是發起全麵暴動的前奏。
    即對方還會接著攻擊其他的衙門,乃至皇宮。
    謀的是改朝換代!
    否則,就算有一個人想“自殺”,總不至於是一群人都想“自殺”吧?
    就算他自己想自殺,也要為家人著想吧?
    要知道,依大明律,持武器攻擊衙門,視同造反!
    三五十個人,持武器攻擊朝廷的重要衙門,除了造反,也想不出其他原由了。
    就好像後世,也無法想象,有一群人拿著武器,去進攻國家的重要部委一樣!
    大明科學院雖不是六部之一,可其實際地位,已幾乎比肩六部。
    某種程度上,甚至還猶有過之。
    畢竟,若有造反的話,衝進六部的衙門裏麵,殺幾個官員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可大明科學院就不一樣了。
    裏麵有大量的技術資料,涉及槍支大炮的製作,先進火藥的製作……乃至製造大明寶鈔的各種核心技術等等。
    光是這些,一旦落入敵手,便是不可想象的巨損失。
    朱允熥在設計這套“係統”的時候,也沒有想過,幾十個壯漢,手持兵刃,衝擊國家重要衙門,僅僅因為“誤會”?
    故而,在警報發出後。
    應天府的捕快動了。
    刑部緝盜司動了。
    錦衣衛動了。
    皇城兵馬司動了。
    皇宮,東宮,各城門駐防軍動了。
    ……
    在極短的時間內,諾大的金陵城,一下子就從和平狀態,轉變為戰爭狀態。
    所有的衙門,都在收到消息後,拉響了警報。
    刑部、禮部、兵部、工部……大明銀行,大明日報,糧食署,郵傳部……
    甚至城內的各勳貴家,在看到警報拉響後,雖然不清楚具體情況,卻也在第一時間緊閉大門,召集家丁,準備應變。
    街道上維持秩序,指揮交通的差役,高聲呼籲百姓即刻回家,或馬上就近躲避,不要繼續在街道上行走,妨礙兵馬緊急調動。
    金陵城所有店鋪都以最快的速度在關門,整個金陵城的所有市場,全麵休市……
    “什麽情況?到底發生什麽事了?”
    有來不及回家,躺避在街邊角落裏的百姓,瑟瑟發抖的詢問。
    “不知道,但高塔上巡視的士卒,從來沒有發出過這樣的警訊。”
    有人焦慮不安的回複道。
    百姓們對於警備等級並不清楚,隻是被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得驚魂失魄。
    話音剛落。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是戰鼓!”有人驚叫道:“我以前曾經在軍中服役,此次太孫殿下軍改才退役經商,這是軍隊裏召集士兵,緊急迎敵的戰鼓!”
    “不止一處地方在擂鼓集兵!”
    “天啊,發生什麽事了?”有人嚇得幾乎要哭了。
    “金陵城可是大明京師,怎麽會有戰事呢?”有人不解地問道。
    “難道是倭寇殺得城下了?再或是北元騎兵南下?”
    “那不可能,倭寇都被太孫殿下剿滅了,倭國都臣服我大明了。”
    “北元更不可能!前段時間,我大明天軍才剛剛踏平草原,北元已定。再說,金陵城地處南方,草原鐵騎南下要行幾千裏,怎麽可能突然殺到?”
    “我大明如今兵精糧足,外敵入侵,絕無可能。”
    “不會有人叛亂吧?”
    “京師之地,又無外敵,突然亂起,隻可能是叛亂了!”
    “莫非,莫非……是有人要對太孫殿下不利嗎?”
    “聽說皇帝陛下不在京師,說不定就是因此有人要趁機對太孫殿下不利。”
    “太孫殿下這麽好,哪個天殺的敢對太孫殿下不利,老子和他拚了。”
    “對,咱們大夥都回家抄家夥去,有鋤頭的扛鋤頭,沒鋤頭的拿菜刀,再不擠就抄木棍,咱們誓死保衛太孫殿下!”
    “誓死保衛太孫殿下!”
    “誓死保衛太孫殿下!”
    “誓死保衛太孫殿下!”
    ……
    眾人喊著口號,就要各自不顧一切的衝回家去。
    好在人群總算還有清醒一點人,當下高聲呼籲道:“大夥兒不要急,太孫殿下是何等天縱奇才,又豈是陰險歹人能隨意得逞的?”
    “眼下金陵城已拉響警報,相信各路勤王的兵馬必聞訊而動。”
    “咱們大夥兒隻要靜候佳音,不要給太孫殿下添亂即可。”
    “真要是有什麽事,等情況明了,咱們再動也不遲。”
    此言一出,人群裏當即有人響應道:“說得有道理啊,太孫殿下又豈是那些陰險歹人能隨便扳倒的。”
    “太孫殿下一定會平定叛亂,將歹人全部繩之以法的。”
    “對,大夥要相信太孫殿下。”
    “金陵城的高塔示警,便是太孫殿下所修築,如今看來,很有用啊,反應這麽快,那些歹人一定想不到吧!我看是他們完蛋了,太孫殿下肯定安然無恙。”
    議論聲中,便見一隊隊官兵縱馬奔馳,呼嘯而過。
    ……
    不止民間百姓,各官府衙門的官員,也在議論紛紛。
    禮部。
    “究竟發生了何事?”一名官員驚疑不定的問道。
    另一名官員沉聲道:“高塔示警,而且是最高級別的警訊,這通常是有人造反才會發出的。”
    畢竟是禮部的官員,了解得自然比民間百姓更多。
    “什麽人如此大膽,竟敢造反?”有官員滿臉不可置信,道:“如今朝堂上,太孫殿下早已大權獨攬,無人可以挑戰太孫殿下的地位,怎麽可能會有人造反呢?”
    一說到造反,那名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政變”。
    畢竟,底層百姓突然發起暴動,襲擊中樞,這種事想想也不可能成功。
    但“政變”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權力和威望,能在政變後穩住朝局。
    否則,那就不叫政變,而叫自殺。
    可眼下的朝廷,隻有太孫殿下一個人稱霸,沒有敵對勢力,誰還會發起政變呢。
    總不可能是太孫殿下自己……以太孫殿下今時今日的權勢,不管要對付朝堂裏的任何一個官員,都不用這麽大的陣仗啊。
    直接一紙命令,便能將人抓了。
    大明朝堂上,還沒有太孫殿下抓不了的人。
    再說,皇帝陛下不在京師。
    就算政變發起者僥幸成功,隻要在外頭的皇帝陛下一聲號令,也能馬上奪了他的權力。
    這真是咄咄怪事了。
    “那也未必得。”有官員接口道:“之前不是發生了襲殺太孫殿下的事件嗎?如果那樣的事再重演,也必然是最高警訊。”
    這句話一出口,在場眾官員們頓時一個個臉色大變。
    是啊!
    造反也未必是聚集很多起兵那種情況。
    也可能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襲擊太孫殿下的車駕。
    這其實不難辦到。
    也不一定需要什麽勢均力敵的政治對手。
    正因為如此,曆朝曆代,皇帝作為最高權力掌握者,一般都是居住在深宮內院,輕易不會外出。
    刺客自然難以刺殺。
    真到皇帝出行的時候,其儀仗和安保的規模,都是難以想象的龐大。
    隔很遠的地方,也要清空閑雜人等。
    就是為了防止有意外發生。
    畢竟,連秦始皇外出巡視,都數次被刺客襲擊。
    太孫殿下如今雖然大權在握,卻畢竟沒有登基稱帝,又經常坐馬車出入,真遇到了刺客,也毫不奇怪。
    “看方向,應該是大明科學院。那是太孫殿下親自創辦,據說太孫殿下經常出入那裏,看來,那些人的目標,果然是瞄準了太孫殿下。”
    “這可如何是好?太孫殿下可千萬不能出事啊!”
    有官員拍著手急道。
    入朝為官,最怕的便是突如其來的重大變動。
    特別是對他們這些品階不是很高的官員而言,朝局穩定不變,才最符合自身利益。
    退一萬步說,即使是向著自己有利的方向變化,此際情況不明,承擔的風險仍是巨大的。
    畢竟,原來的掌權者在,他們是繼續當官,無非是難以升職而已。
    可新人上台,則可能大洗朝堂。
    弄不好人頭落地,甚至誅連家人。
    站在哪個立場選擇,不言而喻。
    至於高階官員,就更加害怕了。
    若真是“政變”,身為高級官員,事先卻沒有得到任何消息,那便說明,不是自己這邊的人馬。
    畢竟,若真是“自己人”,身為朝廷大員的他,一定會事先便知情的。
    故而,無論高官還是低級官員,個個嚇得惶恐不安,祈禱千萬不要出事。
    “放心吧,太孫殿下吉人自有天相,不會有事的。”
    有官員勸慰道。
    “是啊,我等還是謹守本職,靜待消息吧。”
    又有官員道:“我看那高塔上看守的士卒,在做著奇怪的手勢並揮舞旗幟,應該是傳遞更具體的消息,有人能看得懂嗎?”
    “別想了,據說那是太孫殿下令人特意編製出來的‘旗語’,原本是用於海軍在海上打仗時,船舶之間通訊下達命令。後來,太孫殿下又將其用於高塔之上,正好可以傳遞訊息。可“旗語”便和“啞語”一樣,隻有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學會,我們又沒有學過,哪裏看得懂啊?”
    “無須擔心,京師裏負責治安的衙門,刑部緝盜司,以及各宮門駐軍,城門守軍,錦衣衛,皇城兵馬司都有能看懂的人。”
    “眼下京城已進入戰備狀態,我等文官,隻須安民便好,平亂之事,自會有人去處理。”
    他的話音剛落,禮部已有堂官出來,吩咐道:“大家都不要驚慌。”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今日臨變,正是我等顯現本事,報效國家之時。”
    “身為禮部文官,平叛之事,無須我等多操心。”
    “但守住禮部衙門,不被不法狂徒侵犯即可。”
    “其二則是,立即派人,前後國子監,穩定學子之心。”
    堂官當即發布了一條條的命令,一邊派官員前往國子監,一邊令眾禮部的守衛做好戰鬥準備。
    同樣的一幕幕,也發生在其他衙門。
    有兵馬,有武力的衙門,本身就有預案,自不待言。
    即使是純粹的文官衙門,在短暫的慌亂之後,也迅速反應過來,做出布置。
    朱允熥執政日久,大臣們對他的信心很足。
    當下也皆是各司其職。
    慌亂之後,又迅速恢複了秩序,並沒有引發更大的混亂。
    隻是人人心中皆緊張無比,焦急不安。
    而此際的朱允熥,正在東宮的臥室內,抱著美女,呼呼大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