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梨簧戲

字數:5700   加入書籤

A+A-


    沈爺爺點點頭:“是啊,而且福氣還在我們自己家呢,我們可要惜福。”
    沈奶奶附和:“是啊,要惜福。”
    第一個表演結束了,得到了全場的掌聲和歡呼,舞隊也跳得大汗淋漓,但聽到大家的掌聲,這段時間的訓練感覺都值得了。
    互相對視一眼,都會心一笑,今晚表演很成功,可以功成身退了。
    沈文旭對旁邊的工作人員道:“設置一下,大屏幕循環播放剛剛的表演。”
    工作人員應道:“是,寶總。”
    幾秒鍾之後,大屏幕上就開始循環播放剛剛的舞龍了,播放之後,整個景區更加熱鬧了幾分。
    大屏幕掛得比較高,一些剛剛沒看到的,還有沒看過癮的,紛紛轉頭去看大屏幕。
    而遊客們也紛紛把剛剛錄製的視頻發到朋友圈,微博,還有一些短視頻平台,不過幾分鍾時間,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都看到了。
    紛紛在視頻下方留下評論:
    “現在很難看到正宗的舞龍了,今天這個還挺好看,看得出來是下了苦功夫的。”
    “這舞龍看起來大氣磅礴,要是在現場看就更好了。”
    “可惜我的假期隻有兩天,不然我一定要去現場看看,這年頭很難看到這麽好看的舞蹈了。”
    “博主威武,藝術團威武!”
    “為我們博主打Call……”
    很快短視頻就火了起來,短時間內,好多人刷視頻的時候都會刷到舞龍視頻,文化傳播相當廣泛。
    直播間——
    【果然沒讓我失望,第一個節目就拿捏了我的心。】
    【那兩條龍活靈活現的,舞動的時候,好像真的兩條龍似的,也不知道是什麽材料做的。】
    【藝術團的節目從來不會讓人失望,這次再次刷新了我對藝術團的喜歡。】
    【好想自己上去舞動一下,真的好漂亮啊,燈光師也是一個人才,我發現博主那邊全是能打的人。】
    【真漂亮,一邊吃鴨貨,一邊看直播表演,簡直一絕。】
    【……】
    一個個打賞禮物在屏幕上飛動,絢爛多彩,極為絢麗好看。
    沈寶宏看到這一幕最激動了,每次直播都能收很多禮物,並且直播間熱度也會飆升到第一,是其他直播間沒辦法比的。
    其他工作人員看到也特別激動,打賞得多,意味著他們的獎金也多,一切都是幹勁兒啊!
    夏蕊再次上台:“我們的第一個節目舞龍,大家還喜歡嗎?”說完之後把話筒對向觀眾們。
    大家齊聲回答:“喜歡,再來一個。”
    夏蕊把話筒收回去,臉上是得體的笑容:“第一個節目十分精彩,但我們第二個節目也不差,歡迎我們的梨簧戲班,接下來給我們大家表演梨簧戲。”
    “大家應該沒有在這裏的場合看過梨簧戲吧?我們請過來的這些戲班可有一些年頭了,具體有多少年頭,我們先留一個懸念,等會兒大家看了我們的表演家們自行猜測一下。”
    “好了,不耽擱大家的寶貴時間了,接下來請欣賞梨簧戲。”
    獨特的梨簧戲敲鑼打鼓的聲音響起,表演家們已經穿戴好,隨著聲樂開始表演起來。
    梨簧戲,亦稱草根戲、平安戲,據明朝正史《太平府誌》記載,當塗、蕪湖等地立春日有“妝戲到,征女伎”的風俗,後清朝黃鉞寫《於湖竹枝詞》時,把平安戲定名為“梨簧戲”。
    蕪湖泥簧戲也曾“星光燦爛”,有張季瀛、王振林、胡家壽、金立興,稱為“泥簧四狀元”,張季瀛家藏手抄劇本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毀於洪水。
    草根命的泥簧戲經不住洋風的摧折和“官”木的裹挾,上世紀三十年代後,僅以散兵遊勇坐唱維持,縣誌說:“有所謂泥簧者,詞甚俚俗,雜以小曲,蓋為盲女彈詞者流,人有喜慶輒招之,視為營業雲。”
    1927年,張季瀛的第三子張一鸞想繼承父業,振興泥簧戲,集合一批藝人在北門沈鳳鱉家辦起一個“泥簧公所。”這是一個共和班性質的職業演唱團體,也是訓練泥簧戲演員的習藝所。
    解放後,蕪湖文化部門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整理的傳統劇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頭橋》、《三戲牡丹》、《合缽》、《祭塔》、《竇老送子》、《陳琳抱盒》、《鬧院》、《逼休》、《扇墳》等。
    1959年招收一批男女少年學員,正式建立“蕪湖市梨簧戲劇團”,編演出《白蛇傳》、《秦香蓮》、《二度梅》、《三請樊梨花》等。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性本愛丘山”,也許泥簧戲“本是坊間狗尾草,無為招搖在高枝”。
    當蕪湖的官辦劇團因為“經費不足”、“演員老化”而偃旗息鼓時,中江橋、陡門山、後家山頭的小劇場鏗鏘開鑼。
    2006年,蕪湖市申報的梨簧戲入選H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刻,舞台上表演的就是《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屬於明傳奇《躍鯉記》的一折。
    書生薑詩,誤信讒言,迫於母命,將妻龐三娘休棄。
    三娘無顏回歸母家,隻得寄跡尼姑庵中。
    其子安安年方七歲,思母情切,瞞過祖母,負米至庵奉母,並一再求母回家。
    三娘雖有愛子之心,但迫於封建禮法,欲歸不得,隻得婉勸安安回家,母子洗淚而別。
    年輕人聽不大懂,但老年人卻格外喜歡,看得津津有味的。
    沈瑩瑩拉了拉尹玉雯的衣袖,小聲問:“你看得懂嗎?”
    尹玉雯搖搖頭:“我在國外長大,才回來半年不到的時間,對國內的文化還不是很了解,這種戲曲我覺得很高深,我有些不能理解。”
    沈瑩瑩小聲跟尹玉雯解釋:“我知道,我解釋給你聽。”
    她把《安安送米》的故事講給了尹玉雯聽。
    尹玉雯聽了之後呆愣了一會兒:“瑩瑩,那唱戲根本不知道唱的什麽,你怎麽會知道這個故事?”
    沈瑩瑩揚了揚自己的手機:“剛剛開始唱的時候,我聽到了劇名,然後用手機百度了一下。”
    尹玉雯失笑:“嚇我一跳,我還以為你是聽懂的。”
    沈瑩瑩搖搖頭:“我覺得要深耕這一行的人才聽得懂,我們這種資曆淺的人根本聽不懂,隻能聽聽聲音。”
    尹玉雯讚同:“也是。”
    這邊,縣長小聲對縣長夫人道:“這戲還挺合我胃口。”
    “我也覺得好聽。”縣長夫人道,“我小時候在家裏的時候聽過這個戲,那個時候是一批年輕人唱的,現在是老年人,我猜應該是那個時候的人。”
    縣長點點頭:“現在會唱這種戲的人少,聽一會兒少一回了。”
    縣長夫人誇讚道:“沈雪寧用心了,居然還照顧到了我們這個群體,聽著就有情懷。”
    縣長笑笑:“對。”
    另一邊,秦子洲小聲問沈雪寧:“你怎麽會想到請這樣的戲班?”
    沈雪寧擺擺手:“策劃是秦殿文寫的,你去問他。”
    “他寫的?”秦子洲驚訝,“他什麽時候會寫策劃了?”
    沈雪寧解釋:“這次的端午節策劃是我征集的,想寫的都可以寫,秦殿文也寫了,然後寫得超乎水平地好,於是我就采納了。”
    秦子洲還是難掩驚訝:“我從來沒見他寫過策劃。”
    沈雪寧道:“你沒見過不代表他不會啊。”
    “這……”秦子洲無法反駁這話。
    沈雪寧看秦子洲反應挺大的,於是道:“你要不要看看秦殿文寫的策劃?”
    秦子洲點點頭:“等晚會結束了你給我看看,我真的很稀奇。”
    沈雪寧失笑:“我當時看到的時候也很驚訝,還看了兩遍,都覺得沒什麽問題。”
    秦子洲越發好奇了:“行,我一定要看看。”
    台上的梨簧戲唱了一半了,大家的反饋也來了。
    “我本想來去劇院看唱戲,沒想到在這裏就看到了,別說,雖然看不懂,但覺得挺有味道。”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好吧,我承認我看不懂,但看他們唱得還挺好。”
    “今天終於看到戲曲了,以前隻在課本上看到,以後再寫閱讀理解,也能寫的更好了。”
    “……”
    直播間——
    【牛掰啊,居然請了唱戲的來給我們唱了一台戲,誰這麽好的創意?】
    【這唱得挺好啊,必須打賞一下。】一個嘉年華飛了出來,絢爛的特效占滿了整個屏幕。
    【沒想到有一天會在直播間裏看到認真唱戲的,博主真的有心了,我感覺到了博主的誠意。】
    【這戲會唱多久?可不可以來個旁白,完全聽不懂啊。】
    【誰懂這個戲,大神來講講啊。】
    【……】
    沈寶宏把大家看不懂戲曲的事反饋給了沈雪寧,沈雪寧立刻當起了解說員,聽了她的解說,大家總算是明白了。
    一些老一輩的人被戲曲裏的故事感動,還有泛起了眼淚的。
    沈文旭輕輕拍了拍曹青雲的頭:“要是你媽媽被趕出家門了,你會去給她送米嗎?”
    曹青雲不接;“我媽媽為什麽會被趕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