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發展趨勢

字數:3951   加入書籤

A+A-


    這種情況也不僅僅是化肥廠存在,很多國營單位都是存在的。
    導致如今這種情況,也不能完全怪國營廠,很大原因是製度問題。
    城鎮戶口就是這些國營廠的工作人員庫,如果城鎮人員和國營單位需要的人員是剛好的比例。
    比如一個縣國營單位需要一萬個工作人員,全縣城鎮戶口有三萬多人,這就是正常比例。
    因為還有老人和小孩,適齡工作人員稍微多個幾百一千多也沒有問題。
    可現實是不可能這麽恰好。
    加上有的工廠已經出問題,又沒有新的國營廠,問題就會越積越多。
    還有新增人口,那就隻能讓有能力的國營廠增加崗位。
    更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工廠員工已經沒有工作動力,明明一個人能幹的活,他非要說累,那就隻能增加兩個人。
    有的甚至幹脆不是正式員工在做,而是請的臨時工。
    就是這麽魔幻,明明工廠員工已經過多了,還沒有人願意幹活,要請臨時工來做。
    張軍對這種情況早就沒了感覺“這情況解決不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劉慧彥歎著氣說道“我以前還在擔心自己子女後代的工作問題,現在看來,我這完全是多餘的擔心。”
    “我自己能不能做下去都是一個問題。”
    在一旁聽著的黃濤忍不住問道“軍哥,劉主任,那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工作問題就沒辦法解決麽?”
    劉慧彥大概也知道黃濤家裏的情況“你接不了老黃的班,後續還想要分到工作,就很困難。”
    “不過,你們家現在所有人都沒有工作,隻要去找相關單位,還是有很大可能會給你們安排的。”
    “不可能眼睜睜看著你們沒飯吃。”
    黃濤問道“那以後呢?”
    劉慧彥微微搖頭“以後?我也不知道以後能怎麽辦。”
    張軍說道“不用擔心太多,你們著急,國家其實比你們更急。”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待業青年。”
    “待業青年其實是這個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這是國家發展地一個重大問題。”
    現在這個問題沒有爆發,很大原因是現在所有人都不能離開自己出生地。
    就算張軍從農村到縣裏來,想要住招待所,都得要有證明。
    如果去遠的地方,甚至隻要出了市,就很容易被人給認出來。
    畢竟國內方言很多,尤其是南方,出縣可能音就不一樣了。
    這個事對黃濤的影響很大,忍不住追問“軍哥,可現在還沒有解決辦法啊!”
    張軍開玩笑說道“是不是覺得跟著我沒有安全感,還是希望國家給你安排工作?”
    黃濤頓時慌了,趕忙解釋“不是!不是!我隻是擔心,我們家的條件就這樣,下麵會有妹妹。”
    “我可以跟著軍哥幹一輩子,但我妹妹不能沒有工作啊!”
    張軍見黃濤認真了,輕輕一笑,安慰道“你也不用著急,我就跟你開個玩笑。”
    “我大概也有一個猜測,這個事用不了幾年就能解決的。”
    後來放開做生意,其實這個口子,就是為了解決就業才開的。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接下來的路到底要怎麽走,是沒有一個明確路線的。
    站在後來的角度,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國營廠放開,根本就沒有想過讓個人去做生意。
    當時設想是,個人還是按照以前的路線走,做好螺絲釘就行,有穩定工作。
    國營廠形成一個自由市場,說白了就是國營廠和國營廠之間相互做生意,增加效益,甚至出口。
    但這個明顯走不通,因為國營廠有很大的問題。
    後來就進入第二階段,為了解決太多待業青年,以及部分國營廠效益不行,員工日子也不好過的問題,以及農村沒有收入的問題。
    國家給這些人開了口子。
    個人可以銷售農產品,城裏待業青年,還有一些國營廠員工,可以從事一些簡單的商業行為。
    比如幫人修房子、打家具、理頭發等等。
    其中還有運輸,但運輸有條件限製,不能用機動車,也就隻能用人力、牛車、三輪車等。
    第三階段,就是在小口子打開後,越來越多的人去做生意。
    這些人還賺了不少錢,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問題,甚至有一部分人還把一些國營廠庫存給拿去賣了。
    很多國營廠生產了很多產品,沒有賣出去,一直堆放在倉庫賣不出去。
    國家看到後,覺得這似乎也是一條路,讓個人創業,還能帶動就業。
    放開個體戶後,某個小漁村也做得很好,於是越放越開,直到大部分領域都放開,隻有少部分領域不能做。
    第四個階段是徹底支持,地方甚至想辦法招商引資,在第四階段之前,很多地方官方是不喜歡一部分個人企業的,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國營企業。
    個人企業競爭力強,打得國營企業沒有招架之力。
    地方就會想辦法逼著個人企業做出讓步。
    個人企業賺錢,頂多就是納稅。
    但國營企業賺錢,大多是地方能夠挪用的。
    換了任何一個人都知道,肯定是國營企業號。
    至於為什麽會進入第四階段,那是因為稅收的改變,已經國營廠的謝幕,這已經要到九十年代去了。
    1984年是公司元年,但從1984年到九十年代,很少有地方招商引資,希望那些個體戶來自己這開公司、建廠,如果外地企業要去當地建廠,當地還要考慮,你的企業如果跟當地國營企業衝突,人家可不會讓你去。
    在九十年代後,幾乎所有地方都在招商引資,就是這個原因。
    目前是出於第二階段,馬上要進入第三階段。
    張軍知道這個發展趨勢,劉慧彥和黃濤卻不知道,也就不可能有張軍的那一份樂觀。
    劉慧彥說道“老弟,你總是這麽樂觀。”
    “不過話說回來,以你的本事,不管怎麽變,你都不用擔心不用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