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計劃與自由
字數:3905 加入書籤
從黃家的巷子出來後,趙海清試探著問道“你跟這家人很熟?”
張軍說道“也不算很熟,怎麽了?”
趙海清說道“這一家人,之前做生意,被抓了一次,這是走資本道路啊。”
趙海清是體製內的人,他知道一些什麽也不讓人意外。
張軍問道“你覺得商業有問題?”
趙海清這次回答得很肯定“絕對是有問題的,自由商業會催生資本,然後促使大量財富朝著一小部分人聚集,就會導致社會上的財富分布不均。”
張軍略有些意外“師兄還懂經濟?”
趙海清說的這個道理雖然很淺顯,確實是客觀的事實。
趙海清說道“也不算懂,稍微了解過一些。”
“我一直覺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既然要走一條路,反對另外一條路,就得了解另外一條路到底為什麽不能走。”
張軍微微頷首“說得有道理,那你覺得自由貿易有好處麽?”
趙海清認真的思索了一會,說道“肯定是有好處的,但弊大於利。”
張軍說道“自由貿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市場活躍度。”
“我舉個例子,假如一個村子,有一千人,一共一萬塊錢分布在這一千人手裏。”
“在財富不增長的前提下,怎麽樣才能讓這一千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趙海清說道“讓大家努力幹活!”
張軍問道“怎麽樣才能讓大家努力幹活?”
趙海清頓時語塞,這其實是一個難題。
沈靈珺在一旁說道“自由貿易?隻要大家買多賣的多,雖然市場上的錢沒有增加,但大家交易的次數多了,買回去的東西也多了。”
張軍沒想到沈靈珺居然也有這方麵的天賦“靈珺說的沒錯,這就是市場活躍度,在財富不增加的前提下,想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其實就是增加市場活躍度。”
“如果我是這個村賣肉的,師兄是賣米的,靈珺是賣衣服的。”
“我多買米,師兄拿著我買米的錢去買衣服,靈珺再拿著錢來找我買肉,我再買肉。”
“這個循環越多,我們相互之間囤積的各種物資就會越多。”
趙海清大概理清了“可這有個問題,你賣的肉,需要養殖,我賣的米也需要種植,靈珺賣的衣服,需要棉花、布和製作,這不是無限供應的,需要有人做。”
張軍說道“說得沒錯,這就是生產力的問題。”
“我們還得想辦法提升生產力。”
“自由市場,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刺激生產力。”
“我們現在這種模式,恰好缺少這種刺激。”
趙海清大概看出來了,張軍是支持自由市場的,這讓趙海清很震驚“張軍,你不會是支持個體戶吧?”
張軍說道“我們現在的這種模式,說實話,是非常先進的模式。”
“如果真的達到了,甚至可以說是完美。”
“但這中間有很多問題,阻攔我們達不到。”
“我們選擇計劃市場還是自由市場,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得選擇題。”
“計劃市場,未來看似美好,但中間有很多地方是斷的,我們走不過去,得想辦法補上。”
“如果補不上,可能就會死!”
“自由市場的未來不如計劃市場,但前麵這一節,是相對平坦,開闊的。”
“你怎麽選?”
趙海清說道“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我們應該學習先輩的精神,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張軍搖頭“事實上,我們其實可能沒有那個機會。”
“現在國內經濟其實已經非常危險,如果不是過國家壓著,你覺得現在的物價能這麽便宜嗎?”
“就算漲十倍,也不一定能行。”
“我們現在不應該考慮一百年,甚至兩百年以後的事,而是應該在大方向不偏離的情況下,考慮未來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事。”
趙海清總覺得張軍說得不對,可又反駁不了,因為張軍說的也是事實“老師和沈教授知道你這些理論嗎?”
張軍說道“我嶽父前些日子遇到些麻煩,就是他的想法跟我差不多,隻是沒有我這麽激進。”
趙海清深深看了張軍一眼,問道“你不會想讓實驗村走這一條路吧?”
張軍見趙海清似乎有些急了,笑著說道“放心,不會!”
“試驗村肯定還是要走集體路線,隻是這一條路要怎麽走,還沒有確定好。”
張軍的試驗村目的是給未來農村找出路,還要給自己的科研找場地。
接下來的分田到戶,張軍不會擾亂。
分田到戶在後來,確實也成了一個問題,留下了一些隱患,但問題不大。
後來國內的問題是農村沒有路可走。
糧食價格不能漲,因為糧食價格一漲,在外上班的人生活成本就會大幅度上漲。
四十年後,如果大米是三塊一斤,普通上班族一個月吃飯花一千塊錢。
糧食和肉菜價格如果翻番,上班族吃飯一個月就得話兩千。
但糧食價格翻番,四十年後的農民,依然賺不到什麽錢,還是比不上城市收入,但城市上班的人,生活壓力就會大增。
四十年後,南方一個沒有其他收入,隻種自家田地的農民,一年純收入,大概超不過一萬。
如果糧食價格漲三倍,農民一年收入也隻有三萬,但城市上班族一個月的生活費就要漲到三千。
在工廠上班的人,一個月可能就三千到五千,糧食這麽漲價,農民收入依然不高,但普通打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已經隻夠自己吃飯,拿什麽來養老人和孩子?
所以,四十年後很多人喊著農民收入高,糧食賣不上價格,這些人不是蠢就是壞。
糧食根本不能漲價!
漲價以後不僅僅城裏普通打工人生活成本大增,其他工業產品的價格也會跟著暴漲,最後反噬到農民自己身上。
想要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就必須要另外找一條路。
一條讓全國農村都能比較輕鬆複製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