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平裏

字數:6114   加入書籤

A+A-


    聊到最後,在多方的見證下,韓平同李翰祥簽訂了劇本版權合同。

    眾人也都知道了韓平能拿到的版權收入,一共十五萬港幣,換算成人民幣將近四萬!

    這個數字可不是個小數目,就連楊淩這個香江攝影師都羨慕不已,更別說國內這些人了。

    陳懷愷看到合同上的數字時,眼睛都瞪圓了。

    他是燕影廠的導演,資曆極老,這麽些年獨立執導也好,聯合執導也罷,總歸是作品不少,工資加上獎金,也自詡富裕,可今日見了韓平寫劇本賺到的錢,連他這樣的人都覺得眼紅。

    實在是太多了!

    按照普通人的工資,不吃不喝一百年也才能賺到韓平拿到手的數啊!

    韓平也知道周圍人很眼紅,不過他並不在乎,這是他的合法收入,他拿的是心安理得,誰都不能說個不是出來。

    這一晚,眾人是在外麵的飯店吃的飯。

    本來,李翰祥是想攛掇大家,起哄讓韓平請客的。

    隻是韓平太會哭窮,他聯合上汪廠長和陳懷愷,愣是忽悠的李翰祥成了那個請客的人。

    等到李翰祥付錢的時候,才回過味兒來。

    百來塊錢他並不在意,可他忽悠韓平不成,反被忽悠,卻讓他有些掛不住。

    “這小子賊精賊精的,不好打交道啊!”

    他和楊淩回去的路上一直在訴苦,楊淩樂得想大笑,可礙於李翰祥當麵,隻能憋著,憋得他臉色通紅,讓李翰祥以為楊淩也看不過去呢。

    次日,李翰祥親自把十五萬港幣兌換成外匯券交給韓平。

    外匯券是近兩年才有的東西,發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外賓、僑胞和外籍工作人員在國內購買物品和支付費用。

    外匯券需要用外匯兌換,隻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比如涉外賓館、友誼商店等場所,花不完的外匯券在離開華夏之時還可以兌換回外匯,當然,留著以備下次來華使用也是可以的。

    因為外匯券流通不受限,又不受票證製度的限製,這也就造就了民間對外匯券的追捧,自發行之日起便成了廣受老百姓歡迎的“硬通貨”。

    也因著這股追捧,民間很快便有聰明人打起了這東西的主意,逐漸形成了倒賣外匯券這門生意。

    韓平手上的這些外匯券價值三萬八千二百,可要是換成人民幣,卻價值五萬七千塊錢。

    當然,他不會那麽傻,將這些外匯券全部兌換成人民幣。

    外匯券這麽堅挺,他完全可以拿著去友誼商店購物。他也不求能買到古董,就是買些國內沒有的電子產品也是極好的。

    賺錢了,是件開心的事,韓平買了不少東西送到家裏,也讓父母和哥嫂沾沾喜氣。

    末了,他把這事告訴了朱霖。

    “你……你說多少?”

    “三萬八千兩百塊的外匯券,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你哪來的那麽多外匯券?”

    韓平將自己的劇本被李翰祥看中,最終花巨資買下的事情說了出來。

    他語氣平淡,仿佛再說不想幹的小事。

    可朱霖卻不這麽想,她可太明白這其中的難度了。

    這麽多錢,足夠韓平成為國內有數的大富豪。

    “這麽多錢,你準備怎麽花?”

    “買房子!”韓平斬釘截鐵般說道。

    這是他早已決定的事,之前不買是因為手頭不寬裕,即使買了,也買不了太合適的房子。現在不同,有了幾萬塊外匯券打底,就算是紫禁城旁邊的四合院他都能考慮。

    這回朱霖沒有再阻止,幾萬塊外匯券,她都覺得不真實。與其拿著那麽多錢在手裏,還不如買下屬於自己的房產呢。

    朱霖關心地問道“那你準備買四合院還是買公寓樓?”

    “買公寓吧,先解決咱們倆的居住問題,四合院以後再買也不遲。”韓平稍作思考,回答道。

    朱霖道“公寓樓可不好買。”

    這個年代最搶手的不是四合院,而是公寓樓,或者說是筒子樓。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才是這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終極夢想。

    四合院呢?

    大家已經住夠了四合院,居民混雜,上廁所都不方便的四合院代表的是落後,並不受人們的歡迎。

    不過也正因為公寓樓的搶手,韓平想要買下來除了要有足夠的錢外,還要有那個運氣。

    韓平道“我知道,我已經拜托廠裏的同事幫我想想辦法。他們人脈廣,說不定就能幫我牽線搭橋,找到合適的房子。”

    “那我也讓我爸媽幫你留意一下吧。”朱霖道。

    韓平摟著朱霖,眼神裏滿是溫柔,“謝謝你,親愛的。”

    兩人又在一起卿卿我我許久,韓平才離開。

    朱霖平複一下呼吸後,也開始行動起來。

    他來到學校電話亭,開始給父母打電話。

    “爸/媽,你有沒有認識的叔叔伯伯要賣公寓樓的?有的話,幫忙留意一下。”

    “誰要買?是我的一個朋友。”

    “公寓樓貴?我當然知道,不過人家有錢,你不用擔心付不起錢。”

    “嗯嗯,有消息了告訴我。”

    ……

    韓平發動人脈後,也沒想著能很快出結果。可有時候,人的運氣來了,真能做到心想事成。

    這不,也就是隔天,陳懷愷找到了他。

    “韓平,你的房子有著落了!”

    “真的?這麽快。”

    陳懷愷笑著說“也是巧,房子是咱們廠一位導演的,他年紀大了,不想爬樓,就想著把那套房子出售。我一聽到消息,就來告訴你了。”

    “哎呦,陳大哥,真是太謝謝你了!”韓平高興地說道。

    陳懷愷道“謝什麽,說不定還是人家謝你呢。”

    韓平麵露疑惑之色,他繼續說“他的那處公寓樓可不便宜,急切間想要出手根本沒有合適的買家。有你這麽個知根知底的人買他的房子,不知道能給他省去多少麻煩事呢。”

    “我們這也算互惠互利了。”韓平笑了笑,他接著問起房子的事“對了陳大哥,你說的那處公寓樓具體位置在哪?”

    “我說的那處公寓樓離咱們燕影廠非常近,叫和平裏小區。”

    陳懷愷口中的和平裏社區,是為紀念1952年在燕京召開的“亞太和平會議”而命名,區域覆蓋東城區北部,和朝陽區接壤,西起安定門外大街,東至北中軸路。

    50年代的和平裏,大多數還都是荒地,青年溝也還隻是一條大水溝。直到中央直屬機關的相繼落戶於此,成片的樓房才拔地而起。

    彼時,效仿前蘇聯的建築社區是主流,“街坊模式”、“鄰裏單位”,這些舶來詞匯開始植入大家的生活,和平裏社區便是如此。

    食堂、副食店、澡堂子、禮堂、電影院、醫院、學校、幼兒園和運動場,還有公共綠地和各項基礎服務設施,都是“街坊”“鄰裏”中的標配。

    話說當年能住在和平裏如此令人羨慕,那自然也不會是一般居民了。

    自50年代後期開始,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林業部(農業部)、建築研究院和輕工部等國家級大部委相繼布局在了和平裏;其第一代居民,便是這些單位、係統的員工及其子女親屬。

    和平裏的蘇式筒子樓,尖端樓頂,厚實牆體,冬暖夏涼。單元樓“三氣”齊全,從和平裏一區到十四區,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居民社區。

    “這麽好的小區,房價肯定不便宜吧?”韓平問。

    陳懷愷道“是不便宜,要是換個人問,我肯定都不搭理他,但你不同。”

    言下之意就是韓平有錢,房價絕對在他的承受範圍之內。

    “你要是說房價在四五萬我肯定轉頭就走,安全不考慮。”韓平補充道。

    他是有錢,可也不能為一套房子把流動資金榨幹。他明年大概率要去柏林,身上沒點外匯幹什麽都不方便。

    陳懷愷讓他安心,“放心,我問過了,人家隻要你一萬塊。”

    “嘶,一萬也不是一筆小錢啊!”

    那個年代的筒子樓能有多大麵積?

    現在他手裏有一萬塊,一套兩進的四合院都能買得起。

    不過話又說回來,和平裏小區不一般,裏麵住的非富即貴,他雖然不至於想著攀附,可小區規格那麽高,也能免去不少麻煩。

    再者,筒子樓本身就有溢價,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陳懷愷搖搖頭,“嗬,你還真別嫌貴,也就是你想買。看在同廠的關係,又都是導演,房子不會賣你多貴。要是換個不認識的人,就和平裏的房子,賣個一萬三四都有人買。”

    韓平嗤笑一聲,“你當一萬三四是大白菜啊,整個燕京城能一次性拿出這麽多錢的絕對不多。”

    “那你是怎麽想的,要是真有心買,我現在就能帶你去看房。”陳懷愷道。

    韓平又有些擔心,問道“買肯定是要買的,不過我買和平裏的房子不會有問題吧?”

    “沒事的,這些年房子已經鬆綁,你都不知道,每天都有外地人來京。這些人裏沒錢的住四合院,有錢的肯定要住筒子樓,是不是?要真有問題,燕京哪還能湧入這麽多人口。”陳懷愷道。

    “那行,麻煩陳大哥帶路。”

    inf。inf(www.101novel.com)